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紙牌屋 男女主角

自卑和優越

作為市值已超迪士尼的奈飛(Netfilx),在2013年推出了首部原創劇集《紙牌屋》,一時間風靡全球。

其中那對令人欽羨的夫婦克萊爾和弗蘭克,很多人都說他們是精神伴侶——相互支持並實現共同的目標。

《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Frank and Claire / House of Cards

然而,他們兩個人都是極度自我中心的人,為了實現終極目標,也就是走上權力頂峰,不惜玩弄他人、破壞對手婚姻、發動戰爭等等。他們之間很少吵架,因為他們的自我中心並不指向對方,而是外界,雖然比起世俗男女之間的關係更為高級,但依然是自我中心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弗蘭克的自我中心是來自內心深層的自卑感,而克萊爾則是不滿足於現有的優越感。

《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Frank

首先說弗蘭克:他出身農民,家裡很窮,更可怕的是,父親還是個酒鬼。

這種家庭環境的孩子在童年都會有被忽視的經歷和體驗,長大成人後,他們要麼極度看不起自己,自暴自棄,只求別人的憐憫和幫助;要麼極度努力,追求成就和權力,乃至受人矚目。

雖然選擇和結果截然不同,但有一點是一樣的:就是他們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們沒有心理能量把關注點放到別人身上,哪怕極度成功,也只是在對抗自卑、保護自己。

很顯然,弗蘭克是極度追求權力的那一類。他追求權力,甚至貶損追求金錢的雷米,在他的世界裡,是看不起那些有錢人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更渴望權力給他帶來的那種優越感、操控感,其實是在對抗他深層自卑的內心,他害怕也討厭無足輕重、被人擺佈的感覺。

這可以在一些細節看出端倪。

比如,第一季中佐伊拒絕他以後,他非常失落地整夜打遊戲轉移注意力,照道理他已經很有權力和影響力了,但依然在拒絕面前勾起自卑感。

弗蘭克非常在乎別人對他的稱呼,他很需要別人時刻稱呼他“Mr Vice President” 以及後來的 ”Mr President”,其實是一種地位和權力的象徵,真正自尊自愛的人是不會在乎這些東西的。

《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Claire

再來看克萊爾:相比弗蘭克,她簡直生活在天堂:家庭富裕,而且不是一般的富,擁有馬場和很大一片地產,她父親是商人,從小非常寵她,甚至可以說是寵溺。

唯一的問題可能是他和母親關係似乎不好,從稱呼上就可以很明顯感受到:她稱呼父親叫“Daddy”(音譯過來就是爹地,非常親暱);而稱呼母親時是“mother”,意思就是母親,是非常正式的稱呼,幾乎只在書面語中才會有,可以想見他和母親的距離感和敵對感。

就是這樣一個富家女克萊爾,在二十出頭就嫁給了弗蘭克這個窮小子,但他們確實在最核心的需求上是完全一致的。

當時弗蘭克跟克萊爾求婚說的話是:

Claire, if all you want is happiness, say no. I’m not gonna give you a couple of kids, and count the days until retirement. I promise you freedom from that. I promise you never be bored.

大意是:克萊爾,如果你想要的是幸福,不要答應(我的求婚)。我們不會生一些小孩,然後數著日子退休——我答應讓你免於這樣的痛苦,我承諾不會讓你感到平凡無趣。

弗蘭克是真的理解這個富家女的需求,她根本不需要男人的崇拜、寵溺,更不會在乎世俗的幸福生活,所以他們兩的結合並不奇怪。

有一次,攝影師亞當問克萊爾,是不是 want to be seen(渴望受人矚目)的時候,他回答說:not just to be seen, to be significant,意思就是說,她想要的不僅僅是受人矚目,更要舉足輕重。

