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外敵入侵,爲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戰爭史,外敵的入侵從未停止過,中國軍民的抵抗也一直持續著。

我們常說北方出強軍,北方人身材高大,不僅孔武有力,還善於騎射。經常和塞外遊牧民族發生戰爭,在戰爭中得到鍛鍊,出了許多精兵猛將。像秦兵、唐朝的關隴府兵、關寧鐵騎等等。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南方人往往一輩子都沒接觸過戰爭,生活又更富庶安逸,文化氛圍更足,史書裡古代北方人經常諷刺的說“南人孱弱”。

但事實上如果仔細觀察歷史,你會發現事實並未如此。孱弱的南人在面對外敵時往往抵抗更激烈,有的省份更是幾乎男女老少幾乎死絕也不放棄。

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蒙古帝國鐵騎在成吉思汗的帶領下僅用了5年時間就滅掉了當時還相對強悍的金國,繼而有陸續滅掉了高麗和西夏,可以說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幾乎統一了整個中國,僅剩下南宋獨存。

當時的蒙古統治者計劃在很短的時間滅掉南宋,然後騰出手來繼續進行帝國版圖的擴張,可是真正開始戰爭的時候卻遇到了南宋軍民長達45年的強烈抵抗。

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努爾哈赤於1618年在今日遼寧撫順市的新賓縣建立後金政權,1644年入關,後金不到1年時間就基本統治了整個北方。但平定南方卻用了近40年,直到1683年,清朝才統一中國。

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抗戰時期裡,九一八日軍3萬人幾個月佔領東北不必說,全面侵華的8年裡,絕大部分淪陷的領土都是抗戰前兩年丟失的華北和一小部分江南沿海地區,此後6年時間日軍除了豫湘桂戰役有所收穫外中日戰線幾乎沒有變化。

為何會出現出強兵的地方,抵抗卻往往不如羸弱的南人,其實,並不能依此就可以確定南人強於北方人。下面小編也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地形:

北方大多是平原為主,像華北平原,東北平原。反觀南方首先有長江天險,這在冷兵器時代已經是很好的阻擊敵人的了。過了長江東部為東南丘陵,西部為四川盆地,西南是原始森林的雲貴高原。

而中國古代早期的外敵,基本是遊牧民族入侵,大多是從北至南。以平原為主的地形,便於騎兵展開。

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的地位幾乎等同於坦克。而漢族大多為步兵,步兵對騎兵在平原完全沒有優勢可言。敗退必然是神速。又因為是平原,所以北方防線一旦崩潰,其淪陷速度,自然比南方要快的,而南方以山地丘陵為主,騎兵無法完全展開,進攻速度勢必減慢。所以就給了大家北方抵抗“不頑強”這種誤解。

氣候:

南方山多,林深,山地丘陵、河網密集,根本就不適合騎兵或大兵團運動。加上氣候炎熱、潮溼,多雨,陰冷,毒蟲瘟疫常出不絕,北方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戰鬥力自然打了折扣。

每次外敵入侵,為何北方一戰潰敗,而羸弱的南方人卻殊死抵抗

再加上外敵來侵,在北方以經歷過北方一次次的強烈抵抗,等攻打南方之時,自然要先進行長時間的休整、物資儲備等的戰前準備。打仗講究的一種氣勢,一而再、再而衰、三而竭。等到最後攻打南方之時,自然攻擊力度、氣勢都以不如最初的強盛。

就如抗戰初期,日本的軍事實力確實強大,但隨著戰線的展開,以及最後美國的介入。後期日本兵力、資源、補給等都完全不足以支撐整個戰爭。

人治:

其實南方人原本就是北方人,都是一家人,他們大多是不願意被侵略者統治而從中原遷徙到南方的。所以說南方人本身就是一些不願意被奴役,被壓迫的人組成。因此,南方名人志士、愛國人士眾多,遠超北方。

所以,綜上3點,南方的抵抗會給人以強於北方的感覺,你覺得呢?各位有什麼自己的見解,歡迎留言共同探討。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