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引 言

紐約大學中國籍大一新生跳軌自殺的事件,再次把眾人的目光引向海外留學生的心理健康上。這群天之驕子的海外名校生為什麼會選擇自殺?是什麼促使他們選擇用最極端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這背後,家庭和社會或許都揹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孤身在海外,如何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孩子從小擁有管理情緒的能力?

根據美國《世界日報》的報道,近日,美國紐約大學一名中國留學生於曼哈頓東村地鐵L線第一大道(First Ave)站跳軌自殺,當場死亡。警方8日表示,事發當時該生正在與人通電話,目前此案仍在調查中,具體原因不明。

這已經是紐約大學今年第二起已知的中國學生自殺案。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據悉這名中國留學生是紐約大學的一年級本科新生,今年剛剛18歲。他於當地時間10月2日中午近12時5分,在地鐵L線向北行駛的列車進站時,突然從月臺跳入軌道,被疾駛而來的列車迎面撞擊、當場身亡。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事發後,南北方向的L線地鐵服務都暫停。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在案件發生後,紐約大學發言人貝克曼(John Beckman)立即發表聲明稱,該學生已於2日中午12時9分不幸去世,同時表示:

“紐約大學有豐富的學生心理輔導資源,

Wellness Exchange(諮詢電話:212-443-9999)的專業人員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為有需要的學生提供幫助和支持,希望各位學生注意釋放壓力、排解消極情緒,同時學生多關心周圍環境、互幫互助。”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為什麼亞裔學生更容易陷入抑鬱?


這不是紐約大學發生的第一起自殺案。

就在今年五月份,紐大醫學院的一名華裔女生在自己的宿舍內上吊自殺。她的名字叫Andrea Liu,今年26歲,主修放射學專業,如果不是因為自殺,今年她就可以畢業了。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據統計,從2016年底至2017年初,僅僅是紐約大學,就有五名學生自殺。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釋放壓力,紐大校方近來也增加了心理諮詢人員。

耶魯大學曾有一項關於抑鬱症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留學生中明確表示有抑鬱症傾向的比例高達45%,29%的人稱有焦慮症狀,而美國學生中僅僅只有13%的人有類似情況。

為什麼亞裔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對此,自殺案頻發的紐約大學做過不少相關研究,該校亞裔健康研究中心教授Simona C. Kwon曾表示,亞裔家長對學生的期望很高,導致許多亞裔學生課業壓力大,留學生面臨文化衝擊時也易產生消極情緒,若沒有及時排解,可能造成心理疾病。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實際上,亞裔學生自殺事件並不僅僅發生在紐約大學,稍微回顧一下近兩年的記錄,就會發現令人心驚的一連串數據▼

2018年10月,哥倫比亞大學一名19歲華裔男生自殺。

2018年7月,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王同學自殺。

2018年5月,紐約大學劉同學宿舍上吊自殺。

2018年4月,美國三藩市大學曉磊同學吞槍自殺。

2018年3月,加拿大滑鐵盧大四中國留學生跳樓自殺。

2018年1月,英國布里斯托大學法律系學生程同學自殺。

2017年12月,康奈爾大學留學生田某在宿舍自殺。

2017年12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牙醫學院王某自殺。

2017年10月,美國猶他大學生物學博士唐同學自殺。

2017年2月,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劉同學自殺。

2016年12月,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劉同學在家中自殺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楊同學自殺身亡……

這些甚至只是近年來海外留學生自殺事件的冰山一角。有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大學平均每年約有1100名本科生自殺,首要原因是壓力太大。

根據全美健康狀況統計中心調查,從1950年以來,美國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自殺率擴大了3倍。1950年,自殺還只是美國青少年排名第五位的死亡原因,到現在已經上升到第二位,僅次於交通事故。而在15歲到24歲的青少年的女性中,亞裔女性的自殺死亡數排在第一位。

悲痛惋惜之餘,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亞裔留學生自殺案頻頻出現,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亞裔家庭更缺少對“情緒管理”的重視


考入名校,在光鮮亮麗之下,也意味著沉重的壓力。對於中國留學生,這份壓力可能會更加無法承受,這可以歸因於中國家庭和文化環境的特殊性。

1. 代際差異拉大

過去50年社會發生巨大變化,孩子的祖父母,大部分沒受過完整學校教育;娃爸媽成長於市場經濟轉型初期,接受公立教育長大。

可以說,全家幾代人對於當下的教育環境,都缺少經驗。

人沒錢,或者沒經驗時,最容易焦慮。既沒錢又沒經驗,更是雙重焦慮。

但教育的現實是,家人情緒積極穩定,孩子才有信心應對長輩沒經歷過的種種挑戰。

不管選擇什麼學校,自信心和行動力都是頭等重要的。

2. 缺乏“情緒管理”的知識和經驗

在英美,情緒管理是很多幼兒園和小學開設的一門課。通過遊戲的方式教孩子表達情緒、與人溝通、同伴相處、釋放壓力等等。

作為孩子父母,情緒管理的知識來自於她們從小接受的教育。

但這門課在我們的學習中,基本是空白的。當工作壓力加大,現實問題增多,很多人只能忍著。沒人可說,也沒時間說。回到家面對孩子,能做到不發脾氣已經很佩服自己了。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3. 相比家庭成員溝通,我們更關注社會成就

