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可能在未來恢復繁體漢字?你怎麼看?

養只螞蟻過年吃


恢復繁體字是可能的,但前提是大多數國人要有三個認識:其一,中國人使用了幾千年的繁體字才是中國人的正體字,是字出有因、字出有理,世界現存最古老的文字,而簡體字丟失了漢字的內在哲理和構詞邏輯;其二,簡體字雖然筆畫少了一些,但由於破壞了漢字的構詞邏輯,學習起來並不會省力,當年推行簡體字只是無法推行字母文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並應急找了這樣一個“望文生義”的理由;其三,受日本自唐朝普遍採用漢語,明治維新又大量引入西語的啟發和影響,以為拋棄漢字改用字母文字,中國就可以富強,即所謂“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中,為了使國家擺脫貧弱,儘快富強,以曾經在日本留學的書生為主的一批文人,掀起了一次次拋棄漢語,改用字母文字的熱潮。推行字母文字受阻,轉而推行簡化字和拼音,並根據一些想當然的理由,推行了諸多顧此失彼的措施,使中華民族的核心遺產——漢語,受到了莫名的肢解和毀容。他們的動機是為了儘快使國家富強,但其認知是有問題的,觀點是想當然的,力推的措施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

一、幾千年來漢字一直在簡化,這是個想當然的理由,並非事實

3000年來,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篆、隸書、楷書,一直在演變,大趨勢就是由繁到簡,逐步簡化。這是多數堅信漢字簡化正確的人最理直氣壯的理由。這種頗為廣泛的認識,無疑是對漢語言演變不了解情況,而想當然的一種武斷觀點。幾千年來,漢字的形體有數次大演變,書寫速度也逐漸提高,但不是因為筆畫減少(除了非正式書體如草書和行書外),而是因為結構和筆畫的不同。以“李”字為例,其他筆畫不說,僅兩個“橫”,篆書要寫四筆,楷書僅用兩筆。寫楷書比隸書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不需要花時間去寫“蠶頭燕尾”等特殊筆法。篆書在甲骨文之後出現,但比甲骨文的筆畫繁多,而不是簡少,楷書和篆書比較很多的筆畫也有所增加。



二、簡體字減少了筆畫,但增加了學習難度

使用簡化字的第一個好處就是減少了漢字的筆畫數目。據說,簡化字方案中2236個簡體字平均10.3畫,相應的2259個繁體字平均15.6畫,平均每個字減少5.3畫。這是說簡體字好學的最有力證據。

相對於簡體,大多數繁體字的筆畫多是無疑的,但是繁體字的構字有邏輯,有規律,有故事,實際上會更容易記憶。例如,“聖”和 “聖”,雖然簡體的筆畫少一半多,但“又土”無論如何是和字意聯繫不起來的,只能死記硬背。而口耳都超級好,達到王者(當王字看待)等級,就很容易和詞義相聯繫,從而輕鬆記住。

其他東西的記憶也是如此,看似簡單但無規律可循的,要記住就會變得困難;而表面上看起來複雜或長的,一旦有一定的內在邏輯,或可以找到一些規律,就會變得簡單得多。正如下面兩組數字,哪一組好記呢?2 4 6 8 10 12 14 16 18,2 7 3 9 6 4。這兩組數字中雖然第二組短許多,但因為沒有任何規律,所以不如第一組好記。醫生測試老年痴呆症,經常用五個各不相干的詞來測試,讓患者聽了一段時間後,說出來。說實話,如果不能找到一些“規律”,大多數正常人記住也是困難的。



三、多數簡體字來自個人的隨意而為或偷懶之作

簡體字主要有三個來源,一部分是市井古本字,一部分是書法家造的,一部分是刻字工等手藝人造的。不論是哪一種來源,都是某些人的個人行為,隨手而為,而非經過深思熟慮,飽含內在邏輯、機理的字。

例如,下面這樣字王羲之用過,後來成為正式簡體字:東、為、臨、張、時、將、見、當、孫、實、魚、與、長、樂、陳、誠、絕、顧、災、寬、飲、謝、楊、學、萬、發、問。

刻字工等手藝人的偷懶之作,現在已成為標準簡體字的常用字:愛、筆、塵、蟲、床、純、辭、斷、爾、蓋、個、顧、掛、國、號、飢、跡、夾、堅、檢、將、經、來、禮、憐、糧、亂、脈、門、鳴、憑、棲、齊、啟、棄、牆、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興、煙、癢、異、隱、與、語、嶽、災、沾、眾、囑、裝、莊、壯、狀。



