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制勝之道,解讀蘇聯大縱深作戰!

說到閃電戰,熟悉二戰的朋友第一個想到的可能都是德國——德式坦克閃電戰,1天佔領丹麥,5天佔領荷蘭,12天佔領比利時,23天佔領挪威,29天佔領波蘭,39天佔領歐洲第一陸軍強國法國......其實,在同一時期,蘇聯人也曾有過類似的作戰理論——“

大縱深戰役”戰役理論(縱深作戰理論)被視為三四十年代蘇聯軍事科學的最大成就。這一理論是蘇軍於30年代總結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為適應武器裝備的發展而提出的,實施進攻戰役的重要指導思想。

二戰制勝之道,解讀蘇聯大縱深作戰!

大縱深戰役是戰役軍團(兵團部隊)的一種作戰形式。其實質在於,以殺傷兵器同時壓制敵方整個防禦縱隊,在選定防向上突破其戰術地幅。然後將發展勝利的梯隊(坦克、摩托化步兵、騎兵)投入交戰,並以空降兵實施機降,迅速將戰術勝利轉變為戰役勝利,以求儘快達到預定的目的。

1929年,蘇聯紅軍的作戰觀點,即縱深作戰理論,在兩部作品中得到了具體體現。這兩部作品是1929年的野戰條令(PU29)和更為重要的V.K.特里安達非洛夫中將的《現代軍做作戰本質》一書。縱深作戰的目的是突破敵人所有的戰術防線,並推進到大約10-15公里的縱深。特里安達非洛夫認為,只有對敵人的前線和整個戰術陣地的縱深同時發起進攻,才有可能突破敵軍防線,並使機動行為變成作戰行動。

為了達成快速突破,在大刀闊斧的攻擊行動中,縱深作戰將在前方和後方同時展開,遠距離的炮兵和空襲部隊將對敵軍後方發起攻擊,由各軍兵種組成的縱深配置的作戰梯隊將對敵軍前沿陣地發起攻擊。

縱深作戰與裝甲部隊

特里安達非洛夫著作的意義在於,闡述了大規模坦克編隊在未來戰爭中的潛在影響。1930年,蘇聯正式組織了一個實驗性裝甲旅,由K.B.卡里諾夫斯基任指揮官。最初,該旅由一個坦克團,一個步兵團,一個炮兵團和一個偵察營組成,總共有60輛MS1坦克和32輛T27輕型坦克。到了1932年,蘇聯又組建了四個加強團和幾個地方性坦克營。這些新坦克部隊的組建部分歸功於1931年的大規模坦克發展計劃,蘇聯調整了工業方向,以便組建特里安達非洛夫和M.N.圖哈切夫斯基元帥所倡議的大規模坦克部隊。

二戰制勝之道,解讀蘇聯大縱深作戰!

1932年,紅軍成立了一個專門委員會,根據其建議,1932年秋,蘇聯決定組建第11和第45機械化軍。每個軍包括T26坦克機械化旅(包括三個坦克營、一個步兵營、一個炮兵營、一個工兵營和一個高射炮連)、一個步兵旅以及軍直部隊(包括一個偵察營、一個工兵營、一個火焰噴射器營、一個高射炮營、一個交通管制連和一個技術供應基地)。值得強調的是,這種編制大體上與德國裝甲師的編制相似,但第一個德國裝甲師直到1935年才組建。

與縱深作戰理論相對應,紅軍的坦克分為三類:NPP(步兵支援型)、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和DD(遠距離行動/使用型)。這三類坦克的定義不是根據他們行動的距離來確定的,而是根據突破敵人整個防禦的縱深行動所賦予他們的特定戰術任務來確定的。

NPP(步兵支援型)坦克主要用於為步兵清掃道路,使步兵能夠通過敵人的一線防禦,最終實現突破。其主要任務包括壓碎炮火準備後仍然沒有被切斷的帶刺鐵絲網,摧毀敵人火力點和坦克,同時還用於協助擊退敵人反突擊。實驗證明,要成功地對1公里範圍的前線發起攻擊,需要15-16輛NPP(步兵支援型)坦克,在炮兵密集彈幕攻擊之後,這些坦克一般以15-30米的間隔向前推進。

步兵將在坦克之後100米的範圍內跟進,以進一步掃蕩敵人陣地,如果坦克遇到障礙物或無法對付的防禦時,步兵將在坦克火力的掩護下向前推進並攻擊敵人。一旦敵人被消滅或工兵修好了通過障礙物的通道,在炮兵攻擊過後NPP(步兵支援型)坦克將恢復其攻擊尖兵的位置。這些戰術1929年在與中國的邊境衝突中首次使用,並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效果。

