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精準扶貧攻堅戰 奮鬥在一線」太僕寺旗:「3+3」產業帶貧機制釋放的疊加效應

□本報記者 紅豔 巴依斯古楞

金秋是收穫的季節。這兩天,太僕寺旗益源農業有限公司收儲點格外熱鬧。

今年春耕時期,該公司與貧困戶簽訂了合作協議,由公司為貧困戶免費提供種薯,收穫以後公司負責回收。如今,貧困戶種植的有機馬鈴薯喜獲豐收,大家陸續把有機馬鈴薯運到公司來銷售,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他們的臉上。

“公司春季給我們免費提供了薯種,1畝地產1000多斤,每畝收入3000元。最重要的是種地沒有風險了。”該旗永豐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孫貴高興地說,過去種什麼心裡沒譜,隨著“1畝薯”模式的推行,沒有了後顧之憂。

貧困戶種植“1畝薯”是太僕寺旗利用“電商+扶貧”量身定製的特色種植產業,全旗6個蘇木鄉鎮723戶貧困戶參與種植,由太僕寺旗益源農業有限公司負責種植管理,依託公司取得的有機商標、無公害認證和穩定的銷售渠道等優勢,統一打造品牌,進行銷售,是政企合作打造的一款產業扶貧新模式,成為推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高速路”。

公司總經理蘇二兵說:“今年,全旗723戶貧困戶給我們種了有機馬鈴薯723畝。現在我們按最低1塊錢的保底價回收貧困戶的有機薯。保守講,每個貧困戶在1畝薯這個項目上,增收2000多元不成問題。”

太僕寺旗是國貧旗,是錫林郭勒盟面積最小,人口最多的旗,更是貧困人口最多的地方,全錫林郭勒盟43%的貧困戶集中在這裡。生態生產條件差,發展基礎薄弱,貧困成因複雜等原因註定了太僕寺旗是錫林郭勒盟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最難攻克的深度貧困“堡壘”和最難啃的骨頭的現實。

再難攻也得攻克,再難啃也得啃下。時至2018年,太僕寺旗人正是秉承著攻堅拔寨,不勝不休的決心,創新建立了“找準一個龍頭企業、帶動一個富民產業、形成一套帶貧機制,制定一個方案、組織一套人馬、堅持一抓到底”的“3+3”產業帶貧機制,向最難啃的深度貧困地區發起了脫貧攻堅戰的總攻。

精準扶貧,產業是“根”。只有根扎穩了,才能枝繁葉茂。對於脫貧攻堅戰來說,也只有做好產業這篇文章,才能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脫真貧、真脫貧。

內蒙古中畜蓉泰農牧業有限公司的帶貧機制就是“3+3”模式的一個代表性例子。

“託養了2頭安格斯母牛,我今年年底就能得到3000元的分紅!看來,不用多長時間,我家就能穩定脫貧了。”太僕寺旗永豐鎮幸福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72歲的姚萬選說。去年下半年,姚萬選家在政府每頭牛補貼8000元的情況下,購買了2頭安格斯母牛,把牛託養到內蒙古中畜蓉泰農牧業有限公司,簽了5年的協議,每頭牛每年分紅1500元。合同到期後,姚萬選可選擇要回12—24月齡基礎母牛或折算現金、續簽託養。

在“3+3”產業帶貧機制的引領下,太僕寺旗這一錫林郭勒盟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上捷報頻傳。

——為了讓姚萬選一樣的無勞動力或有基本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產業中獲益,該旗採取“企業繁育+貧困戶拉架子+公司集中育肥”的模式和公司“託管”模式,為869戶貧困戶發展優質良種肉牛1590頭,每頭牛每年最低分紅1500元,為80戶建檔立卡戶託養察哈爾羊800只,每戶每年可分紅3000元;

——為確保無勞動力和殘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該旗還重點引進了德青源金雞扶貧、昌盛日電光伏扶貧等一批資產收益性扶貧項目,採取“農業開發公司入股、龍頭企業經營、貧困戶分紅”“龍頭企業+貧困戶”等多種模式帶動貧困戶增收。昌盛日電光伏扶貧項目由政府和企業合資建設,項目建成投運後,政府所佔股份折股量化用以建檔立卡戶分紅,每戶每年收益可達3000元,帶動全盟949戶殘疾和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戶,其中太旗430戶646人,持續扶貧20年。

——針對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該旗引導地方龍頭企業提供就業崗位,讓他們成為產業工人,從而穩定脫貧。草原釀酒公司和紅井源油脂公司是太僕寺旗本土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僅這兩家企業就累計帶動660個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收入達3-4萬元。

——大力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從事中草藥、有機馬鈴薯、甜菜等特色種植,努力實現自身“造血”功能。依託生泰爾、綠草堂2家中草藥種植加工企業,重點引導建檔立卡戶發展中草藥種植,今年帶動180戶建檔立卡戶種植中草藥180畝,到2020年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400戶。