中國家庭比較含蓄,對於孩子的愛,往往是通過照顧孩子吃飯穿衣體現的。

我周圍很多朋友基本不跟父母交流真實的情感想法,覺得得不到理解,或擔心父母心理承受不了;

比如我的兩個很優秀、超高薪的朋友,都得了中度抑鬱症,好幾年一個人看病吃藥,父母至今一無所知。

西方家庭父母不太包辦孩子衣食,但他們很注重語言溝通和情感援助。

父母再忙,會盡量利用早飯晚飯時間傾聽孩子,一家人一起聊天,往往比較容易及時發現情緒問題。

華人父母常常希望孩子按照大人認為正確的方式發展,這給了孩子期待和動力,但是否帶來額外的壓力?

“害怕父母失望”,“覺得對不起父母”,很多自殺的孩子是這樣寫的。

近幾年國內外很多學者研究,為什麼中國成為高自殺率國家。與我們的社會價值觀和家庭溝通方式有沒有關係?

根據中國疾控中心的數據,自殺已經成為中國15-35歲人群的首要死因。

而在發達國家,同樣年齡的人主要死於意外事故,而不是自殺自殘。

與高自殺率相對應的是,中國的心理門診就診率很低。

在美國也一樣,華人自殺率(尤其女孩)遠高於白人和黑人,但華人看心理門診的人卻很少。

有問題不解決,這是最可怕的!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我們通常以為,情緒感冒是不需要治療的,堅強一點,忍一忍就過去了。只有那些得了精神病的人,才會看心理醫生,這是很不科學的認知。

當一個人面臨重大轉折,比如升學考試、轉學換環境、親人離世等情況,西方教育者認為,應該首先做好情緒疏導(其次才是爭取成績和他人認可),必要時需要心理醫生的建議。

但在中國,從家庭到學校都比較迴避孩子的不良情緒。教育者關注的,往往是那些聰明陽光的小孩。

有些孩子為了被世界接納,學會了隱藏自己的情緒,“乖巧懂事”,“看起來陽光”,不給大人和自己找麻煩。

而那些不善於隱藏的小孩,可能直接被拋棄冷落了。

從生命健康的角度,一個人心情壓抑,卻強顏歡笑,或孤獨自棄,這是比考砸了更糟糕的情況!

日常的情緒積鬱著,沒得到科學的緩解,長期可能引發慢性病、癌症、抑鬱症等很多問題。

研究表明,不良情緒就是人類身體和精神健康的慢性殺手。

很多人會自然而然地覺得,名校的高強度學習也是促使學生選擇自殺的一大誘因。

學習辛苦、競爭激烈會引發負面情緒嗎?會。高強度學習會導致心理問題嗎?不對,這是一個誤區。

人當然希望壓力小,不費力就能活很好,但這個世界,競爭才是現實。

一個真正活好的人,需要以積極的情緒、有效的技巧應對競爭。

而最好的教育,應該幫助孩子獲得生命所需的各項技巧:自食其力、管理情緒、科學學習、確保安全等。

很多人認為英美國家的學生在沒進入大學之前沒什麼學習壓力,事實上並不是這樣。英美教育分層,中產孩子同樣面臨競爭壓力,美國好學校的高中生也熬夜備考,讀大量的書。

前不久見到一位英國伊頓公學的畢業生。他說12歲備考精英雲集的伊頓時,學校要連續考察兩年的考試成績,才決定是否錄取。

一次沒考好,可能就沒機會了。這種壓力難道不大嗎?

但是有一點,英美教育主張引導孩子發現學習的樂趣。學習雖然辛苦,但並不痛苦,這是教育可以帶給孩子的認知改變。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無法排遣的孤獨會把人壓垮


孤身一人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每天聽到的都是不熟悉的非母語,沒有親人,缺少朋友……這種“孤獨”不要說是十幾歲的半大少年,即使是三四十歲的成人,也不是那麼容易適應。

