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北洋政府沒有成功剿滅國民黨?

沁嶼


之所以北洋政府沒能消滅國民黨,主要是北洋自己的原因。

消滅國民黨最好的機會,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

其實中華民國的歷史雖然很長,但是真正做到一箇中央政府能管全國的,也就是1914~1916這短短兩年的時間,除了這兩年以外,其他的所有國民政府都管不了全中國。

辛亥革命之後,袁世凱就任了大總統。可是他雖然當上了大總統,全國各地的地方軍閥卻幾乎都是陽奉陰違,不公開挑戰,但是也不聽話。上稅徵兵那就更不可能,袁世凱拿他們沒啥辦法。

但是後來他們為啥聽話了呢?

因為國民黨自願充當了殺雞儆猴的那隻雞。

1914年宋教仁遇刺,關於兇手是誰,大家眾說紛紜,直到今天也沒有個結果。但是大部分人的態度還是很明確的——通過法律程序,讓法庭查個水落石出。實際上當時的法院也相當負責,上海法院還傳召了國務總理趙秉鈞。

只有一個人,堅持認為是袁世凱殺的宋教仁,還要跟袁世凱開練。

沒錯,就是孫中山。



孫中山堅持要發動國民黨的全部力量,武裝討袁,進行“二次革命”。這個決定得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不僅老百姓不想打仗,連國民黨黨內都意見不統一,與孫中山平起平坐的大佬黃興乾脆遠走日本不辭而別,但孫中山一意孤行,堅持要武裝討袁。

結果討袁的旗號倉促打起來以後,孫中山才發現國民黨的武裝力量實在是少的可憐。宋教仁組建的國民黨是一個議會政黨而非武裝革命黨,二次革命發起後,除了江西南京上海打了幾仗以外國民黨這邊幾乎毫無動靜,反倒是北洋軍大兵壓境,得到了全國各省的支持,很快擊敗了國民黨,孫中山等人被迫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失敗後,隨著北洋軍進入南方各省,袁世凱的政府威勢也就達到了頂點,袁世凱宣佈國民黨非法,通緝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人,國民黨當時已經變成了一個逃亡海外的非法組織。可以說,這個時候如果袁世凱想要徹底消除國民黨的影響的話,是可以做到的。

但是我們知道老袁沒那麼做。

為啥呢??

因為他隨即就有了新的敵人——日本。除了日本以外,他還要對付北洋內部的反對派和全國的地方軍閥,兩年以後(1916)老袁稱帝。稱帝之後的老袁,很快眾叛親離,悽慘而死。

這是北洋第一次錯失滅掉國民黨的機會。

(1916年全國形勢,此時的北洋勢力如日中天)

老袁一死,北洋政府——就更不拿國民黨當回事了。

為什麼呢?

因為北洋軍內訌啊!

袁世凱雖然後來眾叛親離,可是他畢竟是北洋軍的祖宗,他活著的時候,北洋政府還是一個統一的集體,他一死,熱鬧就來嘍。

先是第一代老北洋們內鬥:黎元洪(黎元洪不是北洋)鬥段祺瑞,引來了張勳復辟,段祺瑞打跑張勳逼走黎元洪,然後是馮國璋鬥段祺瑞。

馮國璋鬥段祺瑞引來了直皖大戰,馮玉祥張作霖也來摻和了一腳。馮國璋被段祺瑞打敗,接著段祺瑞又被張作霖等人打敗,新北洋上臺——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馮玉祥開始搞事,全國一片大亂鬥。

整個中原打成了一鍋粥的時候,在兩廣稍稍發展的國民黨,怎麼會引起北洋軍的注意呢?

更何況的是,袁世凱時期,整個北洋是團結的。如果段祺瑞馮國璋不分裂的話,北洋軍也還是團結的,可是從馮、段鬧掰開始,北洋軍就是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了,誰聽誰的話?大家打來打去,沒有統一的命令,誰去幹打國民黨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等到1926年國民黨北伐的時候,北洋軍閥們還是沒有當回事。

因為他們覺得國民黨兵微將寡,從來沒體現過什麼像樣的戰鬥力(事實如此),還是執著於內鬥。典型的比如吳佩孚,國民黨都踹他屁股了他還在一門心思的打馮玉祥。

果然,就讓國民黨一鍋端了。馮玉祥閻錫山轉投國民黨以後,張作霖被迫退回東北,國民黨正式統一了大半個江山。

其實在1926年北伐時,國民黨和北洋軍的軍事力量已經有了根本性的變化。

袁世凱時期的北洋軍,是真正的軍隊,至少有紀律,能打仗,所以那時候的北洋軍在國內戰場百戰百勝。袁世凱一死,北洋軍質量就開始直線下降,各個軍閥為了擴充勢力,各自招降納叛,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往隊伍裡招。土匪、幫會、小軍閥這些有奶便是孃的傢伙,紛紛成為了“北洋軍”,部隊訓練也不抓了,糧餉供給也不穩定,所以戰鬥力直線下降,軍隊信仰的是“當兵吃餉”,吃一天算一天。