“3+3”產業帶貧機制不僅開闢了貧困戶穩定增收的新渠道,更是讓他們成為產業工人,從而延長了全旗產業鏈,為打造強旗目標的實現注入了活力,達到了一舉多得的疊加效應。

“在燈籠廠打工,老公和我倆每個月能掙4000多元的工資。還不耽誤看孩子。我對我們一家的脫貧充滿信心。”9月25日,太僕寺旗千斤溝鎮牧場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趙星華說。

他倆打工的企業叫內蒙古雪軍燈籠有限公司,成立於2014年,成功在國家工商總局註冊“燈籠杜”商標,是地地道道的本土企業。公司主要生產製作古樸鐵藝麻布燈籠、工藝紗燈等傳統作品。產品有宮燈、紗燈、吊燈、走馬燈等500多個種類,遠銷北京、天津、成都、西安等地,出口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受到海內外人士的青睞。

目前,公司通過就業帶動38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手工燈籠編結,其中全勤技術工人45人,每人每月工資性保底收入600元、全勤獎金200元、年終獎金1000元,燈籠製品提成每件20-200元,享受意外險;靈活就業技術工人339人,公司提供編織材料,按照每件20-200元的佣金標準定期上門回收。2018年,企業計劃建設4個扶貧車間,目前已建成3個,力爭到2020年發展到10個。

“今後,我們在扶助社會弱勢群體的同時,傳播傳統鐵藝手工編織燈籠文化,實現公益事業、傳統文化和企業發展三位一體的融合發展。”企業負責人、自治區級鐵絲編織燈籠技藝傳承人杜學龍如是介紹。

同是該旗千斤溝鎮民眾村村民王文明今年68歲。因患一場大病而致貧。今年,危房改造項目再進村,除去政府補貼,老王的兒女又湊了1萬元,老王建起了2間磚瓦新房,“住了40多年的土房子,今年終於住進了新房。”新房夢實現了,老王自然高興得不得了。村裡利用農業開發項目建設恆溫儲窖,壯大集體經濟,未脫貧村民每人可獲益3000元。雖然幾乎沒有勞動力,但是老王兩口也能從產業發展“賺到”6000元。

自從享受扶貧政策,老王得到了生產資料補貼、新農合補貼,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老兩口住進了新房子,今年村裡還壯大集體經濟,增強造血功能。2019年,老王立志要脫貧。

千斤溝鎮民眾村下轄2個自然村,耕地少、水資源匱乏,2014年列為建檔立卡重點貧困村。“我們村窮啊,年輕的村民都外出了,現常駐村民160戶,村民平均年齡68歲, 2014年以來共識別貧困戶135戶。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我們脫貧了117戶,剩下未脫貧的18戶,都是像王文明這樣的,或年齡大,或致病致貧,或無勞動能力。好在‘3+3’產業帶貧機制的實施下,每戶都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我們要在2020年之前,堅決啃下這些‘硬骨頭’,帶領著他們一起奔小康。”村支部書記薛珍說。

目前,該旗已形成優質良種肉牛產業帶貧機制、草原白酒產業帶貧機制、亞麻籽產業帶貧機制、蛋雞產業帶貧機制、中草藥產業帶貧機制、蔬菜產業帶貧機制、休閒旅遊和農村電商產業帶貧機制、光伏扶貧產業帶貧機制、手工燈籠編結產業帶貧機制。如今,該旗正努力實現四個100%目標,即涉農龍頭企業100%建立帶貧機制,有勞動技能和就業意願的建檔立卡人口100%就業,有從事種養業能力和意願的建檔立卡人口100%享受生產資料、農畜產品“低進高出”和生產過程政策補貼,無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人口100%通過資產收益項目實現穩定增收。

“我旗建立‘3+3’產業帶貧機制,目的就是為企業發展壯大和推進脫貧攻堅戰提供一個有形的遵循,使產業扶貧指向更明確、更具有操作性,最大限度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脫貧攻堅,盡最大努力實現企業發展壯大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雙贏。這樣的機制能夠形成穩定的‘造血’功能,對於我旗長遠發展和實現‘富民強旗’目標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太僕寺旗政府旗長鬍成東如是說。

時不我待,只爭朝夕。脫貧攻堅奔小康的道路上,太僕寺旗正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舉全旗之力以決戰態勢推進脫貧攻堅,以產業扶貧為引領,堅持政策資金向貧困戶聚焦、力量向扶貧對象聚合,啃下一塊塊“硬骨頭”,力爭在全面建設小康路上不落下一戶一人……

【記者手記】

在太僕寺旗採訪,在這片相對貧瘠的土地上發生著的變化讓記者眼前一亮。在3天的採訪時間內,對記者感觸最深的是老百姓精氣神的變化——已脫貧的幹勁十足、未脫貧的信心滿滿。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說起脫貧攻堅,一致稱讚。雖說初戰告捷,但太僕寺旗的決策者們毫不放鬆。他們將繼續堅持用心扛起脫貧攻堅的政治責任,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舉全旗之力走特色產業帶動減貧之路,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目標,切實做到脫真貧、真脫貧,不達到如期實現戶脫貧、旗摘帽目標絕不姑息的理念和信心確實值得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