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足球的未來不是靠「噴」來解決的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是靠“噴”來解決的

苟上任以後,籃球搞來了姚明,排球本來想找郎平,結果郎指導身體不好沒接,即使是在足球方面,雖然裡皮不是足協主席,但是苟的各種政策也是很依賴裡皮的意見,中國哪個人敢出來說足球方面比裡皮更專業?結果國足成績不好,或者出了一些讓聯賽球迷不爽的政策,就開始說什麼“不專業”,那麼中國足球要讓誰來管才能叫“專業”呢?郝海東?范志毅?還是一大把年紀的徐根寶?

正常的足球發展,國家隊和聯賽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尤其是像中國這樣足球沒有什麼群眾基礎的國家,國家隊成績好了,提高民眾熱情和投入度,就可以促進聯賽的價值提高;聯賽水平高了,自然也能夠反哺國家隊。

但是雖然說地位不分誰高誰低,但是在不同的階段自然要有暫時的主次之分。現在的中國是發展國家隊比較重要,還是聯賽比較重要?很顯然,聯賽沒多少人看,而國家隊看的人很多,所以發展國家隊的“性價比”是最高的。國家隊成績好了,才會帶動路人真正關注中國足球,而不是僅僅把中國足球當成一個消費的靶子,洩憤的痰盂。

更何況現在因為歷史原因,國家隊在下一屆世預賽已經面臨很嚴重的青黃不接了。那麼現在是不是可以在政策上傾向國家隊一點,先把這個難關度過去?說句難聽的,聯賽就是亞冠三連冠,不過就是新聞聯播十幾秒鐘的一條新聞,有多少人會記得?相反,要是世界盃冠軍教頭帶著世預賽還打不出成績,吃瓜群眾又會怎麼罵中國足球?

平息而論,細細想來中國足球其實就是本質上三個問題: 一是群眾基礎薄弱,業餘足球及比賽很稀少。這方面不行,乍一看不影響職業足球的開展,實際上卻是提高職業足球成本的。供職業足球篩選的人才庫,和被淘汰球員的出路,都因此非常不足。

二是青訓保護機制不足,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球員,可以被人耍點手段輕易挖走,那我還辛苦培養幹嘛?後果就是中國足球20年優秀球員的斷檔

三是外援佔據核心位置,國內優秀球員淪為吃餅工兵。少數球員還是有優秀能力的,比如武磊,剛踢中超那年可是持球核心踢法,帶著卡貝薩斯這樣的外援,成績也不錯。現在就變成純粹跑位機會球員了,實際上非常可惜。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是靠“噴”來解決的

再對比籃球那邊,為什麼都支持姚主席,因為姚主席就是在不斷解決這三個問題。反觀足協這邊呢?這三個根本問題不觸及,中國足球是不會有前途的。

國家隊成績,經濟基礎,群眾基礎,其實這三條,適合任何一項競技項目,足球籃球乒乓球甚至電子競技。

國家隊成績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這個項目,就是擴大群眾基礎

經濟基礎,參與各方都能獲益,才能形成正循環

群眾基礎,可以提供源源不斷的青訓和觀眾。

從中國足球看,國家隊成績根本拿不出手;聯賽別說盈利,一直在鉅虧;群眾基礎可能不如乒乓球,平時踢球的孩子太少了,當然近2年在增加,這種情況下,能怎麼辦?唯一辦法就是走群眾路線,加強群眾基礎擴大青訓規模,培養青訓教練因為這是目前唯一可以提高的

國家隊成績,靠現有球員,根本就是做夢,人家日本韓國伊朗,都有不少在五大聯賽踢主力的,即使請來裡皮,最多最多能起30%的作用,球員實力差距太大,根本差好幾個檔次

10年內,國家隊成績想突破,基本不可能聯賽盈利這塊,怕是也不可能,強如恆大,球票收益只佔球隊總收益的不足5%,比起歐洲五大聯賽,中超是一個純燒錢的企業聯賽,盈利遙遙無期,英超是足球聯賽裡最能賺錢的了,靠的是1/3的球票收入,1/3的轉播權,這兩樣其實都需要付錢的觀眾所以盈利遙遙無期。只有群眾基礎這塊,在目前環境下,有提高的可能性,看看日本當年川淵三郎的改革,也是從群眾基礎開始的,

每年要培養多少青訓教練,每年擴大多少青訓,其實就是做一件事,擴大群眾基礎

中國足球想搞好,群眾基礎是頭號切入點,群眾基礎上來了,才可能解決聯賽盈利和國家隊成績,國家隊成績,聯賽盈利,群眾基礎,這三條都做到,中國足球的三葉螺旋槳就做成了

中國足球才可能真正起飛。

中國足球的未來不是靠“噴”來解決的

其實總歸來說,首先、世界上真正盈利的俱樂部,並不多。英超和德甲相對不錯,西甲比較特殊(他的豪門俱樂部的會員制度,總是花不完的錢),其他的聯賽,盈利的俱樂部鳳毛麟角。加上中國人普遍的消費觀念,中國聯賽要想盈利,不太可能。但是,也不代表不盈利,就一定不能成為好的聯賽。

其次、所謂衣食足而知榮辱,所有的現代競技體育,其實都是人們“衣食足”之後的一種鍛鍊、娛樂活動。無論是青訓建設、還是俱樂部建設、或者是國家隊建設,都是要燒錢的,沒經濟基礎是空談。再者,大家都生活無憂了,未來生活的壓力低了,才能放心送孩子去投入淘汰率驚人的體育競技訓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