很多留學生在面對這種孤獨感時會選擇硬撐——告訴關心自己的親友,我很好,我沒事,我在這裡過得很快樂……但事實上,這種無法排遣的孤獨感最終會把人壓垮。

在哈佛大學進行第八年學業的中國留學博士海倫·高,在《紐約時報》上撰文,將中國留學生焦慮與抑鬱的壓力主要來源歸結為四個方面:學業壓力、對父母的慚愧、害怕導師對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適的心理疏導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出國留學的孩子正承受著怎樣的痛苦和彷徨,那些從沒親身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象的。儘管他們看上去積極向上,每天都有很多事要忙,但內心淤積的苦悶無法向國內的父母和朋友訴說,沒有人能真正走進他們內心,關心他們,最後導致誰都不相信他們會悄無聲息的自殺。

作為學生的家長,要時常與在外的孩子保持溝通,不僅僅關注他的學業或是人身安全,也要關心TA的心理問題,有時候只要一句“你過得開不開心”,可能就會觸發孩子隱藏許久的哭鬧。更重要的是,不要想當然地以為孩子的抑鬱情緒會隨時間自我平復。

芝加哥一所私立大學校董曾在一篇新聞報道中向美國父母提出一個很有趣的選擇: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耶魯抑鬱還是在亞利桑那大學開心?結果,75%的家長寧願他們的孩子在耶魯抑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可以慢慢平復情緒的困擾。

不要被留學生們在社交網絡上發佈的那些所謂的“光鮮亮麗”所矇蔽,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很可能是虛假繁榮,那一切,往往會成為他們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教孩子學會與壓力挫折和平共處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曾在報告中指出:培養孩子管理情緒、應對壓力、獲得快樂,就跟教她認字和算數一樣,是需要方法引導的。

如何教會孩子正確處理壓力,積極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挫折,以下幾點值得分享:

1. 人為了美好的目標努力,往往會建立積極的情緒

如何確立美好的目標?父母需要用積極的語言激勵孩子。

常聽中國的朋友說:我的孩子XX方面不行;他反應很慢等等。而且當著孩子的面。

但孩子有獨立的大腦,他會迅速吸收你傳遞的負面信息,並可能因為害怕而恐懼嘗試。

西方教育主張避開孩子的弱點,關注他的強項。

比如,如果孩子反應慢,西方家長可能會說“你很專注!好有耐心!太棒了!”,從而成功的把孩子的關注點從消極特質轉移到積極特質上來。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2. 在孩子的壞脾氣面前,保持冷靜!

這很難,但如果把我們變回小孩,很多事情就沒那麼難理解了。

學齡前的小孩,語言和理解能力還在發育期,無法很精準的表達自己情緒。

有時候孩子突然很憤怒、悲傷、大哭,實際上是孩子迫切的想要表達,但她能力有限,沒找到一個合適的渠道。

有兩件事不建議家長做:

一是孩子一發脾氣,馬上滿足;

二是威脅孩子,你如果繼續這樣,我就不要你了之類的。

無論獎勵還是威脅,目的都是強行干預,給孩子控制情緒的動力,但問題是,孩子在這個時候缺乏的不是動力,而是能力。

西方教育者建議家長不要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企圖壓制她,或者講道理。

你可以把她帶到一個房間,讓她自己哭完;或者給她一個“生氣玩具”,讓她衝著玩具發洩一下。

等她緩過來,平靜了,再詢問和講道理,幫助她獲得控制情緒的能力。

中國一些家長也是這樣做的。

比如我的大學老師,她對待孫女雖然是隔代,很寵愛,但孩子無理由發脾氣時,她會給孩子時間,讓她自己冷靜一下。

她讓小孩知道,有情緒不要忍著,可以發洩出來,但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傷害別人。

對待大一點的孩子,可以教給她情緒處理的步驟(如上):覺得不開心時,先停下手裡的任務,想一想,深呼吸三次。

如果還是不行,暫時離開,放掉眼前焦慮的事情,必要時找大人幫助。

這種暫停和離開的方式,也適用於大人調節情緒,特別是覺得心情被孩子破壞的時候,寧可先離開一會,不要衝孩子發脾氣。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3. 轉移注意力,把情緒問題抽象出來。

每個孩子性格不一樣。家長最熟悉自己孩子,當你發現她開始著急、不耐煩、不開心時,這就是預警信號,不要等到她爆發才解決。

你可以提前轉移她的注意力,把她的心思轉到其他事情上來,比如給她看看動畫片。

更重要的是,需要給孩子關於情緒的常識。壞情緒就像一個敵人,越是不瞭解它,越容易被它控制。

家長應該用孩子能理解的抽象方式,幫她們瞭解自己的大腦和情緒。

《情緒商數》的作者丹尼爾發明了一個說法,他告訴孩子,一個人在悲傷或發怒的時候,那是她大腦裡的杏仁核被綁架了!

杏仁核是一個杏仁狀的大腦組織,主管焦慮、憤怒、恐懼等負面情緒,所以也被稱為“情緒中樞”。

我的一位朋友借用這個概念,常常跟他女兒開玩笑問:今天你的杏仁核被綁架了嗎?

