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演變:「風騷」不只是「搔首賣姿」,也可是一種讚譽

我們常常提及“風騷”一詞,一般會認為這不是好詞。特別是用它來形容男性女性的時候,常常使人聯想到放蕩輕佻、賣弄姿色等。然而,“風騷”一詞最早就源於《宋書》,並與南京烏衣巷一位原來的“住戶”很有關係。

依照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風騷”是專門指婦人舉止輕佻、不檢點,雖說其中不乏俏麗之意,但它其實是會被與“放蕩”、“輕浮”等貶義詞畫上等號的。


文化演變:“風騷”不只是“搔首賣姿”,也可是一種讚譽


若是你用它來形容某位女子,那真的是會讓對方火冒三丈,嚷著要你跟他道個歉。不過,若你碰上文化水準較高的一群人,聽見他們在使用“風騷”互相誇獎的時候,可別訝異。因為,這時候的“風騷”可真真是個絕佳的稱讚話兒。

“風騷”的本意

風騷一詞來源於《詩經》、《楚辭》,而在俗語中形容一個人舉止輕佻風流也常用風騷一詞,這個詞義與《詩經》和《楚辭》並沒有聯繫,而是與疾病有關,據云弓《七年之癢,多少風騷》一文考證:“風騷”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具有褒義的,形容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取得了獨樹一幟的成就,比如:“獨領風騷”等

另外擁有一些中國文化基礎知識的人看來,最初的“風騷”並不是指人不好,古人可是把它判定為一個褒獎詞,是用來稱讚人的!至少,在明清之前,“風騷”一直具備褒獎之意。


文化演變:“風騷”不只是“搔首賣姿”,也可是一種讚譽


那麼,一開始出現的“風騷”到底是啥意思呢?

風騷最初的本義可是與放蕩、輕佻一滴點兒都不沾上邊。其實,最初的“風”與“騷”,是指兩部文學作品的簡稱。“風”就是《詩經》中的〈國風〉,具有歌謠之意;“騷”就是屈原《楚辭》的〈離騷〉,“騷”具有憂愁之意。

古人取用國風的“風”與《離騷》的“騷”合成為“風騷”,是用來比喻文學素養好或是高文采,故古人是拿“風騷”來形容人的才華不同凡響、絕倫超越。五代詞人孫光憲籍即於《北夢瑣言》中載:“沙門貫休,鍾離人也,風騷之外,精於筆札,舉止真率,誠高人也。”這邊的“風騷”是指文采的意思。


文化演變:“風騷”不只是“搔首賣姿”,也可是一種讚譽


“風騷”的演變

騷作為一種病名存世的文獻最早見於《山海經·北山經》:“其中多鮆魚,其音如叱,食之不騷。”只是由於文獻的散佚,歷來小學家們對“騷”病一直缺乏準確的註釋,

“騷”就是疥瘡,就是身上發癢,而“風”與癢的關係就比較明顯了,現代漢語中仍然有“風疹”一詞。風與騷作為疾病都有一種癢的症狀,人癢了就忍不住要動手抓,一動手抓就會出現搔首弄姿、擠眉弄眼等效果,自然看起來就不太正經,因為古人是非常強調人的姿態的,講究人的坐、立都要穩重,不能亂動,而亂動之人不符合傳統的禮數,漸漸的,人們就將風騷人抓癢癢時的肢體語言與人的作風聯繫起來,於是風騷便有了俗語中的後一種涵義。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文化的演變,“風騷”又逐漸發展出面容俏麗之意。就拿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來說吧!在第三回“託內兄如海薦西賓 接外孫賈母惜孤女”中,曹雪芹就如此地描述著一出場就以笑語聲讓林黛玉暗自思忖是誰膽敢如此放誕無禮的王熙鳳:“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

這時的“風騷”,添加了關於容顏姣好的意思,到了更後來,便逐漸演變出現今人們廣為熟悉的“風騷”了,也就是具備“輕浮隨便”、“放蕩”之意的“風騷”了。

文化演變:“風騷”不只是“搔首賣姿”,也可是一種讚譽

在現代漢語中,“風騷”一詞有兩種意思,一種是具有褒義的,形容一個人在某一領域取得了獨樹一幟的成就,比如:“獨領風騷”等,其來源為古代中國詩歌經典《詩經》之《國風》與《楚辭》之《離騷》;風騷的另一個詞義則是有些負面的,形容一個人(通常指女性)在行為舉止方面不夠檢點,在性傾向的表達方面不夠含蓄。

風騷的後一種涵義的來源,顯然與《詩經》《楚辭》之類高雅的藝術扯不上關係,一般人也很難想象作風有點問題的風騷,其實來源於對疾病的描述。與“風騷”的際遇差不多少,是風流”一詞,因為“風流”最初可是具有儀表態度、流風餘韻等多種意思,而非現今大家一貫熟知的“貪戀女色”、“處處留情”之意吶!

想知道更多文化、風俗、軼事、傳統經典,請關注「珣玗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