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把希望播種在田野上

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農民報是一塊充滿希望的田野。從1951年3月15日第一張《甘肅農民報》創刊至今,65年來,這張報紙始終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積極宣傳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方針政策,辦出了一定特色,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雖然這中間曾因經濟困難時期新聞紙緊缺和十年動亂,兩次停刊;但風雨過後,便又很快復刊,而且比停刊前更受讀者歡迎。特別是1978年第二次復刊,適逢黨的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隴原大地,編輯部積極組織力量,宣傳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真實地記錄和反映了我省農村變革的偉大進程。其中一些調查和報道成為省委制定農村政策的依據,一些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典型。報紙的《農家富》專刊和《春雨》副刊也極具特色。著名詩人李季的經典敘事長詩《當紅軍的哥哥回來了》就首發在我們的副刊上,著名的民間敘事花兒《馬五哥與尕豆妹》也是我們的編輯蒐集整理並發表在我們的這張報紙上。 我有幸參與了1978年的第二次復刊工作,並在這塊田野上勞作了16年。我的許多同仁同我一樣,走進這塊田野時,還正風華年少,離開這塊田野時,卻已青絲成霜。他們都曾相聚在這裡,為豐收的隴原大地播種過希望。如今,新一代的同仁又在這塊田野上續寫著幾代老農報人的夢想。今天的報紙比以前更鮮活、更受農民讀者的歡迎了。我羨慕這群尋夢追夢的新農報人,真誠地祝願我的這新一代同仁們再接再厲,把希望織進夢裡,把希望播種在田野上,讓希望在隴原大地上開花結果,鑄就輝煌!

辦農民報 說農民話 做農民事

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甘肅農民報》創刊65週年了,可慶可賀! 我是1965年大學畢業,直接分配到甘肅日報社的。進入報社後,第一步就踏進了甘肅農民報社,成為農民報的一名編輯。十年動亂中,農民報被逼停刊。1978年1月報紙第二次復刊,我於1983年又第二次進入農民報,直到1997年退休離開甘肅農民報社,前後在《甘肅農民報》工作了近20年。真可謂:剛進農民報時,正值青春年華;離開農民報時,卻已兩鬢染霜。我可算是一名有始有終的農民報老人手了。

在《甘肅農民報》工作的20年,是我人生中學習、鍛鍊、成長的重要時期。因而,我熱愛農民報,依戀農民報,和農民報結下了不解情緣。究其原委:一是走對了門。當我一踏進農民報的門,就感覺到這裡充滿濃濃的“農味”,大家說的做的都離不開“農”字。當時的領導第一次找我談心時,就語重心長地說:在農民報工作,就要說農民話,做農民事。我出生在農村,對農村喜愛,對農民比較熟悉。現在,又和農事沾到一起了,慶幸自己走對了門,如願! 二是加入了一個好團隊。甘肅農民報社是一個有著團結奉獻傳統的好集體。一到農民報,處處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無論是領導,還是老同志新戰友,大家非常熱情友愛,真像一個大家庭,似一家親兄弟,做什麼事都是一條心,一股勁。自己能和這樣一個好團隊的同仁共事,舒心!

三是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業。《甘肅農民報》是省委為全省農村基層幹部和廣大農民群眾辦的一張報紙,是省委在農村的重要宣傳工具,也是省委密切聯繫廣大農民群眾的橋樑。《甘肅農民報》打創刊之日起,幾十年來始終遵循全心全意為“三農”服務的辦報宗旨,為全省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脫貧致富作出了貢獻,辦出了自己的特色,在全省享有盛譽。農民群眾稱讚《甘肅農民報》是“傳遞信息的工具,學習科技的園地,基層幹部的助手,農民致富的參謀”。自己能在這樣一個崗位上為廣大農民群眾服務幾十年,是做了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業,值得!

《甘肅農民報》走過了輝煌的65年。我們祝願《甘肅農民報》與時俱進,越辦越好!

願《甘肅農民報》永遠年輕

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我與《甘肅農民報》同齡,這是一種巧合,當然也是我的一份榮耀。 對於人生而言,65歲,已是花甲之年。對於一份報紙而言,這正是成熟穩健的時節。在喜慶創刊65週年的時候,衷心祝願《甘肅農民報》蒸蒸日上,欣欣向榮,朝氣蓬勃,永遠年輕!

65載春華秋實,65載霜晨雨夕。竭誠為農民服務,是《甘肅農民報》永恆的辦報宗旨。幾代報人薪火相傳,用心血架起一座座連心橋、信息橋、致富橋,把黨的關懷和農民的渴求緊密地連在了一起。昨天的《甘肅農民報》,成為千千萬萬讀者的集體記憶;今天的《甘肅農民報》,成為隴原父老鄉親致富奔小康不可或缺的朋友。

光陰荏苒,春秋代序。從1995到2010,我與《甘肅農民報》共同走過了16年,度過了一段人生難以忘懷的激情歲月。5000多個日夜,我和我的同事們殫精竭慮,甘苦備嘗,乘風破浪,激流勇進。我們欣慰於報紙的不斷髮展與進步,我們感動於彼此的辛勤耕耘與努力。

時代在進步,《甘肅農民報》在發展。新一代年輕報人,肩負使命與責任,傳承光榮與夢想,實現了《甘肅農民報》的跨越式發展。辦報水平和報紙質量進一步提高,出版期數和報紙版面不斷增加,發行量逐年增長,影響力進一步擴大。這些成績,令人欣喜備至。

鵬霄萬里,前程似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為《甘肅日報》農村版,《甘肅農民報》責任更重大,任務更艱鉅。我們堅信,在省委宣傳部和甘肅日報黨委會、社委會的領導下,《甘肅農民報》一定能發揮自身優勢,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在傳承中突破,在創新中前行,在激勵全省農村基層幹部和農民群眾決戰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鑄就就新的輝煌!

心裡永遠想著農民

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今天是甘肅農民報創刊65週年的日子,可喜可賀。

我曾在農民報工作了11年,從一個少不經事的毛頭小子,成長為還算稱職的新聞工作者,其中的酸甜苦辣、悲喜憂樂自不待說,只是在這樣一個年輕、樸實、團結、奮進的團體裡,我不僅學會了採訪、寫作、編輯、組版,掌握了一個新聞工作者所必需的基本能力,更領悟到了怎樣處事,如何做人。

我至今記得農民報的辦報宗旨:眼睛盯著農民,嘴巴對著農民,心裡想著農民。三句話最關鍵的,是“心裡想著農民。”“想著”,就是山歌裡唱的“見不上個妹妹來手發軟,拿起了個筷子端不起個碗。”

離開農民報三十多年了,至今愛說的是農民報的人,愛講的是農民報的事。

那是我們在報社最快樂的日子。

快樂,是因為年輕,因為單純,因為可以像任何一位老鄉那樣,滿足於“冬有棉,夏有單,缸裡有水,櫃裡有面。” 有人說:“湯沒有鹽不如水,人沒有錢不如鬼。”我不信。

我覺得,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除了物質的需求,一定還要有形而上的,比如樸實,比如誠信,比如善良,比如樂觀。而這,只要拿出定力來,長期與農村、農民打交道,你會不知不覺被感染的。

孔子說:“六十而耳順。”六十五歲的農民報,應該可以聽得下各種各樣的話。

比如我這些並不慷慨激昂的話。

重要的時刻忘不了重要的人!他們都是《甘肅農民報》的老報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