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爲什麼?


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的一段話:“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是國家繁榮、民族昌盛、社會文明進步、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標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基礎。

然而,中國學生體質不強,是個不爭的事實。教育部《體質調研》相關數據顯示,近三十年來,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以及耐力等各項身體素質全面下滑。

這些扎心的事實存在,不得不令所有人深思。這表面看起來是體育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學生、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出了問題。孩子體質不強不僅是缺時間、缺場地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缺教育、缺方法、缺機制、缺意識等多方面的問題……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在身體素質的體育課方面,很多國家都把運動作為孩子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在英國,私立學校學生每週平均運動時間長達5-6小時,運動項目多達40種,還有各種各樣的體育俱樂部、週末比賽。

再比如日本,體育課的被重視程度也超乎人們現象,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冬季耐寒訓練”。每年年底進入冬季開始,日本小學生就要利用課餘時間,去操場上跑步訓練耐力。

而國內很多學校,體育課絕對是同學們的“心靈雞湯”,我們常常在短短的45分鐘尋求精神上的慰藉(因為許多體育課被佔掉了~)。

各國家長對孩子健身的態度

  • 美國:健身是孩子一定要做的事。
  • 俄羅斯:寧願孩子沒有聰明的頭腦,也要孩子有健康的身體!
  • 韓國:健身可以塑造形體美。
  • 歐洲:健身和學習一樣重要。
  • 中國:成績比體育和身體比更加重要。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發了《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明確提出“確保學生每天鍛鍊一小時,將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及體質體能健康狀況等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為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學校體育受到國家各級政策的支持和關注。由於應試教育沒有因為新一輪高考改革有所減緩,而學生運動不足、體質不強愈演愈烈的傾向以及小胖墩、小眼鏡越來越多的現象,確是難以迴避的。

華東師範大學發佈《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受到各界關注,結果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大部分年齡段顯著高於日本;但體能指標的比較中,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面均顯著高於中國。”

有不少學者認為,運動時間不足是學生體質不強的原因。的確如此嗎?我們可以深入分析分析。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缺時間嗎?

中小學生在校體育課時有嚴格要求,雖存在體育課徵用的亂象,但絕大多數地區中小學體育課還是正常上的。當然,每天能達到一節體育課的學校畢竟較少,往往更容易被忽視的是課後、在家裡孩子缺時間鍛鍊的問題。

有人說,孩子一大早就上學,下課回來還有作業,學業負擔太重,沒有時間鍛鍊,真的嗎?很多時候卻是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給孩子報了不少各式各樣的補習班,一方面在呼籲學校“減負”,另一方面又變相家庭“增負”,而體育往往很少被家長認為有“增負”的需要。

即使這樣,孩子們在家裡抽不出這個時間嗎?其實孩子們每天只要半小時鍛鍊身體就夠,當然對那些已經發胖的每天就得提高鍛鍊時間到一小時以上。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作業間隙練幾組俯臥撐、蹲起,或去跑20分鐘,或早上更早一點兒起床,半小時晨練再去上課不行嗎?或在沒有體育課的日子,在家抽空鍛鍊,有體育課的日子就交給學校,週末再抽空跑跑步、打打球?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但缺乏對體育時間的管理確實存在。

缺理念嗎?

社會、家長、學校、孩子們絕大部分都認可身體素質很重要,要進行身體鍛鍊、強身健體、促進高考也是共識,若一味強調缺體育健身的理念確實站不住腳,但的確缺體育鍛煉的科學知識和方法。

運動健康歸根到底是自己的事,但從小就缺乏健康與科學運動的教育,導致對體質、對運動健康認識不足,不知如何在成長髮育階段進行科學有效鍛鍊,結果導致孩子在家裡有時間、有空間也不知怎麼練,只好將自己的體質健康問題拱手交給別人。

所以,缺乏從小的健康教育,導致家長和孩子自己不太清楚如何體育健身是導致體育鍛煉缺乏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缺場地嗎?

