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在一期《等著我》的尋人節目裡,迎來了一對老教授夫婦。

23年前,他們收到大學畢業的兒子小海寄來的一封“絕交”信,從此,便杳無音訊。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絕交”信裡有著對父親的泣血控訴。

小時候,我不小心把屋頂的瓦片踩碎了,我爸罰我在鄰里面前下跪。

初中時,有位女同學向我借70塊錢,忘記還了,我爸知道後,找到了她的班主任,差點讓她退學。

高中時,他命令我一頓必須要吃兩碗飯,必須兩碗,必須吞下去,吃不完就扇耳光。

大學時,他要求我追求他指定的某個女生。並動用他在學校的人脈資源,利用老師監控我的一舉一動。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北京,他幫我買的7月2號的車票,我在前一天晚上買了張站票,站15個小時逃離了這個家。

曾經,小海的母親勸他,讓他好好聽他爸的話,別硬碰硬。

小海說:“要是每天有人扇你耳光,你怎麼想?你會怎麼做?”

他媽媽不假思索,直接反問一句:“扇你耳光,又不會浪費你多少時間,別計較了。”

小海心灰意冷,原來,父母完全站在他的對立面。

當孩子小時,沒有力量反抗父母,一旦覺得自己足夠大了,就必須逃走。於是,在小海成年後,他寫下了那封“絕交信,這一絕交就是23年。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有人說,中國家庭痛苦的根源,在於普遍缺乏界限感。

特別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常擺不正位置,模糊了界限,越俎代庖。

今天鹿角姐姐想說,父母們應該站好自己的位置,千萬別越位。

下面這三個位置,千萬不要佔。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別佔老師的位置

趙曉晚上發了一條朋友圈:

“陪孩子寫作業簡直是在渡劫啊!難怪說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呢...”

看她這樣子,她的女兒小雅今天也過的異常艱難吧。

記得我小時候,每次放學回家,剛剛放下書包,我媽就問:

“趕緊去寫作業,寫完作業,就把今天的功課複習一下。”

緊接著,爸爸就會拿起語文書說:“把今天學習的課文背給我聽,然後把明天即將要學的課文先讀兩遍。”

當爸媽在監督我背課文的時候,彷彿有一種還沒放學的感覺。

美其名曰是在“幫助”我學習,其實我的內心想法是:他們不認可我,否定我,這使我感覺到不舒服。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上海浦東新區一小學老師發現,學生還沒放學,自己上課說的話就傳進了家長朋友圈。

探究原因後,原來是家長給孩子戴了有遠程監控功能的手錶。

為何要監聽老師?

家長說:“想知道老師上課教的什麼,以便於自己晚上給孩子輔導功課。”

似乎,人們都忘了,學習是孩子的事情,傳道授業解惑是老師的事情,而教會孩子做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家長的事情。

若父母空著自己的位置,擠佔老師的位置,那就是“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地”,甚至別人的田沒種好,自家的地也荒了。

有人把孩子比喻成孫悟空,父母是如來佛,老師是唐僧。

沒有緊箍咒的孫悟空只是一隻頑性不改的猴子,也許早就逃之夭夭了。

緊箍咒誰給的呢?如來佛。

如來佛瞭解孫悟空,知道如果不用強制性手段收束他,他就不會老實聽話跟著唐僧去取經。

如來佛雖然要度化孫悟空,還是得把他交給唐僧。

他把握著大方向,不做具體的事,如來佛高明,給了唐僧念緊箍咒的權利。

就好像家長不能自己教孩子,必須把孩子交給老師一樣。

所以家長一定要信任老師,賦予老師權力,只需在背後做一個如來佛。

家長老師各正其位,才能保障孩子走上取經之路,克服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別搶愛人的位置

前段時間,被朱雨辰媽媽事件刷屏。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朱雨辰和他媽媽合照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節目中朱雨辰媽媽說過一句話:“自從嫁給朱雨辰爸爸,我就一直在用生命照顧老公和孩子。”

只有她一個人無休止的付出,那朱爸爸去哪兒了?

隻字未提。

而且網上關於朱爸爸的資料非常少,只有一張和朱雨辰姐弟的合影。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朱雨辰、姐姐以及爸爸合影

從她的狀態上來看,她主動把自己變成了“喪偶式育兒”,活成了單親媽媽。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我就是“喪偶式育兒”的那個爸爸》,裡面就表達了一些爸爸的無奈:

“有時候不是不想幫忙,是老婆認為我總幫倒忙,久而久之,就把我推得越來越遠。”

婚姻裡,似乎男人的成長總比女人慢,總像個長不大的孩子,有了孩子之後,也不例外。

但是,誰都是第一次做父母,都需要練習。

當他笨手笨腳換尿布時,當他把握不準沖泡奶粉的量時,當他不知道如何陪孩子玩時,請給他成長的機會,給他練習的機會。

不要一句“你在和不在,有什麼區別”,就把他的熱情澆滅;

不要大包大攬的把所有活兒都做了,育兒是兩個人共同承擔的事。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過:“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紀律。”

兩者缺一不可。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別坐孩子的位置

朋友在談及她與母親的關係時如此描述:

“我從小穿著我媽指定的連衣裙,買著我媽指定的玩具,她對我期望很大,希望我能代替她完成她年輕時當畫家的夢想。

但是總是一味的要我關心她,在意她的感受,滿足她的期待,總是會因為很小的事情發脾氣,哭鬧。

“你是不是不愛媽媽了?”“我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女兒...”然後拉黑我的微信......

我看不得她難過,幾乎每一次我都會道歉,還要安慰她,好像我才是她的母親,哪怕我沒有做錯任何事。

心理學上有個詞兒,叫做“父母化的孩子”。

指的就是孩子承擔了家長的角色與責任,親子間的界線變得模糊和倒置。

研究表明,“父母化的孩子”通常難以發展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社會化的個體,有伴隨一生的孤獨感。

確實,懂事的孩子往往更讓人心疼,面對父母的期待,自己不得不犧牲很多,去滿足和迎合父母。

在這種情況下,誰是孩子,誰是父母呢?

當孩子承擔起為你而活的責任時,當孩子成為你情緒的垃圾桶時,當孩子壓抑自己的情緒時,這個孩子的人生多半的是悲劇的。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為人父母,最舒服的姿勢就是:不越位,不錯位,不失位。

與所有父母,共勉。

各位父母,請擺正你們的位置

專注家庭教育,分享教育理念,更多優質育兒文章,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