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山老人的修渠故事

“長城是中國的偉大建築,紅旗渠就是林州的萬里長城!”說這話的老人名叫楊貴山,現年72歲,是林州市原康鎮宋村人。別看楊貴山老人個子不高,身材微胖,年輕時,可是幹活兒的一把好手,曾4次奔赴修渠前線。

10月12日,記者見到了楊貴山老人,聽他講述了難忘的修渠故事。

1964年秋天,因修渠任務重、工期緊,修渠前線要求補充人力,時年18歲的楊貴山被原康公社宋村派往姚村水河參與修渠,這是楊貴山老人首次參與修渠。

當時,楊貴山和其他3人推著鋪蓋卷和一些時令蔬菜,早晨出發,直到中午才到姚村水河。到那裡,管事的一看,4個小青年,年齡小,個子矮,心想他們幹活兒肯定不中,當即就讓4人吃了中午飯返回村裡去。

“來幹活兒了,人家嫌咱小,不要咱,當時覺得可丟人。”楊貴山老人回憶起來,至今還覺得臉上無光。“這回去咋交差?沒法兒回去。我就和一個同伴躲藏起來,硬不走,他們找不著我們,拿我們也沒辦法。等天黑了,我們才出現,管事的一看,天黑了,當天也回不去了,就勉強留下了我們。”楊貴山老人說到此處,不禁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打釺、出渣……雖然楊貴山當時剛成年,但活兒一點沒少幹,沒幾天,就得到了踏實能幹的評價。

首次修渠,楊貴山還有幸和當時的紅旗渠建設總指揮長馬有金一起打釺。姚村水河的工程結束後,他們遷到了姚村上陶。一天,他和同伴王玉生正在工地打釺,馬有金帶著護士和技術人員來視察工程進度。當看到楊貴山等小青年在打釺時,被他們幹活兒的勤快勁兒感動,一時興起,說:“來,拿大錘來!”於是,王玉生把釺,馬有金和楊貴山掄錘,猶如鳳凰雙展翅,叮叮噹噹,3人足足打了半個小時釺。臨走時,馬有金不住誇讚:“年輕人,幹得不錯,好好幹!”

楊貴山老人高興地說:“每當想起這件事,我都覺得特別榮幸,這是我有生以來一份莫大的榮耀。”

1965年秋天,楊貴山跟隨修渠大軍又一次奔赴寨底村修渠前線。說起那段修渠歲月,楊貴山這樣描述,五更走,半夜回,一天兩頭見星星。整整幹了一冬天,不知道寨底村是啥樣。原來,住地和工地有一定距離,為了趕工期,楊貴山他們早上天不亮就往工地走,中午不回來,晚上在工地吃了飯,回住地就半夜了,根本沒時間看住的村子是啥樣。

在寨底村修渠時,楊貴山記憶最深的事兒,就是到河灘推石灰。

石灰是修渠的重要材料,當時燒石灰用的是露天窯。河灘空地上,一層煤餅,一層石灰石,如此一層一層堆積,類似金字塔一樣。除頂部留一孔洞外,外表全用麥秸泥糊著,防止透氣,最下面點上火燒製。

楊貴山說,石灰山高十幾米。他們推著小推車,從寨底村到河灘往返15公里推石灰,來時一路下坡,回時一路向上,一天只能推兩趟。路程遠,負重而上,這還不算困難,關鍵那時候往渠上的路是就地取材,用石頭、石板壘成簡易臺階,一個人推著石灰根本上不去,只能一個人拉,一個人推。一車石灰170公斤,推下來,累得兩腿直哆嗦,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考慮到勞累程度,管事的就把人分成兩班,上午一班,下午一班,不推石灰就到渠上幹活,以此讓人有短暫的休息。

楊貴山隨後又修過兩次渠,一次在任村井頭為三乾渠清淤,一次在山西馬塔治漏固幫。

如今,楊貴山老人總是給自己的晚輩講述修渠故事,告誡身邊的人,要發揚紅旗渠精神,做好紅旗渠精神傳人。“修渠苦,可是我對咱紅旗渠有感情,永遠也忘不了修渠的事兒。”採訪結束之際,楊貴山語重心長地說,“年輕人,你們長在新時代,一定要珍惜,要加倍努力工作。” □本報記者 郭 榮 通訊員 李慧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