對他的父親來講,克萊爾一直都是關注的焦點、是最重要的,而這種感覺也受到來自母親的威脅。這也是為什麼出生富裕之家,卻要奮鬥著走上權力的巔峰,因為她習慣了自己“舉足輕重”的感覺,但她的渴望卻沒有止步於原生家庭裡。

弗蘭克雖然和克萊爾的出身很不同,但同樣渴望成為眾人的焦點,更加渴望變得重要,來對抗自己無助的自卑感。

雖然源頭截然不同,一個源於自卑,一個源自優越,卻指向了同一個目的,就是要變得舉足輕重,而且他們實現這一點的方式又是一致的——就是至高的權力,這是他們可以結成“高級精神伴侶”很重要的原因。

自我中心的養成

弗蘭克自我中心是因為從小被忽視的經歷讓他把關注點聚焦於自己,他覺得上帝不會關照他,只有憑藉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優越感來補償自卑,他沒有朋友,也不覺得有人會幫他、善待他。

而克萊兒從小就是父親關注的焦點,他擁有了至高的優越感和重要性,自視甚高、只關注自己。當然如果只是如此,那她也就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富家女而已,但她並沒有沉溺、也沒有滿足於此,而是想讓自己更重要,甚至在世界上舉足輕重。

所以,成人的自我中心,我可以理解為是原生的自卑或優越所致。

其實,“自我中心”是嬰幼兒認知發展的一個階段,心理學家皮亞傑發現,2~6歲的嬰幼兒,無法區分自我和世界,只能以自己的觀點看世界。這無關道德,只是他們的大腦還沒有發育到可以“換位思考”的程度,也就是說,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相反,成人的“自我中心”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想做。

阿德勒在他的著作《自卑與超越》中反覆提到的一個觀念就是,童年時期經歷了忽視、寵溺和肢體殘疾的人最有可能會把關注點侷限在自己,也就是自我中心,甚至演化成自卑情結。

《紙牌屋》的蛇蠍夫婦是怎麼走到一起的?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的著作

忽視和寵溺是兩個極端,一個是不關注或少關注,另一個是過度關注,但對兒童產生的傷害卻同樣巨大。父母的關注對兒童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他們人格構建很重要的能量來源,但也有適度的問題。

很多問題兒童的行為,比如故意搗亂、夜尿、踢被子、怕黑等等,很多都是無意識下希望博得父母更多的關注和陪伴。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家中的長子,當二胎降臨的時候,他們往往開始出現一些行為問題,因為他們“失寵”了。

忽視會讓兒童產生自卑,因為缺乏關注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己不重要”、“自己沒有價值”的感覺,就會慢慢將自己封閉在自我世界中,乃至覺得世界對自己不公。寵溺會讓兒童覺得自己到哪裡都是焦點,受人重視、獲得關注,他們往往也只會關注自己。

人們多少都有點自卑感(在某方面),但我們可以用另一領域的成功來補償,從而讓自己不至於在自卑中越陷越深。但也有人並沒有做這樣的努力,或者並沒有成功。

他們不接納自己,總覺得自己應該更好,對自己的缺點和問題異常敏感,這使得他沒有太多的力量去關注別人、愛護別人,即使表面上在關愛他人,也是為了不讓他人拒絕自己。他內心的所有心理資源僅夠用於保護自己。他們需要向別人證明自己是有用的、重要的。雖然這不需要證明,但他卻有一種自己沒用或不重要的焦慮感和恐懼感,讓他不得不調用所有的注意力資源去克服。

自我中心絕不是一個道德問題,而是一個思維問題、情感問題。如果一個人的自卑感讓他徹夜難眠、焦慮不安,那麼一種可能就是,他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獲取優越感來對抗它,他根本沒有心理資源去考慮別人,就像一個站在懸崖邊上自身難保的人,會去考慮和營救別人嗎?很難。

參考:

Nexfilx. House of Cards. season1~5

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研究出版社

阿德勒.《洞察人性》.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阿德勒. 《理解生命》.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