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您高估了也先和瓦剌部的實力。土木堡之戰前,也先和脫脫不花加起來也只有三四萬兵力,雖先後吞併烏良哈、哈密諸部,擊敗幾路明軍前鋒,但對明的直接威脅是有限的,土木堡之役明軍的總崩潰,和英宗、王振的草率(貿然進兵再貿然退兵,一再變更行軍路線和計劃),軍隊散漫無紀律,內部矛盾嚴重導致自亂陣腳,以及戰場

很顯然您高估了也先和瓦剌部的實力。土木堡之戰前,也先和脫脫不花加起來也只有三四萬兵力,雖先後吞併烏良哈、哈密諸部,擊敗幾路明軍前鋒,但對明的直接威脅是有限的,土木堡之役明軍的總崩潰,和英宗、王振的草率(貿然進兵再貿然退兵,一再變更行軍路線和計劃),軍隊散漫無紀律,內部矛盾嚴重導致自亂陣腳,以及戰場選擇不當有關,即便在這次大捷之後,瓦剌乘勝三路攻明,但僅紫荊關一路在明朝叛監喜寧指點下獲得突破,旋即也在北京城下大敗,不得不迅速退出口外,此後多次撲口嘗試都難以得逞。瓦剌只是口外蒙古各部中一部,戰爭資源、潛力都是有限的,此前能夠積蓄力量,實現對其它蒙古部落的吞併和對明的幾次勝利,很大程度上拜“朝貢互市”和明朝官員牟利放任甚至參與走私有關,這些在土木堡-北京之役後已不復存在,繼續長期和明朝對耗對瓦剌不利,正因如此也先才會先試探與景泰媾和,繼而“半送半賣”地把已不再奇貨可居的被俘英宗放回。必須看到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事實:瓦剌部不是成吉思汗所謂“黃金家族”嫡系,很難成為蒙古共主,因此也先初起時不得不立黃金家族的脫脫不花為汗,土木堡-北京之役後他和脫脫不花矛盾激化,害死後者後自立為大元天聖大可汗,這個稱號對蒙古諸部而言是徹頭徹尾的僭越,激化和諸部間矛盾勢在必然,可以說,也先的這一舉動已將自己踞於火爐之上,無論如何都避不開蒙古諸部打著“為黃金家族討公道”旗號的明爭暗鬥。前面提到瓦剌部在聯合脫脫不花的情況下也只能湊出三四萬人馬攻明,那麼在退出口外、元氣大傷,又和脫脫不花翻臉、和黃金家族及其追隨者鬧翻的情況下,即便他不死,又能有多大力量?簡單說,殺死脫脫不花僭位後的也先已捅了蒙古諸部的超級馬蜂窩,“死”的概率本就很大不說,即便不死,自保幸矣,吃一塹長一智的明朝大約不會再犯一次土木堡式的弱智錯誤,即便再犯,這點力量離顛覆明朝也還早得很,他還是擔心自己的“大元天聖國”會不會亡比較務實。 如果也先不被刺殺,明朝會滅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