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山海經》中的中山十一次經中,記載了一種生活在堇理山的神奇鳥類,其狀如鵲,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鳴自叫。與其他“六足四翼”、“一首十身”的異獸們相比起來,這番描述看似十分普通,可他的神奇之處不在於長相,而在於“可以御疫”。

《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話說這青耕鳥外形與鵲相近,鵲是鴉科動物,尾長體壯,眼睛、尾巴、鳥喙都是白色,身體是青色的,而這個青色究竟在古代是形容什麼顏色的呢?青既可以指代深綠色,又可以指代深藍色,還可以指代黑色,唯一能確定的是,這青耕鳥的身體羽毛顏色,如果不是冷色的,就是黑色的。

《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青耕的外表在鳥類大家庭中確實是非常普通,但是他的神奇之處在於“可以御疫”,能夠抵禦疫病這一神奇的能力在醫療衛生條件欠缺的上古時期可謂是神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先民在記錄青耕的時候,竟然十分反常地沒有記載吃了青耕會有什麼效果,所以御疫是青耕本身的技能,而不是它的食用療效。

《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比起那些玄之又玄的神獸,青耕顯得樸實無華,更像是現如今地球上的生物,其實青耕就生活在亞洲東南部,連中國的雲南省和廣西省也有不少種群,它就是冠斑犀鳥。冠斑犀鳥全身青黑,泛著金屬綠色的光澤,鳥喙、眼周裸皮、尾巴下層都是白色的,完全符合“青身白喙,白目白尾”的形象描述。

《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冠斑犀鳥還是傣族人口中的“愛情鳥”,終身不換伴侶。在雌鳥產卵和育兒過程中,雄鳥會將泥漿沙土碎石骸骨混在一起,將雌鳥的“產房”封閉,只留下投食的小口,每天給雌鳥和幼鳥銜來食物,然而大家都知道,防止瘟疫傳播的最有效辦法就是隔離,冠斑犀鳥這種隔離餵養的方式自然而然是抵禦疫病和天敵的最有效方式,也正好符合“可以御疫”的描述。

《山海經》的神鳥青耕,傳說能避瘟疫,實際是傣族人的“愛情鳥”

值得一提的是,自六十年代以來,熱帶雨林被大肆砍伐,致使其棲息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冠斑犀鳥的種群數量已經處於日趨減少的狀況,只有自然保護區中的種群數量勉強能夠少量增長。偷獵者專挑外出覓食的雄鳥來捕殺,然而這一舉動將會使雛鳥和雌鳥活活餓死在巢穴中。值得慶幸的是,冠斑犀鳥已經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而且國家在大力打擊盜獵、盜伐的不法分子,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代依然能夠看到這種美麗的動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