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的森林覆蓋率高達79.1%

在秋日的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巨口鄉,清粼粼的武步溪穿境而過,一路蜿蜒,溪畔白鷺成群結隊,溪水倒映著岸邊梯田、土厝和色彩斑斕的山林,美不勝收。

巨口鄉森林覆蓋率79.1%, 全鄉11個村全部被評為市級生態村,該鄉黨委書記吳春生說:“生態優美是我們鄉最寶貴的財富,尤其是長期雪藏在深山的巨口土厝,已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巨口鄉的土厝,歷經明清、民國和建國初期集聚形成,最早的土厝建於明朝永樂三年。厝主要為方樓,外圍夯土築牆,厝內木構建築,風格獨特、結構精巧,是一種堅固、樸實、冬暖夏涼的民居,牆頭裝飾既有徽式建築的特點,也有蘇杭建築的輕靈。土厝群主要分佈在九龍村、上埔村、村頭村,最有特色的九龍村土厝群依山而建,層疊而上,遠眺宛如小“布達拉宮”。

餘慶村的附馬厝始建於唐末五代十國,為駙馬銀光祿大夫陳奕金所建,是該鄉最著名的土厝。巨口村的油坊厝距今160多年,由清代貢生陳彥昊所營建。此厝面朝武步溪,高牆大厝,有3進99間,正厝、橫厝、雙過水,規模宏大,建構講究,雕刻精美、泥塑稱絕,為典型閩中民居。

2011年以來,巨口鄉一直致力於保護綠水青山,並通過鄉人大制訂“限制規模化養殖豬牛等大型牲畜”的鄉規民約。2014年,巨口鄉成為延平區第一個沒有規模養豬場的鄉鎮,全鄉11個建制村先後有5個村進行了美麗鄉村建設。巨口鄉獲評國家級“生態鄉鎮”、省級“生態優美鄉鎮”。

巨口鄉的土厝近年來逐漸引起外界矚目。2013年,福建省水彩畫協會會長鄭起妙等多位知名畫家,到巨口採風寫生,對當地優美的環境,淳樸的民風,保持完好、別具建築特色風格的土厝留下了深刻印象。福建省內外的攝影家、攝影愛好者也慕土厝之名,接踵而至。2015年以來,隨著合福高鐵、南平繞城高速公路相繼開通,拉近了巨口與外界的距離,參觀土厝的遊客紛至沓來。

7月16日,由上海阮儀三城市遺產保護基金會、法國“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聯盟”、延平區政府聯合主辦的“2018中法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工作營”在九龍村開營,來自中、法兩國的20多名志願者參與,並引來一批國內藝術家在巨口鄉駐地創作、開展學術研討。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和“九龍營”的中法建築遺產保護志願者、廣東工業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師林垚廣等專家、學者都認為,巨口鄉的古建築亟待保護,應結合區域的環境文脈,對古宅進行基礎設施升級並注入不同功能,使其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

去年以來,巨口鄉土厝裡的榨油坊已恢復傳統作業。人們可以在油坊厝等處看到傳統古法人力榨茶油,在芳香瀰漫中,挑選山鄉特產“惠郎老農”山茶籽製品。該鄉在外經商的鄉賢迴歸創業,正是看中土厝帶動的人氣,出資生態旅遊有限公司開發鄉村遊。特別是今年延平區被納入國家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區,試驗點放在巨口鄉,極大地促進了土厝從資源變資產向產業轉化。

吳春生說:“國家財政下撥的前期資金已經到位,巨口鄉正按照上級方案實施。”其中,憶古觀景鄉村客棧項目依託古村土厝、田園風光、民俗文化,充分利用農家院落,發展20座憶古觀景鄉村客棧,把現代家居的特點融入客房,在保護古村整體風貌及典型建築的大前提下,租用改造閒置土厝實現資源價值最大化,帶動村民修護保護土厝,構建省級古村落保護區,成為文化遺產。

此外,巨口鄉積極建設以九龍“筆架山”為紐帶建設鄉村旅遊綜合體、福建延平孔蛇坂省級溼地公園,啟動古厝修復項目,促進國家級、省級傳統村落傳承及保護,發揮古厝群、古村落、古遺址等特色資源,積極打造村落型美麗鄉村和福州生態休閒旅遊的“後花園”。

(作者:詹國兵 林奧 記者 黃長秋)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9.1%
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9.1%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