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爸爸,每周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最近有一期奇葩說的辯題是

如果每週陪伴孩子低於12個小時

就會被取消爸爸稱號

這個決定你支持嗎?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這個辯題引起了辯手的激烈爭論

支持

正方辯手認為:“陪伴是感情的基礎,如果沒有了陪伴,孩子和父親就沒有了最基本的感情基礎。”

沈玉琳提出:“根據奧地利的心理醫學會對100個成功人士的調查發現,100個成功人士有80%他們成功的原因來自父親的影響,所以可見父母各司其職,對小孩的均衡健全發展非常重要“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顏如晶更是將“陪伴孩子”比喻為“追劇”,錯過了劇情的發展的人,無法跟持續追劇的人平等交流,孩子的人生也是一部電視劇,從第1集到第20集,錯過一集就會錯多許多精彩。但是,電視劇錯過了還可以補,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補不回了。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反對

而不支持這一規定的反方楊奇函則認為,父親一般在家庭中承擔著贍養責任,為了整個家庭的生活終日奔波在外,不是不想陪伴而是無法陪伴。

陪伴在有的人看來是必需品,但對於許多人來說,是奢侈品。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孩子們怎麼想呢?

節目的最後,節目組採訪了幾個孩子,首先提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你最喜歡的玩具和爸爸陪你玩一天,你選擇哪一個?”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所有孩子都選擇了“爸爸陪”。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而當問到“如果爸爸一週陪你少於12個小時,你就不能叫他爸爸了,你同意嗎?”時,所有孩子的答案都是不同意,原因也讓偷偷觀看的爸爸眼眶溼潤。

你家的爸爸,每週陪伴孩子12個小時了嗎?

“喪偶式”教育

這個辯題的出現,就是針對現在社會“喪偶式”教育的普遍,“喪偶式”教育指在家庭教育中一方的缺失,而缺失的,90%以上都是父親。

但其實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對男孩來說,父親是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性別典範,他們能從父親身上學習男人的責任和擔當,而對女孩子來說,父親是她們接觸的第一個異性,通過父親培養性別意識,並因為父親獲得更強烈的安全感。

在大多數的孩子心中,父親都佔據了他們心裡很重要的一個位置,無論母親付出的太多,都無法代替父親的陪伴。

也許有的爸爸會說,自己真的很忙沒有時間 天天陪伴孩子,但其實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質量永遠比數量更重要。或許你不能每天都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但至少要保持對孩子的關心。

如果孩子對你的態度始終是不理解、排斥,那麼你抽出再多的時間補救,也很難說有效果;而如果父子/父女關係融洽,即使是一個簡短的問候、一條關心的短信,都能收穫孩子的感動。在平時的教育中,學會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儘可能地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愛,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存在對他/她而言,是特殊的存在。家庭的教育離不開父親或者母親任何一人,平時的工作在忙碌,也別忘了孩子。

親情的培養不能只依靠血脈的紐帶,更重要的還是日積月累的陪伴和永恆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