而當年的國民黨軍,還算是有理想的軍隊,他們唱著“打倒列強,除軍閥”(《兩隻老虎》的調子),精神面貌與紀律都比北洋軍高出好幾個等級。

中國近代史上,北洋軍=現代武器的清軍,北伐時期的國民黨軍=準現代軍隊,1931年後的國民黨軍=北洋軍,只有紅軍才是現代化軍隊,所以部隊的裝備人數並不能決定戰鬥力哦!


小約翰


說實話,北洋政府當時最強勢的時候,很明顯就是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這個時候整個北洋軍內部可以說是沒有任何一點兒雜聲的 ,此時此刻,整個北洋軍內部全部是聽袁世凱的命令而袁世凱可以直接命令北洋軍去做任何事情。

但是事實上就連袁世凱當政的時候都不敢去打國民黨的主意,為什麼?

首先,袁世凱這個人是一個強人,雖然他在慈禧的面前表現得就像一個奴才一樣,但是這個人曾經年少氣盛過,別忘記啦,當初他出兵朝鮮的時候,朝鮮的王后都對他另眼相待,這個人老奸巨猾,對於各方的勢力,他都可以笑呵呵的接受,但是最起碼的一點,他從來都不受制於人,他訓練北洋軍原先慈禧是讓他拱衛京師的,但是情況很明顯,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城,他的部隊在山東放羊呢,袁世凱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任何一個軍閥任何一個帝國都不可能左右他的意志,對於歐美列強還有日本而言,你對於袁世凱這個人是感到又恨又怕,恨的是,我給了他這麼多資金給了他這麼多地為它竟然不幫我的忙。怕的是袁世凱此時的北洋軍可以說是軍容齊整,而且戰鬥力強悍,跟日本人硬碰硬的話,誰勝誰負,這一點還真不好說,就如同他對日本人說的那樣,當初伊藤博文在的時候都不敢對我大聲說話,你他媽算老幾。

由於這個人的強硬,使得很難控制他,因此其他的歐美列強方面。都是希望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面,我可以支持北洋政府,同時我也可以支持國民黨,只要中國方面有求於我,他就會給我開通市場或者給我提供大量的工業資源,因此,對於歐美列強而言絕對不希望中國一個人一家獨大,這就造成了中國將失去了對於他們請求的意願,那我辛辛苦苦做的一切不就成了別人的嫁衣了嗎?所以國民黨,必須要存在,而且要存在的轟轟烈烈,並且要跟北方的政府對立而行,這就形成了南中國河北中國這樣的話兩邊只要保持著小的爭端對立的話,那麼我就可以在中間當一個調停人,或者是我出賣軍火的軍火生意可以做得更加的好。

但是,袁世凱也有自己的考量,被楊軍雖然號稱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隊,但是事實上滿打滿算整個北洋軍一共正規軍20萬人。當時整個中國有多少人,4萬萬人,北洋軍能打硬仗,能打勝仗,但是害怕自己的軍隊被消耗的太大,袁世凱特別清楚,北洋軍就是自己的一切,軍隊的權利才是最高的權利,只要軍隊在手。他在中國就橫著走,對袁世凱而言,中國還有其他的事例,比如說剛剛倒臺的滿清政府,比如說各個地區的軍閥勢力,比如說湘軍,淮軍等一系列遺留下的老牌軍隊的實力,尤其是在武漢的軍隊,他們可以直接領取到當時漢陽兵工廠製造的漢陽造步槍,有武器,你就能夠繼續發展的軍隊,如果此時此刻袁世凱不顧一切跟國民黨拼個兩敗俱傷,那麼問題也就來了。到底最後便宜了誰,清政府雖然已經倒臺了,但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誰能搞不準,到時候清政府再來一個政府跟他秋後算賬呢。因此,軍隊打仗,不用了,只要跟在我身邊,繼續跟著我一起作威作福,享受就行啦,因此,在嘗試性地拿下了武漢跟南京之後,袁世凱對於南中國選擇放手,其他的地方,你們鬧騰去,我只要保證我的稅負能夠維持我軍隊的開銷,其餘的事情我管不著,說了我還有一個夢想,我要當皇帝。

