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河南麵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人們食用麵粉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由小麥磨製而成的麵粉,是中國烹飪的重要原料之一。地處中原腹地的河南境內就有許多以麵粉為主要原材料的美食:開封蘭考的大刀面、信陽潢川的貢面、鄭州的燴麵;寧陵的槓子饃、商丘的水激饃……它們或筋道或爽滑,或軟糯或焦脆,千百年來用小麥磨製成的麵粉在人們的手中幻化成千種美食、萬般滋味。

齊氏大刀面

開封蘭考

一把大刀,切面如髮絲,一鍋大刀面,吃出老家味。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齊彬是河南蘭考齊氏大刀面的第三代傳人,十多歲時開始跟隨父親學習製作大刀面,如今已有二十個年頭。他表演矇眼切面的功夫便是得其祖上真傳,大刀之大,全在於刀身夠長,切起面來省時省力。儘管設備日益先進,但是,齊氏大刀面為了保證面的口感,依然堅持手工製作。循環往復,做面成為了齊彬的日常工作,每天耗時十幾個小時,製作出上百斤大刀面。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和麵,這一項最為重要的技術活,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和多少面,用多少水,鹽鹼的比例,都必須遵照嚴苛的要求,多一分太黏,少一分易斷,一切準備工序都要力求剛剛好。雞蛋清可以提高面的光滑度和韌度,在存放時間上也能得到適當的延長。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力量與時間的反覆糅合能使和出來的面更勁道。為了防止麵皮皸裂,在醒面的途中裹上塑料袋,可以最大程度的鎖住水分。刀面的製作工序繁多,這也是當地很多人都放棄手工製作的最主要原因,但幾十年來,齊斌卻始終堅持著。即使凌晨時分也要披掛上陣,觀察面醒的怎麼樣,無論嚴寒酷暑,從不懈怠。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將這把四斤重的大刀掌控自如,必須要有足夠的腕力,齊彬為學習這門技藝,前後共練了五年。擁有了腕力的同時,還需要練習上乘的刀工。齊彬對自己刀工的要求近乎苛刻,除了可以將面切成髮絲般粗細之外,在速度上也有要求。通常的一盞茶,一桌面之說,形容的便是切面的速度。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大刀面的最佳搭配還是滷汁,無滷不成大刀面。作為配滷高手的老齊,現在開始大顯身手。火候的掌握對於老齊來說已經爛熟於心,一鍋美味即將登場。老齊年輕時候也曾走南闖北,閱人無數。做了一輩子的飯,最拿手的還是大刀面,最好吃的也還是大刀面。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板 面

南陽新野

一碗板面,帶給食客的不僅是味蕾上的滿足感,更是熟悉的家鄉美味。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作為地道的新野人,馬國龍的板面手藝,早已成為當地一絕。眾多面食中,只有板面,是在面板上摔打出來的面。正是這種面與板的撞擊,造就了新野板面獨一無二的口感。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傳統意義上的麵條,製作相對簡單,或拉或擀,而板面的製作工序卻極其繁雜。在摔打之前,還要經過揉條、掐劑、順條。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單單是面,還不足以成就一道美味,新野板面的關鍵還在於臊子。每次炒臊子,馬師傅都要親自選材選料。火候的把握,對炒臊子而言,至關重要。要想把肉丁燒得不老不嫩,恰到好處,並不是短時間可以練就的。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所謂臊子,就是澆頭。新野臊子大都以牛羊肉丁為主,口感香而不膩、辣而不辛、鹹而不澀。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臊子的濃香搭配板面的筋道,給味蕾帶來的滿足感,令每個食客都回味無窮。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燴 面