簡體漢字是在上世紀初推行字母文字不妥,由錢玄同等人首先提出的,在1935年8月,國民政府曾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由於受到強烈反對,次年2月被收回。40年代吳玉章等人曾試圖放棄漢字,啟用字母文字,受到阻止,得到的指示是:文字改革應首先辦簡體字,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由此,正式啟動了對漢字的簡化和拼音的普及。之後又數次提及放棄,都陰差陽錯沒有得逞。

如果說在手寫為主的時代,簡化字有書寫便利的優長,那麼在日常工作以打印為主,絕大多數人除了簽名,很少有機會寫漢字的今天,繁體字的種種不便已經不再是什麼問題。

願能早日“改邪歸正”,恢復中國人的標準文字。在我關於這個話題的另一個討論後,就有人提到:恢復甲骨文吧!這種慪氣式論調如此可笑,竟得到一位在位語言文字專家的認可,可笑至極。但卻提醒我們,這就是恢復繁體字的關鍵困難所在。實際上,推廣簡體字是為了解決文盲多的問題這個說法,完全是個事後硬擠出來的理由。真正情況是推行拼音取消漢語字被否,退而求其次的選擇,外加一個拼音。中國人學繁體字數千年都沒有問題,港澳臺也沒問題,怎麼到了二十世紀,大陸人就必須要拼音才能學會老祖宗用了幾千年的文字?如此可笑的邏輯,竟然講的理直氣壯,竟然有那麼多人信以為真……


無中生有hz


自從漢字誕生以來,一直有一個簡化的過程,在中國大陸地區在恢復正體漢字不大可能的。

五四以來,新文學運動一直伴隨著對漢字的改造過程,有很多激進的作家包括魯迅一直主張廢除廢除漢字,最終實現拉丁化文字。



建國以來,我國政府成立了漢字改革委員會,一直在研究對漢字的改革以及拉丁化的可能性。政府的主張是:“先把繁體字改成簡體字,再通過歸併和縮減筆畫,把簡體字數量變少、筆畫更簡單,最後實現用拉丁字母來取代漢字的目標。”


後來公佈施行了簡化字方案,第一次是1955年,我們現在使用的簡化字就是那次推出的。第二次推出簡化字方案是1977年,僅僅推廣了不到一年時間,就於1978年宣佈廢止。



實行簡化字,有悠久的歷史,從王羲之、王獻之、趙孟頫等書法家的作品中,就能見到很多簡化字的身影;在敦煌卷子裡也能看到更多。比如:

敦煌出土文獻中的俗字: 愛、絆、筆、纏、塵、蟲、床、純、辭、斷、墮、爾、蓋、個、顧、掛、國、號、飢、跡、繼、夾、莢、頰、堅、檢、將、絳、經、頸、來、禮、憐、糧、亂、脈、門、彌、鳴、紐、憑、棲、齊、啟、棄、輕、師、隨、萬、聞、問、無、狹、俠、賢、挾、興、煙、癢、異、隱、與、語、嶽、災、沾、眾、囑、裝、莊、壯、狀,等等。


在實踐中,1955年推出的簡化字方案基本上被社會所接受,經歷了60年的檢驗,已經固定下來,現在連海外如新加坡的報刊也使用了這次簡化字。

而1977年版的簡化字之所以被廢止,就是因為很多簡化字無厘頭,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大的混淆作用,比如:



所以第二批簡化字被廢止,非常及時。

第一批簡化字已經使用了60多年,也就是說,在目前60歲以下的中國大陸人中,都是伴隨這批簡化字生活生長下來的,所以在全面恢復繁體字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但因為有古籍書和書法的存在,以及與海外華人的交流,還會有部分人很熟悉繁體字,這也是非常現實的問題。

未來漢字發展的局面就是這樣,簡體字會長期存在,繁體字也不會廢止,二者長期並存。


迷樓


你好!我是學漢語言文學的,這個問題我們討論過。我覺得這是很有可能的。關於恢復繁體漢字,最近幾年一直有人在提。



我們現在使用的簡體字是1956年開始使用的,當時是為了掃除文盲的需要。現在,簡體字的歷史使命已經基本完成。在未來,隨著國民文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簡體字有可能就要退出歷史舞臺。

簡體字是不利於傳承古典文化的。漢字簡化不僅是把筆畫減少了,更大量刪除、合併了原有文字,使一字多意的情況氾濫成災,很多字的字形與字意完全不沾邊。

繁體字從漢代形成並一直延用到1956年,持續了上千年之久,這期間中華文化的載體就是繁體字。我們現在研究古書和考古都需要用到繁體字。因此,繁體字更具有古典文化的價值。



另外,繁體字結構嚴謹,具有獨特的美感。從繁體字更能看出一個字的原意,體現出漢字表意的智慧,能體現出我們中華文化的特色。



其實,我國的香港、澳門、臺灣一直都在使用繁體字,但這些地方的文盲率遠遠低於內地。

所以繁體字在未來是很有可能恢復使用的。


看了一下網友們的評論,大家都不支持恢復繁體字,說得也都有道理。但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更注重繁體字在研究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一些問題,在這裡跟大家說抱歉!