結果皇帝當了100多天,人家全起來叛變了,這個時候袁世凱傻眼了,和生生被自己給耗死了,袁世凱一死,整個北洋軍內部就開始鬧騰,誰都知道北洋軍這個老大有多麼誘人的利益,但誰都知道,北洋軍老大這個位置有多不好當,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做到像袁世凱那樣擁有大的才能,能夠同管整個北洋軍政府,兩邊一看不順眼,立刻就打成一片,如果看得順眼,立刻就是拜把子兄弟,這種你來我往,反反覆覆,經常搞得自己治下就很不安寧。

而且人各有志,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想,袁世凱在的時候還能正壓得住這些矛盾,袁世凱一旦死了這些人,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就在那不斷的鬧騰,使得北洋政府在當時中國底層民眾看來簡直就是一群流氓,一群山大王,你比方說最著名的張勳復辟,這種事情有腦子的人都不會去做,但確實有人這麼做了,而且還就是你北洋軍的人,在接下來事情就是《凡爾賽合約》,袁世凱如果在說不定月強還不敢讓他簽字麼一款條約,甚至連這款條約拿出來的勇氣都沒有。但袁世凱死了。條約一拿出來段祺瑞政府屁顛兒就過去簽了,這個時候,北洋政府又打上了,賣國求榮的標籤,你憑什麼去服眾?

而且這個時候南方的整個政治形勢,也開始發生了變化,在這裡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偉人誰?孫中山。

對於我們而言,辛亥革命這四個字只是歷史書上面的一個考點,但是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辛亥革命對於整個中國的意義來說太大了,所有人都知道了自己的膝蓋,生下來不是用來跪的,而是用來工作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也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真實存在的,民主共和,原來我們都不知道,但是經過孫中山這種宣傳之後所有人都意識到了我們並不是別人的奴隸,我們跟所有人種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有追求財富的權利。

孫中山在中國南方,嘔心瀝血,終於將整個南方,打造出了對於資本主義的嚮往,對於未來新生活可以投入奉獻一切的那種人民願望。

此時此刻,在北洋政府直接管轄的中國北方,形勢還算比較好,但是在南方的話,人們並不願意跪你北洋政府那些領導人,清政府的皇帝都已經被打倒了,你們又算什麼東西,我們要的是錢,要的是資金,我們要去創業,我們要去發展我們自己的實體工業,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

所以我說,孫中山這個人值得中國任何一個黨派去敬佩,去給他應有的尊重,如果沒有他老人家嘔心瀝血,在中國披荊斬棘開創革命道路,那麼,中國的革命形勢將會如何這一點完全無法想象,最近我聽說臺灣的某位仁兄把孫中山的雕塑給打倒之後還打算利用法不責眾這個調理來幫自己洗脫罪名,妄想!


漩渦鳴人yy


從外國軍人的角度,來看看革命黨北伐軍和北洋軍閥們的面貌,你就知道為啥了。

二戰時代的中國戰區參謀長 史迪威,其實從北洋時代就來過中國,他擔任過軍事觀察員的工作,負責觀察過中國多支部隊,我們看看他的描述。


北洋奉系軍閥頭目之一 張宗昌的軍隊:

約3000人的一支白俄步兵旅,裝備有裝甲火車,另外還有100名白俄騎兵,他們的軍夫是深綠色的,黃色馬靴已經沒過他們的膝蓋,還帶著各種武器:從頂端掛著三角旗的長矛,木質槍套裡放著長管毛瑟槍,此外還有大刀,這些士兵沒有自己的國家,性格殘忍暴烈,張宗昌主要靠他們打仗。


另外張宗昌的中國士兵則是:每100人裡大約30人配有步槍,一個連隊有200到250名士兵,其中20%的人不到4英尺6英寸(1.36米),很多還不滿14歲,都很髒,有的還光著腳。北洋軍閥的兵是不肯打仗的,他們都怕“紅槍會”(農民自己組建的武裝組織),紅槍會襲擊他們能對付的小股士兵,殺起人來毫不留情,留下的傷口會讓死者死前受三四個小時的罪。


而,當世中國武人中“堪稱首屈一指,兵鋒所指,無不披靡”的吳佩孚,他手下的士兵是這樣的:跟其他人一樣,吳佩孚的兵往往不到14歲,不過裝備不錯,有揹包,挖戰壕的鎬頭,鐵鍬,馬燈,油紙傘,鬧鐘和熱水瓶。跟在他們後面的是抬著棺材的苦力隊,這是為了給士兵保證:不會死了沒人埋。穿著灰色制服,都戴著紅色袖套表示忠誠,通常這些袖套都是用別針別上去的,這樣軍隊倒戈時就可以很方便的取下。