河南鄭州

一座城,一碗麵,屬於鄭州人的味覺記憶是熱乎乎的燴麵。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對鄭州人來說,湯湯水水、熱熱乎乎的燴麵,是一種習慣,是幾天不吃就饞得慌的念想。今天的鄭州,大大小小的燴麵館,遍佈在城市的華街冷巷,隨處可見的燴麵招牌,足以向外地人證明,鄭州人對燴麵的喜愛。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一座城,一碗麵。在這個城市裡,你隨便拉住問一個人,他都會給你介紹幾家自己喜歡的燴麵館。多少遊子回到這個城市,一下火車飛機,不是趕緊回家,而是直奔相熟的燴麵館。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燴麵下肚,這才算回到了家。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燴麵的獨特在於面和湯,面選用優質小麥粉,加雞蛋和鹽,經反覆揉醒,使其筋韌。在滾水裡浮沉幾番也不易斷開。湯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多種香料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羶氣與火氣,又充分熬出了羊肉的滋補。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說起鄭州燴麵,人們總會想起合記,幾十年來,合記始終堅持一碗一鍋,從不懈怠,秉承的傳統老燴麵風格深受本地人的愛戴,燴麵上桌時外帶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面吃起來香滑筋韌、湯鮮而不膩。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隨著時代的發展,燴麵的形式也趨於多樣,蕭記燴麵則是從伊府麵中找到了靈感,將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的海參、魷魚加入羊肉燴麵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品牌。裕豐源則是主打滋補燴麵,在熬湯中加入當歸、枸杞等多種中藥,不僅中和了羊湯的羶火,又達到了養生的功效。燴麵的中和,賦予這座中原城市一種平和而溫實的表情。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在鄭州的國棉四廠裡,有一家老鄭州人特別喜愛的咖喱燴麵,在老燴麵湯里加上咖喱,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食慾,而且還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是現如今的四廠燴麵,已經隨著國棉四廠的變遷逐漸消失,四廠燴麵也已經成為了老鄭州的一個文化符號。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一隻大碗、一碗鮮羊湯、湯中面、菜、肉相合、相會,無論是過往旅客,還是當地百姓,都十分中意這碗湯足、面寬的暖胃之物。無論走到哪裡,無論離開多久,心心念唸的不是大餐,而是那碗熱騰騰、香噴噴的燴麵,這樣的情結,也許只有鄭州人才有。

貢 面

信陽潢川

潢川貢面,信陽潢川的人們則詮釋著麵食製作的工藝之美,人們將一碗麵條講究到了極致。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如果說燴麵顯示了美食之美、力量之美。信陽潢川的人們則詮釋著麵食製作的工藝之美,這裡的人們將一碗麵條講究到了極致。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潢川貢面原料簡單,工序繁雜。拉長三米,根根不斷,全憑手藝人多年的經驗。分寸之間的拿捏,機械設備難以控制,當地人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手工技藝。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鹽和水,幾十年的經驗使配比精確無誤。白麵加入鹽水,反覆揉壓,增加彈性。和麵100多斤,需要兩個小時不間斷彎腰揉壓。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凌晨3點,面醒好後,便要開始盤條。劉來旺為了拴住兒子的心,選擇兒子作為搭檔。條狀的麵糰,在手中不斷被螺旋形扭打,只有劉來旺知道,這個過程,藏著使面變成空心的秘密。潢川貢面,每根直徑一毫米左右,持續發酵產生中空的細孔,口感爽滑勁道。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清晨六點,盤面完成二次發酵,經過短時間的停歇,劉來旺要開始纏筷了。秋季天氣乾燥,水分蒸發快,劉來旺必須一氣呵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纏筷。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將纏好的筷,放入專用的面槽中,進行最後一次發酵,等待最後的華麗釋放。一心向往遠方的心,也開始在傳統手藝中停歇。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兩個小時後,放在面槽中的面,韌度達到了最佳狀態,到了該掛麵的時候。劉虹蕾開始掛麵。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山林中散養土雞脂肪少,且富含膠原蛋白,最為滋補。半個小時的文火,讓雞肉更加鬆軟入味。雞肉燉的軟爛,用手一撕很筋道,順著裂痕還能看到肉的紋理。條細如絲的貢面放入雞湯中,迅速軟化,一分鐘後,根根貢面裡面都侵潤著雞湯的鮮味。最後,點綴一些青菜,鮮美無比。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槓子饃

