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位列水滸五虎將,歷史原型勇冠三軍,最後卻和名將韓世忠鬧翻

說起中國古代的“家將類”演義,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最有名的當數楊家將系列。其實在宋代時,將門世家的不止楊家一家,與楊家將齊名的呼家將也是其中之一。而《水滸傳》中,梁山好漢裡便有一位呼家將的傳人,那就是名列馬軍五虎將之一的雙鞭呼延灼。書中經高俅之口介紹道:【此人乃開國之初,河東名將呼延贊嫡派子孫,單名喚個灼字;使兩條銅鞭,有萬夫不當之勇。】既然《水滸傳》將呼延灼的身世說得如此詳細,那麼歷史上是否真的有呼延灼這個人?又有什麼相關事蹟?我們不妨來探究一下。

一、呼延灼的原型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記載,我們大致可以知道,呼延灼這個人物是虛構的,但是其身份和一些經歷卻是有歷史原型的,相關的原型主要有二。

一個是歷史上宋江三十六人起義隊伍中的鐵鞭呼延綽。《大宋宣和遺事》記載:【宋江見官兵已退,走出廟來,拜謝玄女娘娘;則見香案上一聲響亮,打一看時,有一卷文書在上。宋江才展開了,認得是個天書;又寫著三十六個姓名,又題著四句道,詩曰:‘破國因山木,兵刀用水工;一市充將領,海內聳威風。’宋江讀了,口中不說,心下思量:‘這四句分明是說了我裡姓名。’又把開天書一卷,仔細觀覷,見有三十六將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個甚底?智多星吳加亮……鐵鞭呼延綽……】此外,《癸辛雜識?宋江三十六人贊》中也有鐵鞭呼延綽,讚語寫道:【尉遲彥章,去來一身。長鞭鐵鑄,汝豈其人?】

此人位列水滸五虎將,歷史原型勇冠三軍,最後卻和名將韓世忠鬧翻

呼延灼的另一個原型就是兩宋之際,韓世忠手下的大將呼延通,說此人為呼延灼原型之一,主要是根據《水滸傳》中高俅征討梁山時,呼延灼與十節度之一的韓存保交戰的情節。

據王利器先生《水滸的真人真事》援引《三朝北盟會編》卷一百六十九:【紹興六年二月……十七日,乙卯,韓世忠敗金人於宿遷縣,擒其將牙合孛堇。韓世忠欲進趨淮陽軍城下,令呼延通攔前。而世忠獨馳一騎,使一把雪執信字旗隨之―一把雪者,其兵之曹號,蓋矯捷善走之人也―令諸軍馬兵繼進,見信旗止則止,見信旗麾則俱進,步兵又次之。通行二三十里,遇金人而止。世忠於二三里閒乘高陂以望通軍,約三里許,見信旗止,通馳至陣前請戰。金人出猛將曰牙合孛堇,呼令通解甲投拜,通曰:“我乃呼延通也,我祖呼延太保,在祖宗時,殺契丹,立大功,曾誓不與契丹俱生;況爾女真小丑,侵我王界,我豈與爾俱生乎?”即持槍剌牙合孛堇,牙合孛堇與通交鋒,轉戰移時不解,皆失仗並馬,以手相擊,各抱持不相舍,去陣已遠,於是皆墜馬於坑坎中,兩陣皆不知。牙合孛堇取篦刀剌通之腋,流血,通搦牙合孛堇之喉,氣欲絕而就擒。得官軍百餘相會,遂回,金人退去。世忠大喜……】

由此可見,呼延通與金將牙合孛堇交戰的過程和呼延灼鬥韓存保如出一轍,水滸作者在創作這段故事時,無疑借鑑了呼延通的故事。

此人位列水滸五虎將,歷史原型勇冠三軍,最後卻和名將韓世忠鬧翻

二、呼延通的主要事蹟

呼延通作為兩宋交際之時的一員猛將,同時也是韓世忠麾下的一名得力戰將,曾隨韓世忠征討四方,平賊寇,御外敵,故而相關史籍記載頗多。

1、將門之後。

呼延通是呼家將之後,河東名將呼延讚的遠孫。據《中興戰功錄》記載:【韓世忠大儀鎮:……癸巳,世忠遣武功郎趙何來獻捷,且奏通之功,乞優異推恩。授武功大夫、吉州刺史。世忠繳其告命,再奏乞重賞以勸將士,遂前階官授吉州刺史。通,贊遠孫也。】

