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01

開篇先給大家說一個小故事吧,故事來源於現在我一個現在正帶小學4年級班主任的老師朋友。

前段時間父親節前,她曾策劃一場“爸爸家長會”。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失敗了。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一個班裡50多個學生,只有三分之一的爸爸到場了。而在後來的細問中還發現,就在這三分之一的爸爸中還有一大半的爸爸之前根本不知道孩子讀幾班,班級在哪,甚至還有不知道已升學跑到以前教室的。

那天一時間教室裡分成了兩派。

爸爸來了的孩子都很開心,即使平時跟爸爸關係並不好,經常捱揍的孩子這個時候臉上都帶著一份驕傲的神態。

而爸爸沒來的孩子,雖然可能來得是他們更喜歡的媽媽爺爺奶奶,可是神情中還是有著難掩蓋的失望。

而在家長群中更是一處“好戲”

沒來的爸爸在群裡“道歉”:要麼是太忙了抽不來身,要麼是離家在外趕不回去。

其實她何嘗不知道爸爸們忙,她之所以搞這樣的家長會不就是為了能讓爸爸參與進孩子的學習生活。原本以為家長們能排除萬難的,可到頭來發現在大部分的爸爸心中,還是工作賺錢更重要一點。

效果不佳,她雖然很失望,但更多的是無奈和理解,所以她也沒說什麼。

可卻突然跳出了一個爸爸在群裡怒對她:“你就好好教我家孩子讀書寫字就好,做什麼搞這些有的沒的?誰不要上班誰不忙?我要是有那麼多時間圍著孩子轉,還把他送去學校幹什麼?你這樣一搞,小孩子多傷心?

這一下可把朋友氣著了,真的是把好心當驢肝肺。你知道小孩子會傷心,怎麼就不想著不讓他傷心呢?

而他也遭到了很多家長的怒懟,末了“認慫”的說了句:“我家我負責賺錢,孩子都是媽媽再管,有什麼事你找他媽媽,我不懂教育。”

那次事件之後,朋友搖著頭對我感慨:

“原本以為雞湯文中那些喪偶式育兒是特例,這下才知道,這其實才是普遍現象。而更可怕的是,很多父親居然還振振有詞,毫無羞愧之感。在他們心中,男人不管不陪孩子,這是理所當然的事。”

在那次家長會後她曾在群裡發過一條長文,看的讓我心疼。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沒有看到你家孩子趴在陽臺上對著樓下翹首以待的樣子。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不知道他們對著爺爺奶奶媽媽問出那句“我爸呢?”時臉上的落寞。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不知道他們之前在給你們做父親節禮物時認真而又開心的表情。

你們沒來,所以你們也不知道有個孩子抱著裝的滿滿的存錢罐想要“買”爸爸一天時間。

來不來開家長會不重要,這一兩個小時也不會改變些什麼。目的也只是為了能讓你們知道孩子更想要的是陪伴。

別等到真的錯過孩子成長過程後,在後悔。這是回不了頭的

02

其實為什麼她要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她就是在一個“雙缺”家庭長大的。

小時候她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父母一直在忙著做生意,你能想象到,她對我說,在她記憶力,從沒和父親坐下來好好的聊一次超過15分鐘的天時,多落寞嗎?。

“他要麼是太忙了,十天半個月看不到人。要麼就是回到家躺在那做自己的事,即使是無事可做,發呆也不會來找我聊天。”

“我們的對話往往是冰冷的問句,一問一答,重新陷入沉默。而很多時候,他想對我說一件事或者指出我的錯誤,他都是讓我媽或者爺爺奶奶轉達。”

“你能想象到,我都升高二了,有天在看電視突然對我說:‘你快中考了吧’時,我心有多涼嗎?”

因為她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所以她是一個及其缺乏安全感的人,在後來的戀愛中,也極其的敏感。

別人對她好一點,她立馬就深陷進去,然後極力的討好對方。這也導致她遇到過很多個白眼狼渣男。

常常因為對方一句無心的話陷入假象的猜測多疑之中,也因此,很多戀愛對象最終無法忍受離開了。

這更讓她痛苦,一度讓她否定自己,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

後來她自己曾分析這就是與從小父親身份的缺失有關,因為身邊沒有一個強大的男性角色,所以她就想要從伴侶身上找到安全感。

渴望得到關注和保護,就不斷的討好,害怕被拋棄,所以就變得偏執多疑。

因為她是過來人,所以她能明白在小孩子心中,對父親的期盼是什麼,所以她想要以一場爸爸家長會來把這份希望傳遞給父親。

可是後來她才明白,大家不喜歡“未雨綢繆”,只會在後悔之時才能醒悟。

03

為什麼今天會寫這樣一個話題?是因為最新一期的《奇葩說》。

這期的議題是:“如果一週陪孩子的時間不足12個小時,就取消當爸爸的資格,你贊同嗎?”