商丘寧陵

傳統的製作工藝,槓子饃是在悠久的歷史中所沉澱下來的口碑。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河南地處黃河流域,這裡是中國最古老的小麥產區之一。對於這裡的人來說,除了麵條,另一種親切的主食就是饃。與麵條的千變萬化相同,饃也在這片土地上演變出了各種花樣。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炎熱,對於姚文化一家,是年復一年的考驗。高溫下,他們仍然需要製作一種名叫槓子饃的美食。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河南人愛吃用酵母或面頭髮酵的麥面饃饃。饃饃講究發酵和糅合的程度,對面的揉搓時間越長,力度越大,出來的饃就會越勁道,吃起來也越香。為了增加揉搓的力量,寧陵人發明了借用槓子製作饃饃的方法。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槓子講究粗細合適,筆直光滑。姚文化用來軋面的槓子還是父親留下的,幾十年的光陰讓它在姚文化的手中變得圓潤和乖巧。槓子的一頭固定,人需要藉助側身的全部力量,反覆翻軋發酵好的麵糰。每團面都要反覆軋上幾十遍甚至上百遍,這樣才能使硬麵得到充分的舒展。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姚文化是一家之主,他承擔著這項最耗費體力也最需要技巧的活計。三個兒子還在學習期,他們的工作是將軋好的麵糰做成長方體的高樁饃坯。一個饃饃三兩,從小就看著爸媽蒸饃的兄弟們並不陌生。如今,他們也可以做得又快又準確。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除了和麵用的槓子,槓子饃所用的酵母,正是保持它味甜和鬆軟的秘訣。這種酵母被稱作兜曲。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面瓜是製作兜曲最重要的原材料,它產於夏季,三伏天裡的面瓜最甜,製作出來的兜曲也最適宜作為槓子饃的酵母。做出了好的兜曲,來年的生意才會有興旺的保障。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盛夏,當氣溫穩定在35攝氏度之上,這種材料才有發酵的可能。一年中最熱的十天,就是做曲的最佳時節。瓜瓤與麵粉混合,捏成圓球。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用採摘下來的新鮮麻葉包裹,可以保證面瓜的溫度。面瓜在麻葉中靜靜地發酵,通常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成熟。對於一年到頭忙碌的一家人來說,這也正預示著新一年的開始。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揭開已經乾枯的麻葉,成熟的兜曲表面已經形成了許多小孔,這是屬於夏天的獨特味道,也是讓麵粉發酵的關鍵。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兜曲製作的是否成功,還需要通過全家人的檢驗。今天,使用這種兜曲製作的槓子饃,將成為一家人特別的晚餐。一頓簡單的晚餐,對於姚文化一家來說,就算是慶祝。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鍋 盔

南陽方城

一個小院裡,一戶人家。人們用製作食物的手藝支撐家庭,又在品嚐食物的喜悅中收穫親情。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凌晨兩點,整個村子都在夜幕的籠罩下沉睡,一聲聲雞鳴劃破了夜晚的沉靜。老梁家的廚房裡也飄來了陣陣面香。此時,老梁和老伴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小麥,這種人類最早種植的穀物,在老梁的手中經過熱力的催化,已變得酥香爽口。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博望鎮位於豫西南的方城縣,屬於南陽盆地的丘陵地帶。自兩漢時期,這裡便以麵食為主,勤勞質樸的中原人對面食的喜愛總是樸素而自然,鍋盔這種區別於饅頭和燒餅的特色麵食成為了他們的絕佳選擇。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前一晚上和好的面,要在缸裡發酵一夜。當沉睡的酵母菌完全甦醒,就能最大限度地幻化出鍋盔的甘甜。活面和加入配料的死麵,按3:2的比例混合,揉製成鍋盔的面胚。死麵的配料,是老梁引以為傲的創新。按一定的比例將白砂糖、水、雞蛋、香油,加入麵粉中和麵,這正是老梁鍋盔好吃的秘訣。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四十多年來,老梁一直堅定地延續最傳統的製作工藝來烙制鍋盔。傳統的農家灶臺上,放著兩口直徑約二十五公分的大鐵鍋,將擀好的鍋盔餅分別放在鍋上,用小麥桔杆文火蒸烤。為了保證鍋盔受熱均勻,其中一口大鍋中鋪墊了厚厚的一層砂石,這樣的細緻和繁瑣,能讓出鍋後的鍋盔不焦不糊,同時具有生面的顏色,熟饃的味道。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和麵,揉麵,擀麵,蒸烤,從凌晨兩點半開始一直要忙到七點半。老梁的鍋盔總是供不應求,每天老梁和老伴至少要做十幾個鍋盔,才能保證一天的需求。如果是買三個以上的鍋盔,就需要提前一天預訂。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做好的鍋盔圓如銀月,厚如盔甲,每個都重達四斤,食用時不僅耐嚼耐飢,而且面香四溢,甘甜柔軟。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老伴是聾啞人,一個手勢、一個眼神,無需任何言語,彼此就能會意。幾十年的協調合作,老伴一直是老梁的得力助手,兩人有足夠的默契。對於妻子的愛,老梁總是溢於言表。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河南」河南面食,喚起每個人對家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