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治揚塵,有老葛

一輛、兩輛、三輛……夜裡10點多,南京市中心一處開闊的工地上,機器轟鳴不停,運送物料的渣土車來回進出,揚起陣陣塵土。

“夜間違法施工,必須馬上停工!”一輛白色的執法車聞訊趕來,停在了工地大門口,葛學勇跳下車亮出執法證,要求對方馬上停工並清理被汙染的路面。為防止事態擴大,葛學勇按照執法流程請公安到場協助,並當場開具了違法行為告知書。

《人民日報》:治揚塵,有老葛

葛學勇(右一)在環保執法一線


自從部隊轉業後,老葛在南京環保執法一線已經18年。

有勇有謀,整治“最牛工地”

“南京共有1000多個工地,最嚴重的區域平均月降塵量30噸……”2010年11月,連續多日的揚塵問題引起了各界關注與重視。隨後舉行的環保“千人大會”上,南京市環保局長向市民道歉,並承諾將嚴控揚塵。

南京環保部門專門成立了工地環境管理科,已在環保執法一線工作了近10年、兼具環保信訪和工地夜間噪音管理經驗的葛學勇臨危受命,負責牽頭全市工地揚塵管控工作。

《人民日報》:治揚塵,有老葛


“這是個‘燙手的山芋’。”葛學勇直言,最大的困難在於當時還沒有出臺關於揚塵治理的專門條例,也沒有執法的強制手段,只能“借力”夜間噪音管理措施來倒逼工地的揚塵治理。此外,當時大多數工地還沒有相關管控意識,更給現場執法增加了難度。

有一次,葛學勇接到南京某區環保局的求助:有家大型工地日夜施工,噪音和揚塵很大,投訴眾多,但工地上有身穿迷彩服、頭戴鋼盔的安保人員和巡邏人員把守,非常強硬地阻擋環保執法人員進場檢查。老葛去現場瞭解情況,工地負責人甚至躲著不見。

“邪了門了,還有執法人員進不去的工地!”老葛拿出帶兵演習時的執著,迅速想好了對策。

晚上10點,正是禁止夜間施工的時間。時間一到,市區兩級環保執法部門組成的5支執法隊準時到達現場,封堵住施工車輛進出的大門。接到新聞線索的五六家媒體也紛紛趕來拍攝“最牛工地”。

工地負責人傻了眼,不得不出面。“就在車頭上把違法行為告知書等材料填寫好吧。”老葛看著現場停工後才離開。

然而老葛一行人剛離開半小時,留守的一組執法隊來電匯報,工地又悄悄復工了。老葛火速殺了個回馬槍,抓了個現行。“乙方違法施工,甲方和監理方沒有依法履行監管職責,誰汙染、誰負責!”開完了三方現場會,徹底停工的時候已經是凌晨3點半。

施工單位趕緊前來:“頂格處罰我們認了,但是停工一星期的整改實在趕不上工期啊,要不然我們私下聚一聚……”老葛立即打斷,指出對方抗拒執法在先、知法犯法在後,不整改到位絕不能復工。


有了“最嚴條例”,執法底氣更足

幾次硬仗打下來,有勇有謀的老葛成了工地上的“名人”,以前在揚塵管控上缺乏責任意識的工地負責人看到他來執法,都不敢輕易敷衍。

“但是執法人員東奔西跑、來回‘滅火’,這樣並不能長久。”葛學勇認為,從強制變為自覺,還是要靠依法監督。但當時揚塵管控在江蘇還沒有立法,有的省市參照大氣汙染防治法執法,現場執法的針對性有待提高,環保執法話語權也有待提升。

2012年4月,老葛在市環保局及法制辦的支持下,參與起草南京市揚塵專項地方性法規。2013年1月1日,《南京市揚塵汙染防治管理辦法》正式頒佈實施。自此,南京的工地揚塵管控工作經歷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執法必嚴的轉變。《辦法》一經出臺,就被稱為“最嚴揚塵管控”,得到許多市民和網友的肯定。

 “以前工地管理歸口單位是住建部門,《辦法》依舊明確了該部門的職責分工;但在現場環保執法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執法依據就沒有抓手,難免底氣不足。而根據專項辦法,環保部門有權責令限期停工整改,這將對違規工地起到強有力的威懾和敦促作用。”老葛說。

3個月之後,南京成立揚塵管理辦公室,對揚塵汙染防治實行統一監督管理。成員單位有28家,其中市環保局、督察辦、住建委、城管局、交通局派人常駐辦公,辦公地點設在市環保局,由分管副市長擔任揚塵辦主任,市政府副秘書長和環保局長擔任副主任,葛學勇則擔任揚塵辦辦公室主任。“現在執法底氣更足了。”他說。

智慧工地越來越多,遠程監控精準有效

“三、二、一,啟動!”在南京環境監測總隊的指揮大廳,老葛一聲令下,一陣“人工雨”從天而降——全市101個建築工地上,噴淋、噴霧、霧泡同時全部開啟、同步噴灑降塵,空氣質量逐步轉好。

這是老葛降塵的法寶。在南京多家工地門口,都有一個顯示屏,上面顯示著PM2.5、PM10實時指標。它背後是一整套智慧工地系統,對建築工地現場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測。當PM10濃度超過100微克/立方米時,現場噴淋系統就會自動噴灑降塵。現場施工環境還與區級環保監測平臺聯網,實現遠程監控。

這兩年,老葛忙著推進全市智慧工地建設。但是,購買智能設備需要花錢,安裝聯網平臺要靠引導,有的工地負責人一聽就搖頭,“這不是花錢給自己買個套子鑽嗎?”有的工地一口答應,卻只是借來一臺噴淋設備“表演”,執法人員走後就又還回去了。還有人當面質疑說:“你們這是搞形象工程,安裝不安裝有什麼差別呢?”

直脾氣的老葛這次沒急著懟回去,而是耐心解釋:“如果整個城市空氣質量不好,按規定要全部停工,但是對於那些符合環保要求、有自動降塵措施的智慧工地,就不會耽誤工期。這不是一件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事嗎?”終於,一家企業被他說動了,成為第一個試點工地。

今年下半年開始,南京市經過審批成為差別化管理對象的“智慧工地”,在啟動冬春季節大氣環境質量保障管控方案和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期間,可在不改變施工強度和工程進度情況下,維持正常施工。眼下,越來越多的“智慧工地”正在積極申報之中……

目前,南京2300個工地的平均月降塵量降至4.8噸以下,和8年前老葛臨危受命時最高30噸的數據相比,已有了顯著改善。“你們真有辦法呀,以前家附近的工地像個大垃圾場,現在硬化了路面,綠化了環境,再也不鬧心啦。”每次收到市民的點贊,老葛的高興之情溢於言表:“為百姓創造更好的環境,這正是我們一線執法人員的初心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