在採訪中,很多爸爸都不同意。

為什麼?因為一週12小時,一天一個多小時,對他們來說都很難。

他們知道,如果推行這個提案,他們根本沒有當爸爸的資格。

而在這其中,爸爸們又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樣“忙”,一週連12個小時陪孩子的時間都抽不出嗎?

其實想想怎麼會。

孩子們怎麼說:

“我爸爸每天下班打遊戲打到深夜”

“我爸爸總要去和他的朋友喝酒喝得醉醺醺回家”

“我爸爸總說他太累了讓我去找媽媽”

......

你看,其實很多時候,他們根本就沒那麼忙。只是在他們心中,會覺得“反正有他媽,我不陪沒關係”。

他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放棄陪孩子,卻很少有人推掉所有的雜事說“我要回家陪孩子”。

他們會默認“陪孩子”“教育孩子”是媽媽的責任。這也是為什麼在養壞孩子後你最常聽到的不會是“他有個不稱職的爸”,只會是“他有個不稱職的媽”。

爸爸覺得孩子有媽媽陪就好了,可在孩子心中呢?

採訪視頻裡,視頻主讓幾個孩子先選了他們最喜歡的玩具,然後問他們:

“爸爸陪你們玩一天,和送這個玩具,你會選擇哪一個?”

在喜愛的玩具面前,所有的孩子都選擇了爸爸。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甚至有孩子選了爸爸最喜歡的足球類的玩具,因為他爸爸喜歡足球,他覺得自己選了足球玩具的話,爸爸就會願意陪他玩了。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你看,有些爸爸們總會把:“爸爸去賺錢給你買玩具”“爸爸去賺錢給你好的生活”掛在嘴邊,不否認,他們也是真心愛孩子的,所以才想把最好的給他。

他們也總會在孩子抱怨“你都不陪我”時,指責孩子是“白眼狼”,哀嘆自己辛辛苦苦為了這個家,卻得不到孩子的理解。覺得自己養了個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父母一輩子都在等孩子說謝謝,卻不知道孩子一輩子都在等孩子說對不起。

其實,孩子並不像你想的那麼“勢利”,和玩具相比,他們可能更想要的是你們全心全意的一天哪怕幾個小時的陪伴。

這樣他們就知足了。

顏如晶在辯論中的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

孩子的人生也是一部連續劇,從第一集到第二十集,他會慢慢的變。你不看,你問我:現在演到哪裡了?我怎麼告訴你現在演到哪裡了?誰又能告訴你。

孩子的人生,從1歲到20歲,他們走過來,可能比連續劇還糟糕。

連續劇你不看,沒關係還可以補。你補回了劇情我們可以聊一聊。但是孩子的人生是補不回來的。

1到20歲你不看了,你就永遠都看不了了。

04

而最讓我感慨的是,在採訪中,那些生活在“父親陪伴缺失”家庭裡的孩子,在被問到“如果爸爸一週陪伴你不到12小時,你就不能在叫他爸爸”時,他們的回答也是不願意。

“因為爸爸是我的爸爸呀”

“因為他是我最好的爸爸呀”

“因為爸爸也很辛苦啊”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一週陪孩子不足12小時不能當爸:爸爸,請你別錯過我的前半生

你看,孩子寧願要個掛名爸,都不想沒有爸。

他們其實什麼都懂,他們其實苛求的也不多。

他們理解你的辛苦,他們知道你都在為了他而努力工作。所以他們也不會“得寸進尺”的要求你每天都得24小時陪著他們,或許你每天陪他們玩十分鐘他們就會很滿足。

而你再不稱職,在他們心中,你也是永遠的,最好的,最愛的爸爸。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觀眾。

我不會錯過你的後半生,也請你不要錯過我的前半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