七蟲鬥牛


現代社會的生產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現代社會的分工和分支越來越精細,繁體字不簡化,怎能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需要。我不贊成某些人因循守舊的思維方式,先民的構字邏輯怎麼就不能破除和改變。凡是不適應現代化社會節奏的事物都在改革之列,皇帝老兒、地主老財騎在廣大勞動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社會制度要徹底改變,頻臨死亡的繁體字、文言文也必須堅決拋棄。祖宗之規不能變,祖宗之思維邏輯不能變,我相信這是螳臂擋車之舉。文字改革同其他改革事物一樣,旣已邁開改革的步伐,那就要堅定地走下去。廣大人民群眾已經接受了文字改革的成果,簡體字必將風彌華人世界,只爭來早與來遲。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不要拿行將就木的東西來禍害我們的人民,特別是禍害青年。

咸陽人


鄭秦雲


恢復漢字的繁體,不可能也不應該。

咱們現在所說的繁體字,是我們古人從更繁的繁繁體逐步簡化改型而成。漢字在歷史演變中,隨著人類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書寫工具的進步,以及人們交流信息的頻繁,而在改型簡化。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提出恢復繁體字的人,不是泥古不化,就是別有用心,創造話題,標新立異,以刷存在感和知名度。

比如說,前年有個政協委員馮X剛,說什麼 愛的無心,親不見面。

其實,有心不一定真愛,見面難道就親?

按照復古思維,咱們是否要恢復小篆,甲骨文,才行?


老孫143594597


漢字為什麼出現簡體?就是當年上學的非常少了!為了大多數易撐握文化知識,易懂的簡體漢字出生了!不是嗎?也適應那群去掉漢字偽君子的思想!可是中國漢字幾千年歷史延續下來!能丟掉嗎?你是炎黃子孫嗎?幾千年漢文化只能恢復,決不能改變!當今電腦時代?手寫?記憶?是應改用繁體字的時期了!才是傳統的文化!反對者還能說什麼呢?


連生182977754


好馬不吃回頭草,好漢不走回頭路。文字一旦約定俗成,就很難改,也無須改。

我且問你,“重”是什麼意思?

“重”字由“千”“裡”二字組成,似乎應該是千里遠的意思吧,但它不是“遠”,它就是“重”。難道你要大家改變?

繁體字,可作為研究歷史而存在,可作為書法藝術項目而存在……但不必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存在。

對簡化字,借用周總理一句話,“人民喜聞樂見。你不喜歡,你算老幾?”普通百姓更喜歡使用簡化字,這也算民意吧!

所以說,沒有可能。不必再議。


大獨夫


完全是痴人說夢,吃飽了撐的。簡化漢字已經成為主流,完全勝任信息時代,適應快節奏的新時代。十四億人民熟悉的漢字偏要照顧港澳臺海外幾千萬華人的喜愛習慣,絕對是開倒車,毫無意義。與京劇書法武術詩詞一樣,繁體字一定是傳統文化一部分,屬於小眾文化,讓喜愛的人去喜愛,我們完全不必理會。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由繁到簡是規律啊


機槍掃射y


簡化是漢字發展的必然。我國公佈和使用的簡化字,並不是憑空編造出來的。這些簡化字是人民大眾早已使用的,國家只是將其規範統一後予以公佈。使用六十多年,證明這次簡化非常成功非常正確!個別人一再挑起繁簡之爭,實屬別有用心!


學生士兵


復古未必是好事!當初簡化漢字,主要是簡化文科。當今社會各種學科越來越多了,簡化文科的根本目的在於騰出更多的精力去學習別的科目,而過去考狀元也主要是文武二科,而當今社會起碼還有數理化,計算機,生物,地理等等。人的精力有限,如果只要求精通文科,這顯然不服合社會進步的需要!今後還會有更多的新事物要求人們去認識和掌握,不說別的,就單是這,社會也不可能去復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