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深處的石板古村落—井陘縣小切村!

石家莊日報記者 楊惠玲/文 張曉峰/圖

在離井陘縣城49公里的大山深處,有一個古老的石頭村落——小切村,原汁原味的石街石巷、石頭民居,構成了這個小村莊的淳樸特色。走在已被磨得發亮的石板路上,小切村的歷史過往便徐徐展現出來。

四百餘年古村落

太行深處的石板古村落—井陘縣小切村!

小切村位於井陘縣辛莊鄉西南9公里處,距井陘縣城49公里。據考證,明朝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1572年),許氏自井陘縣洪河槽遷此立莊。因這裡山高林茂,人煙稀少,野獸成群,行人到此心悸膽怯,故將村子命名“小怯”,後逐漸演變為“小切”。

小切村與山西省大前村相連,四面環山,猶如在一個盆地內,四面山體多為石灰岩和花崗岩,山上盛產石板。石板厚度都在二三寸之間,大的可當碾盤,小的可鋪院落、做鋪裝材料。於是,小切村的人們世代居住在石板房裡,家家戶戶石板院子、石板房簷兒,村裡的東西大街、南北街道全用石板鋪成,下雨一衝,整個街道乾乾靜靜,空氣清新。

村裡的碑石、匾額、族譜等歷史見證物眾多,關聖帝君廟、小切村觀音廟、五道爺廟等廟宇和古戲樓、古道等物質文化遺產散落在村中各處。

關聖帝君廟位於小切村青龍山薄簾峰下,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始建於明朝,後幾經重修。現存廟堂為1939年重建。廟堂主體建築為“無樑殿”加前簷臺,廟頂為硬山式前後兩出水。殿內置關帝爺“青龍偃月刀”一架,上懸“如在其上”木製匾一塊,兩壁及券頂抹面平整,彩繪關帝爺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等壁畫八幀,廟頂畫有完整的蓮花,如今依然光彩奪目,繪畫人物神態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前簷梁檀椽頭,雕樑畫棟,蔚為壯觀。

村裡的古戲樓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高約4米,前臺為磚木結構,前臺和後臺之間石牆砌隔,兩旁留有上下場門,井陘縣的第一個縣劇團就在這裡成立。

形式各異古民居

太行深處的石板古村落—井陘縣小切村!

太行深處的石板古村落—井陘縣小切村!

小切村保存比較完好的古院落有40餘處,約佔全村院落的百分之九十,村中隨處可見古香古色、形式各異的特色古建築。一些上了年紀的村民仍居住在老房子裡,享受著古樸愜意的生活。

許銀瓦房院的院落形式上寬下窄,以上下長方形謂之“聚財”。大門口有臺階,臺階裡面是門墩,門墩上挖有凹槽,安裝固定大門框,相對的兩門墩挖有凹槽,用以安放閘板,也稱“高門檻”。大門以裡為過道,過道一側內下方為出水道,通常叫“水道眼”。

許明生古宅為比較少見的二層閣樓建築,坐北朝南,用青石漿砌而成,所用的青磚大於普通青磚,白灰勾縫。屋門為拱券形傳統兩扇木質門。二層的窗戶均為拱券形,為傳統老式木雕花格,古色古香。

許正東古宅為單簷布瓦頂硬山式建築,坐北朝南,石木混合結構,屋門為平頂形傳統兩扇木質門。整個建築歷史悠久,風格古樸,具有歷史的厚重感。

許志忠古宅為木石混合結構,居住舒適,防震性能好。房內為土炕,盤炕用土坯立戳上蓋抹坯,再抹一層泥,炕洞走煙,冬天燒水做飯、燒炕取暖。

許三蛋古宅是一層平房,木石結構,整個院落呈長方形,錯落有致,寬敞明亮,高低比例協調,房屋前牆建造材料以青石為主砌漿。院內有一古老的石磨,村民們也說不清它到底存在了多少年。

許墨堂古宅依山勢而建,為一長方形院落。大門口為五級臺階,號稱“高門大院”。

許志清古宅坐北朝南,木門上有傳統的老式木雕花格,青石砌漿,拱形大門。該院落於抗日戰爭時期曾被日軍放火焚燒,現今雖保存完好,但火燒的痕跡仍清晰可辨。

代代傳承古民俗

太行深處的石板古村落—井陘縣小切村!

小切村位於層巒疊嶂的山中,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沿冀晉分界村莊周邊築有驢橋口、神堂口關隘。歷史上小切村民深受兵燹匪患之苦,為抗擊敵人,求得自保,村民沿襲了社火、武功等習武風俗。小切村民藉助險山要寨和村人流傳的習武風俗,保護了自身安全,留下了“小偷不進小切溝,響馬不反小切村”的傳說。

小切村至今還保留有許多民間習俗。小切村於正月十四至二十四期間過會,屆時鄰村花會節目集中到小切村演出,附近十里八鄉的百姓趕來觀看。會日當天, 從清早迎神接供接火,一直到晚上放完煙火方為結束。傳統民間藝術如戲劇、旱船、神火、拉花、霸王鞭、大頭舞、釘缸、老孃送閨女、小唱等較為出色。花會多由民間會頭俗稱香頭或村中老漢負責,香頭有連任,也有一年一屆的,整個會日氣氛熱烈,熱鬧非凡。

荊編在小切村有著悠久的歷史,很多村民都是荊編的行家裡手,把荊條編成的器物當作日常生產工具和傢俱使用。“編匠巧不巧,全憑在闕爻”。荊編是一種手藝加力氣的活兒,要求編出來的器物周正、結實、美觀,而且按照自己的設計成形,必須讓手裡的荊條聽話,因此只有技術沒有力氣也是不行的。

小切村的古樹也讓村民引以為傲,其中眾多的古柏、古椿樹、古黃連木樹齡都在百年以上,一棵胸徑80釐米的古槐樹具體栽植年代已無據可考。據村裡的老人講,他們很小的時候這棵槐樹就已屹立於此。遠遠望去,只見這棵古槐盤根錯節,彎腰扭身,樹幹已中空,僅存蒼老的樹皮,透露出歷史的滄桑。村民們說,現在所見的是從古槐根部萌發的第二代子槐,生機勃勃,蒼翠成蔭,與古槐的老樹皮一起見證著時代的變遷。

近年來,小切村在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獲評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並藉助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積極籌建石頭村開發,希望實現“仁者愛山,智者樂水”的夢想。小切村正以原汁原味的石頭村風采引得世人關注,成為攀巖、休閒、度假的絕好去處,這也成為小切村經濟發展新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