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存智能櫃:自助寄存,在需求邊緣探索市場

繼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之後,又一個給廣大用戶出行娛樂提供便利服務的項目——自助寄存,成為市場關注的新焦點。有別於傳統條碼紙的寄存櫃,智能型自助寄存櫃一般都是通過手機交互方式實現存取包的操作,其中共存智能櫃是通過微信小程序來完成下單支付使用的,從安全性和便捷性上要遠勝於條碼紙寄存櫃。

隨著智能寄存櫃在自助寄存市場快速普及,引發的網絡爭議也在不斷升級,其中有支持,也有質疑。到底自助寄存是不是一門好生意,用戶究竟有沒有需求,是很多圍觀群眾關注的焦點。對此,共存智能櫃聯合創始人俞佳斌稱:“創新是一件挑戰傳統認知的事情,所以才能稱之為“創新”,有質疑聲不見得是壞事。”

俞佳斌表示,目前共存智能櫃還處於需求邊緣的探索期,從我們現有數據來看,寄存需求足夠強,寄存市場足夠大,但最終能不能像共享單車或者共享充電寶那樣普及,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目前來看共存需要面對兩個大方向的挑戰,其一是說服沒有寄存服務的場景方提供寄存服務,其二是說服已有寄存服務的場景方使用共存智能櫃。

共存智能櫃:自助寄存,在需求邊緣探索市場

俞佳斌進一步表示,場景方沒有寄存服務不見得用戶沒有寄存需求。例如此前醫院、地鐵等大流量場景都不提供寄存服務,但實際卻存在潛在寄存需求,共存智能櫃在浙大婦院的日均使用率超過100%,而在日本的地鐵站寄存櫃非常常見。對於有寄存需求但沒有寄存服務場景,共存在市場推廣和調研過程中,總結了5點經驗:

1.習慣了沒有。多年來用戶在乘地鐵或者就醫時,都未曾見到過寄存服務,已經習慣了。

2.想用找不到。有時迫切有寄存需求的時候,但在周邊根本找不到可以寄存的地方。

3.忍忍過去了。寄存一般是即時性需求,只是某個時間段的需求,但忍一忍也就不用了。

4.麻煩不提供。對於場景方而言,如果寄存服務不能代理收益,其實是一件麻煩事。

5.沒有不影響。像醫院、地鐵沒有寄存櫃不影響日常工作,但在超市寄存櫃就是標配。

原本沒有寄存服務的場景,是潛在的增量市場,發展增量市場需要一定的市場教育期,現階段理論上更應該先挖掘固有的存量市場,可需要說服那些已有收費寄存服務的場景方選用共存智能櫃,並與之進行收益分成,就需要抓住這些場景方的痛點,對此,俞佳斌也總結了5種場景情況的應對辦法:

1.賺錢自己做。對於酒吧、景區等場景的收費寄存,這部分收益雖然賺錢,完全可以忽略不計,他們需要的是更優質的服務,如果產品足夠好,就有機會達成合作。

2.人工寄存處。在網絡技術日益發達,人力成本不斷上漲的今天,機器自助服務完全可以取代人力服務,企業都想節省成本,抓住這一點更有機會達成合作。

3.小店有寄存。在火車站附近都會有一些小店提供小件寄存服務,但這只是小店隨手提供的附加服務,潛在隱患比較多,這類場景適合放置一臺共存智能櫃。

4.傳統寄存櫃。傳統寄存櫃最大的痛點是需要每日清櫃,更換條碼紙,一旦出現使用問題,還需到場解決,而共存智能櫃可以提供免人工維護的解決方案。

5.沒零錢不便。傳統收費寄存櫃一般都是投幣式的,而現如今年輕人出門根本不帶硬幣,這就給用戶帶來很大困擾,共存智能櫃則是採用微信支付的解決方案。

俞佳斌稱,整體而言,共存智能櫃各業務線的進展都比較順利,但行業發展初期,就是需要不斷髮現問題,然後解決問題,目前自助寄存還處於需求邊緣的探索期,但很快就會進入到爆發期,共存以為此做好了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