體育場地、設施不足往往也會被認為是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真的嗎?運動鍛鍊其實很靈活,若沒有球場、體育館,找條線路跑步其實不難;找塊小空地,簡單的擺設也可變成簡易的體育場。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專業運動員,對場地要求其實不需太高。

運動不專業,但對器械、場地、裝備卻要求很高,這是業餘表現。農村可能專業體育場地不多,但還是有很多空地和鄉間小道,農村業餘的體育場地應該足夠。其實很多運動鍛鍊對空間要求不高,拉伸柔韌練習一塊墊子就夠,高抬腿、蹲起、俯臥撐、立臥撐等各種徒手健身練習只要有塊能伸開腳的空地就可以。

所以,沒鍛鍊場地肯定不是大部分青少年體育鍛煉缺乏的原因,但缺乏小空間體育鍛煉的知識和方法似乎更會造成很多孩子運動不足。當然,儘快建立平衡、完善的體育場館開放的靈活機制以適應學生們日趨增加的健身需要也是當務之急。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缺營養嗎?

由於自己不知怎麼練,孩子的體育健身問題絕大部分就交給學校,從幼兒園、小學到大學都有體育課,孩子上的體育課數已經不少。

那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體質差的學生呢?

個體的運動能力與從小到大的體育運動經歷息息相關,與飲食營養、習慣起居和遺傳特性都有很大關係。即使體育課認認真真上,平常沒有養成體育鍛煉習慣,再加上平時生活飲食不注意,在體育課上的運動成果兩天就會消失!

當然,體育課在當前學生身體健康和體質建設上的確已經起到了巨大作用,不然孩子的健康問題更大!孩子們從小就沒有科學健身的知識,一週幾節體育課很難徹底改變他們多年形成的思維、習慣。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還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第一,把自己的體質健康交給學校,學校能負責非學校的行為和習慣嗎?顯然不能誇大學校體育功能。

第二,體育可以健身,但身體不可能無限的被建設,體育也可能會導致傷害,這傷害誰負責?很多人對自己健康情況不太清楚,醫院平常做的安靜狀態下的體檢也難以篩查出個體運動可能出現的風險。

所以,為什麼學校體育要對體育鍛煉引起的傷害負責?這似乎又涉及到學校體育保險制度的問題。運動可能導致的意外風險像一根“緊箍咒”,使體育教師和同學在健身這件事上似乎總是充滿顧忌。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缺教養嗎?

孩子都是家裡“寶貝”,孩子的教育就是絕大部分家庭最重要的事,拼老命買學區房,自己省吃儉用卻願意孩子花高價去各種培訓。家長都希望通過教育使孩子出人頭地或遙遙領先,怎麼會缺教養呢?

但似乎缺一點兒困難教養!很多孩子受不了多少苦就開始叫喚、逃避;學生感覺學習累,學校也主動或被動“減負”。

孩子怕累怕苦,但運動鍛鍊必須通過身體困苦的過程才有健身效果,所以,不少孩子運動不到一分鐘就開始偷懶、休息,如何能提高體能、體質?很多孩子運動鍛鍊效果不好是因為缺乏運動疲勞的承受力,缺乏遇到運動困難的意志品質。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綜上所述,中國很多學生智商很高,情商不低,但體質不強,缺的是動商。中小學生體質的問題看上去是體育教育的問題,實際上是孩子、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培養”出的問題。

孩子體質較弱不是缺時間、缺場地、缺政策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缺教育、缺方法、缺機制、缺意識等比較複雜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深度剖析、聯合對待,再怎麼孤立的強調在體育課上如何好好練,對孩子體質健康的促進作用可能也不大。

但正因為這樣,更要好好的上好體育課,讓孩子們在體育課上學會的運動鍛鍊方法在平時能夠運用,使得在體育課上發展的體能在課外不致下降過快,體質不致於更加不堪!


中國孩子的體質越來越差,為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