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家長》試玩:我活了 100 次,還是活成了我最討厭的樣子

生活最可悲之處莫過於它是一條單行道。你永遠不知道如果當初在抉擇的路口選了不同方向,人生際遇會有何不同。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但此刻,重新體驗人生的機會擺在了我面前:在《中國式家長》這款國產獨立遊戲裡,你將會重新體驗自呱呱墜地到奔赴高考的歷程。而成長的方向,既要看個人的選擇,也要迎合「家長」的期望,這種夾縫之中實現追求的處境也許會讓許多人感到似曾相識。

或許這種感覺對我們來說太過熟悉,遊戲的主題賺得了不少共鳴,自 9 月 29 日在 Steam 上架以來玩家在線人數一直保持在前 20 名,並與另一款國產遊戲《太吾繪卷》一道破天荒地同時進入 Steam 周銷量排行榜前十位。

這是誰的人生?

和被動接受成長的現實不同,在遊戲裡,從第一天就可以主動地改變生活的走向。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比方說,遊戲包含了智商、情商、體魄、記憶力、想象力、悟性和魅力幾大屬性,屬性的數值高低決定了玩家扮演的孩子是否能健康成長或是學會某些技能,若是情商太低就遲遲學不會說話、體魄太低就會常常生病等等,而屬性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玩家的個人選擇。

每回合都可以通過名為「挖腦洞」的翻磚塊小遊戲來提升屬性,點擊某種顏色的磚塊即可提升對應的屬性,每次點擊都會消耗行動力。此外,可以通過安排唱歌、運動、學習等日程來提升屬性。日程分為學習和娛樂兩種,顧名思義,學習類傾向於提升智商、記憶力和麵子,而娛樂類日程則有助於記憶力、想象力和情商的發展。每回合最多安排 6 項日程,日程安排完畢以後便能夠點擊到下一回合,行動力也隨之回覆。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可這並不意味著完全自由的發展路線,如果沒有任何限制的話,遊戲本身也將失去樂趣。父母會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給予各種期望,在一開始只是「健康成長」、「聰明伶俐」等只需要幾十一百點某方面屬性便可以完成的簡單目標,敷衍地遊戲也照樣能滿足他們的期望,一切都是這麼輕鬆,也就無怪乎很多人會懷念童年了。

隨著年歲漸長,玩家將會逐漸體會到生活帶來的壓力:父母的期望閾值變得越來越高,目標成為了「進入重點中學」、「學會說話的藝術」等需要數千屬性點才能完成的高遠目標;同時父母也有了「滿意度」,如果不能實現他們的期望,或是將太多時間投入娛樂活動中,便會導致父母的不滿並招來斥責,降低角色的行動力,帶來心理創傷——不僅會給角色打上「自卑」、「消沉」等標籤,過高的「心理陰影面積」甚至會讓遊戲直接走向失敗結局。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於是在我的存檔中,為了迎合父母,我被迫當一個「乖乖仔」,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當然了,由於資質平庸全都發展得很一般,就像是現實中的自己。然後堪堪壓線考上了本地的重點中學,在班主任「高考多一分,擠掉一萬人」的口號鼓舞下,將僅有的行動力全部投入到學習上,社交和戀愛系統被徹底拋諸腦後。

最終,高考的成績單遞送到手裡,我考了個和當年自己在現實中差不多的分數,上了個差不多的大學,一路摸爬滾打下來,成了個淹沒在人群中的普通人。當初在中學接觸的編程技術、電腦遊戲、忍者文化等知識也只是成為日常生活之外的娛樂調劑。

真實得讓人難受。

不知道遊戲中的那個我,在按部就班地工作、面對屏幕敲響鍵盤時,會不會想起自己在小時候曾經說過「我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個大文豪」?

共鳴之旅

儘管披著「中國式家長」的外衣,但遊戲實質上更多是對於中國孩子集體記憶的一種紀念。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在日常事件過程中偶爾會插入些隨機事件,對於這一輩長大的人來說,裡面有太多事情都眼熟得過分:「你被當作家裡的招牌,逢人就展示照片」「你像一個催化劑,提前釋放了家裡的矛盾」「別人打你,你為什麼不打別人?——父親如是說」「因為身高長得特別快,父母總是給你買大一碼的衣服和鞋子」……這些從玩家處收集來的事件,忠實地反映了 90 後成長的世界,而這些隨機事件窗口下,也附帶有一個「你是否有相似經歷?」的選項,點擊後會顯示「有 XX 人和你一樣」。

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我點的選項往往有幾萬人和我一樣——那時候遊戲總銷量也就是差不多的數字。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噢,還有那個對小孩子而言意義非凡的小賣部。遊戲裡的父母每月都會給一些零花錢,自己也可以花費精力打工做家務來掙更多錢,孩子的錢,自然是要花到小賣部去的。在那兒可以買到跳跳糖、水滸英雄卡、盜版遊戲碟、四驅車等便宜卻難忘的玩樂,它們可以降低壓力值,避免角色進入負面狀態。這些最初的快樂已經成為了共同記憶的一部分,想來都特別親切。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而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互動,也被製作組做成了小遊戲大加嘲諷:比如說父母之間以孩子的特長為武器進行「面子戰鬥」,又比如說新年時角色和親戚們「收下吧」和「使不得」之間的拉鋸戰,只有在限時內保持遊標在一定區域才能拿到紅包。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共同記憶的最高潮莫過於高考。不論出身貧富,絕大多數的同齡人都曾苦讀備戰那場極具儀式感的考試。「高考後的夏天,對未來的不確定和焦慮」,以及「總覺得,高考前和高考後的生活似乎很不一樣」成為了這代人集體記憶的終點,這道分水嶺過後,你有你我有我各自前程,遊戲至此戛然而止。

家長們並不會因為高考就偃旗息鼓,但學生們的共鳴會。與其說這是探討中國式家庭關係,不如說是對過往時光的一種追憶。

未完善的自娛自樂

儘管頭頂著父母的期望,但確實存在走出其他路線甚至是完美人生的可能性。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會玩的主播們,就喪心病狂地劍走偏鋒,將屬性全部點到體魄上,悟性也只用來學習體育相關的能力,結果是造就了情商太低學不會說話的高考零分啞巴奧運冠軍,在另一個維度上取得成功。

遊戲內極不平衡的數值也大有潛力可挖,裡面設置了一些幾乎百利而無一害的活動,像是「出國旅遊」和「做五年高考三年模擬」可以大幅提升屬性而幾乎沒有任何懲罰,只要利用得好,就可以走漏洞打出超越製作者預期的好結局。

《中国式家长》试玩:我活了 100 次,还是活成了我最讨厌的样子

這凸顯了遊戲的缺點:總的來說,《中國式家長》是一部「小作坊」味道濃厚的產品:粗糙的 UI、隨意使用的網絡圖片素材、枯燥的流程(我看到「選班幹」事件就害怕)、未經驗證的數值設計、大量玩梗還有時不時給你灌上一口「我們做獨立遊戲太辛苦了不允許批評」的雞湯,讓遊戲比起一款商業作品更像是個人自娛自樂的創作,也讓遊戲的實際體驗不那麼令人舒心,註定了遊戲評價會兩極分化。

但從製作成本和售價看來,《中國式家長》也確實是偏向於小作坊模式出產,不應抱有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待。瑕不掩瑜,單是遊戲帶來的共鳴感就值得我們一試,家長與子女關係的探討也可能為未來的遊戲設計啟發出一條新路。

《中國式家長》可在 Windows XP,Vista,7,8 ,10 以及 macOS 10.6 以上系統運行,Steam 及 WeGame 售價 36 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