2、勇冠三軍。

呼延通作為大將,武藝超群,勇力絕倫。據《夷堅三志?呼延射虎》記載:【韓蘄王督兵淮楚,領背嵬軍獵於郊,道逢虎群出,下令打圍。甲士環合,各以神臂克敵弓射之,凡斃三十餘。其一最雄鷙,目光如鏡,毛茸皆紫色,銳頭豐下,爪距異常,羽鏃不能入,跳勃哮吼,眾辟易。大將呼延通奮怒馳馬與擊當,誓必死之,伺其張口,發大羽箭正中舌上。虎雷吼山立,宛轉而死。命從騎四輩舁歸,剝皮為鞍韉,一軍壯其勇。】

此人位列水滸五虎將,歷史原型勇冠三軍,最後卻和名將韓世忠鬧翻

3、南征北戰。

呼延通曾隨韓世忠大敗金國、偽齊軍隊,戰功顯赫。《三朝北盟彙編卷一百六十四》:【紹興四年十月十三日戊子,韓世忠敗金人於大儀鎮。韓世忠以董臨軍於天長,以解元軍屯於高郵,親與呼延通率十餘騎綽路。去大儀鎮十數里,遇金人鐵騎二百餘,世忠與通方立馬議所以待之。有三四十騎直衛世忠,世忠與戰不利,金人有驍將,獨戰世忠力疲,通自後擊虜將,世忠墜馬,幾被執。通救止之,世忠復得馬。回顧金人百餘騎,通請世忠據陂坂,挖其路,以弓箭當之。世忠得還,奏通之功。乞優異推恩,授武功大夫,吉州剌史。】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六》:【紹興五年十月乙丑,淮東宣撫使韓世忠,奏偽齊遣沂、海州等籤軍攻犯漣水軍,世忠遣統制官、吉州刺史呼延通等擊殪之,所脫無幾。……乃賜通袍帶,將官拱衛大夫、貴州刺史。王權已下金碗。仍以通為果州團練使,權領果州團練使,與將士推恩有差。】

4、投水自盡。

呼延通與韓世忠在多年的戎馬生涯中出生入死,並且曾救過韓世忠的性命,按理來說兩人的關係絕對沒得說。但“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隨著時間的推移,韓世忠晚年好色的性格暴露無疑,呼延通又生性耿直,最終兩人鬧翻,呼延通投河自盡,這位曾叱吒風雲的名將最終沒能馬革裹屍,卻鬱悶而死,著實令人惋惜。

據《宋豔》引《中興遺史》記載:【韓世忠晚年好遊宴,常赴諸統制之請,莫不以妻妾勸酒,世忠必酣醉而後歸。惟呼延通忿忿有不平之意,雖備禮邀世忠到私宅,然未嘗輒離左右。一日,世忠與水軍統制郭宗儀會於通家。世忠略寢,通以手捉世忠之佩刀,宗儀適見之,搦通之手而呼曰:“統制不可!”世忠覺而大驚,急馳馬奔歸,而令擒呼延通。既至,世忠數其罪,責為崔德明軍中自效。德明戍淮陰,故通在淮陰。世忠以十二月二十三日誕生,是日諸軍獻壽者甚盛,世忠臨廳事坐而受之。最後通獻壽酒,世忠見通,即走入府第,不出,通伏於地,滴淚成泓。眾勸促通,通乃起身而去,出門上馬奔還淮陰。德明獻壽回,數通不合擅自離軍之罪,決通十下,通怏怏,投運河。運河水深,急救之出水,已不蘇。倒控其水,以身著毛衫領窄,水脹束止頸,水不得出而死。人皆惜之,世忠後亦深自悔恨。】

綜上材料,我們可以看出,《水滸傳》的作者在塑造呼延灼時,是將歷史人物的相關記載與相關傳說加以綜合,並運用藝術化的手法加以塑造,虛實結合,使人物顯得更加飽滿。由此可見,要想創作出好的作品,除了自身寫作能力外,還要有充足的知識積累,二者缺一不可,這是需要我們加以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