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梯隊坦克的任務是支援第2梯隊步兵繼續突破敵人的縱深陣地。它們與步兵和炮兵配合的戰術模式與NPP類坦克一樣。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坦克群的任務還包括在步兵之前找出並摧毀敵人縱深的炮兵陣地,摧毀敵人預備隊以阻止其支援前沿陣地等。DD(遠距離行動/使用型)坦克將用於支援那些遂行突破作戰最後階段的部隊。

20世紀20年代後期發展的T26輕型坦克、T28中型坦克和T35重型坦克主要用於承擔NPP和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任務。二戰爆發時,這些坦克被較為強大的KV1和KV2重型坦克替代。隨著戰爭的推進,又引進了更加強大的KV85、IS1和IS2坦克以及重裝的SU122/152和ISU122/152自行火炮。而早期的BT系列和以後的T34系列坦克則根據實際情況在主要承擔DD(遠距離行動/使用型)任務的同時承擔一定NPP(步兵支援型)和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任務。

大縱深戰役

縱深作戰思想在1936年的野戰條令(PU36)中定型。儘管這些思想在肅反中被禁止,但PU36在戰爭中又作為1944年野戰條令復活,為大戰後期紅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縱深作戰只是戰役的開始階段,其目的在於通過使用優勢兵力突破敵人前線防禦,從而殲滅敵人兵力。下一個關鍵的階段是向敵人後方發起攻擊,在廣泛區域內對敵人實施決定性打擊。這一概念,即縱深戰役,是基於紅軍對現代大規模軍隊是系統化運作這一認識之上的,這一系統發揮功能及完成任務的能力要依靠前後方的有效協作。

如果能夠切斷敵人前線作戰部隊與其後方司令部、供應線和預備隊的聯繫,那麼前線部隊就將喪失作戰能力。所以說,縱深作戰和縱深戰役屬於一個大範疇下的兩種概念:縱深作戰強調對敵人兵力實施合圍並實施物理上的摧毀以達到突破敵人前線的目的;縱深戰役旨在更深層次破壞或癱瘓敵人的組織、指揮和控制,達到“戰役打擊”的效果。紅軍得出結論認為,遭受“戰役打擊”的敵人更容易被各個擊破,因為他們無法組織大規模抵抗。

縱深戰役概念與德軍大規模進攻作戰的思想,在表現形式上比較相似,都是大規模使用裝甲機械化部隊實施突破作戰,但是兩者的指導思想有著根本不同。在更多的情況下,德軍是利用新技術實施傳統的包圍作戰,而後殲滅敵人兵力(這一特點在戰爭中後期表現得尤其明顯,1941年的歷次交戰就是典型例子,而庫爾斯克戰役時,這種兩翼包抄意圖表現得尤其明顯,結果企圖繼續玩老花樣的德軍終於被蘇軍識破手段,吃了大苦頭)。

二戰制勝之道,解讀蘇聯大縱深作戰!

就是說,德軍作戰強調的是“擊毀效應”,而蘇軍強調“癱瘓效應”。但是從癱瘓效應上來講,法國戰役的癱瘓效應也很明顯,但是德軍突擊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從側翼包抄比利時境內的聯軍,攻擊的目的仍然是“擊毀”,而“癱瘓”只是裝甲突擊產生的副作用而已,不過這種副作用卻成為了最致命的武器,與縱深戰役理論不謀而合。

言歸正傳。在實施縱深戰役時,為產生最大的戰術和戰役打擊效果,紅軍制定了四種作戰梯隊:牽制部隊、打擊部隊、推進部隊、空降梯隊的使用程序,這四種作戰梯隊將互相作用並同時發起攻擊。牽制部隊將敵人牽制於整個前線,而與此同時,打擊部隊——與NPP(步兵支援型)、DPP(遠距離步兵支援型)和DD(遠距離行動/使用型)坦克群一起——將縱深突破敵人整個戰術防禦。

這就是縱深作戰,其目標是為推進梯隊和空降梯隊實施縱深戰役創造條件。推進梯隊將以大規模坦克、機械化和騎兵編隊向敵人後方縱深高速推進。空降梯隊將在裝甲部隊之前在敵人後方實施空降作戰,以增強“戰役打擊”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