孩子覺得很有意思。每次看到別人生氣,她會悄悄跟爸爸說:你看,那個人杏仁核被綁架啦!我就沒有!

孩子不常生氣,但出現壞心情時,她可以平靜接納,不會過度責備自己。

說到這,還必須安利一個電影:《頭腦特工隊》。

幾年前的一部美國動畫片,特別生動的講了人的情緒是怎麼回事,據說顧問當中還有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

影片圍繞主角萊莉大腦中的五種情緒,創造了五個角色:樂樂( Joy )、憂憂( Sadness )、怒怒( Anger )、厭厭( Disgust )和驚驚( Fear )。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這五個角色是好朋友,缺一不可,說明人不可能只有一種情緒。

萊莉一家遷居舊金山後,需要適應新環境,這五個朋友同時存在,構成了萊莉的新生活

4. 承認孩子的情緒,與她共情

《頭腦特工隊》裡面有個細節,我覺得可以很好的說明,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互相理解支持。

當冰棒的火箭被推下懸崖之後,樂樂用了我們常常採用的方式,想讓冰棒從悲傷中走出來。

他先是置身事外,安慰鼓勵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會有辦法的”。

然後企圖轉移他的注意力:“誰最怕癢了,撓癢怪來了!”

然後設定一個新目標:“我們玩個有趣的遊戲吧!”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可是,這些方式都不起作用,冰棒還是很難過。

直到憂憂出現了。憂憂選擇了一種共情的方式。

他對冰棒說:“我很抱歉他們拿走了你的火箭,那是你最愛的東西,一切都無法挽回了。”(描述事實,與悲傷的人共情)

然後,他選擇了傾聽。再然後,他把手放在冰棒大腿上,表示這真的太難過了。

結果,冰棒在大哭之後,恢復了正常。

很多成年人說,看這一段時流淚了,多少人都缺乏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啊!

不懂共情的親人雖然心裡有愛,但語言講出來卻常常是:你怎麼這樣啊!你應該這樣!堅強一點,沒什麼大不了的。

孩子在還沒來得及釋放情緒,表達悲傷的時候,先馬上否定了自己:“我不堅強,我不對,爸媽會說我的。”

情緒被壓抑住了。看上去很堅強,實際上大腦和心靈都受到了情緒傷害。

每個人都有難以承受的事,家人的理解支持,不一定有助於事情的解決,但至少能讓負面情緒得到釋放。

比如,孩子的好朋友轉學了,這對她來說可能非常非常重要,就像成年人失去愛人一樣。這時候,你不能對她說:有什麼大不了的!

她的情緒需要首先被理解,被肯定。

人在獲得理解之後,往往可以自己站起來。

5. 群體活動和體育運動

這兩件事也與情緒高度相關。

得抑鬱症的人,臨床上認為體內缺乏多巴胺。而運動和光照都可以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常年待在室內的人,不僅可能得身體上的疾病,還可能因為多巴胺分泌太低,導致情緒低落。

抑鬱症的本質並非缺乏快樂,而是缺少能量。於是人們表現的不快樂,胡思亂想,記憶力減退等。

運動是獲得能量很好的方式。

孩子學習壓力大,尤其需要增加體育活動。不要捨不得半小時的運動、散步時間。那是身心健康的源泉!


紐大又一中國留學生自殺!品學兼優的孩子隱藏著你不知道的一面


同樣的,社交對人的情緒建構也很有幫助。

所以西方不鼓勵一個人總是孤立的學習,他們會通過組建學習小組的方式,在群體中激發人的想法和活力。

越是壓力大,情緒的調節技巧越是重要。有了好的情緒,學習也會事半功倍的。

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情緒或心理問題,家長一定要冷靜並給予支持。

有效的方式是:與她共情,先肯定她受到的傷害(即使這個傷害在你眼裡沒有什麼)。每個人對於傷害的記憶不同。

一個遭受家庭或學校暴力的孩子,更容易在暴力面前變得恐懼,甚至抑鬱;

而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記憶,面對同樣情景時,你的反應度會低很多。

共情意味著理解你愛的人,傾聽他的經歷,並給予積極的支持。

而不是用你的經歷,認為別人應該和你一樣。

尤其對於小孩,特別需要引導她發現自己的優點。

對於抑鬱的人,她們會因為生病而頻繁的自我否定,這時候,如果家人說“你堅強一點”,等於對一個殘疾人說,你為什麼不能起來走兩步?

病人會認為自己太不堅強了,甚至會感覺成了別人的負擔,更容易走向極端。

總之,情緒是一門課。情緒調節和有效援助是我們生命中特別重要的技能。

願每一個家長和孩子,都能在壓力面前,快樂地生活,一生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