相對來說,北伐的“南方軍”,就強得多了,“都樂呵呵的,多數是不到16歲的孩子,都是些肩頭窄窄的小矮個,體重很輕。”但士氣高,紀律和信心很強,很樂意服從命令,不搶劫東西,受到民眾歡迎,證據就是街上的婦女又出現了。(北洋軍隊出現的時候婦女會躲起來)。

連級軍官都是些18到22歲的學生,很有決心和信心,和軍閥部隊裡那些“廢物”大不相同,軍閥部隊的連級和營長們都沒受過教育,所以儘管北洋軍的裝備要比 南方軍好,但真打起來,南方軍肯定能夠擊敗那些督軍的烏合之眾。



以上資料來源《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1911-1945》


閉家鎖的紅楓


北洋政府一直努力想統一國家。 不過,他們遇到了一個和之後的校長一樣的問題。 因清末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請注意,是獨立,而不是歸順南京臨時政府,隨後才加入到北 京政府。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尤其是 清末,華北嚴重旱災,清政府向東北輸送人口,結果觸及到了蒙古人的利益,導致東北吉林黑龍江 一代的蒙古人非常不滿,並形成武裝團伙若干,幾百人的隊伍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 這種地方動亂在各地都非常常見,因為中央政府力量嚴重不足。 要說國家弱,倒還真不弱,北洋政府正規軍20萬,而且裝備齊全,後勤保障到位,訓練水平很高。

北洋的部隊要是和當時的日本陸軍硬碰硬,還真不一定就落下風。當然空軍和海軍另說。但是北洋 的一大弊病就是黑社會氣質特別濃重,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一個個都是論資排輩,而且袁世凱死 了之後就更缺少一個能夠左右全局的人。 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荀攸或者是郭嘉那種選手,一直是輔助英雄,魔法光環很好,但 是物理防禦以及攻擊輸出特別差,類似於人族大法師吧。可是北洋又是以武裝力量為基礎的政治集 團。大法師帶著步兵衝鋒,升級設置的還是光環而不是水怪,這非常不科學。而段祺瑞雖然屬於北 洋,可是小站練兵那一段他轉學了,跟哥幾個又不推心置腹。黎元洪一直是湖廣新軍體系的軍頭, 更融合不進來。 後人仔細看發現,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難辭其咎。

他先是擠兌袁世凱,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再引入張勳和張 作霖先後染指中央,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後又想倚靠徐樹錚控制全局,再又拉攏陝軍小角色馮玉 祥,反正他一步錯步步錯。他為了他自己的權利慾望,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 這個錯誤,他的學生蔣校長也犯了。 說白了,一根筋。 他只是一個軍人,而不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什麼叫合格的政治家?于謙!視角開闊,真知灼見,直達核心。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了,但是作為 政治家,他身邊有那麼多智囊的情況下,這個目標是可以達成的。 什麼叫優秀的政治家?徐階!該明白的地方必須明白,該糊塗的地方適當糊塗,把所有問題放到可 以控制的空間裡,不激化矛盾,但是堅持原則,大家都樂呵呵,即使繃著臉也不會鬧起來,都有後 路可退,都有進步可走。 什麼叫頂級的政治家?小平!

大方向確定,後三十年佈局,揮斥方遒,指點江山。這就得一百年一 遇了。 北洋,連段祺瑞算在內,再加上北洋那幾個貨,沒一個算是政治家。 而曹錕養肥了吳佩孚,吳佩孚又拉攏了馮玉祥,馮玉祥又招募了石友三。為了抵抗團隊內的老大, 二哥三哥開始在外圍找兄弟進社團,力圖改變話語權。是不是有點像張耀揚進洪興的那一集古惑仔 啊!越這樣,核心團隊越來越弱小,外圍小兄弟在核心團隊的內耗中掌握實權。像石友三、韓復渠 這樣的三級基地兵種後來都成了規模了,二級的馮玉祥都弱小了,就更別說一級的曹錕什麼的了, 那就是傀儡了。

後來外圍小弟們逐漸坐大,大哥們就更沒有話語權了,下面的小弟要麼認了國民 黨,要麼就歸了閻錫山,要麼就又跟著國民軍馮老總。張作霖逼走了段祺瑞之後,北洋就徹底失去 了整體的統治能力,然後中南、西南、西北、江浙就形同獨立了。到最後北洋系的第三代哥幾個都 還行,除了土匪張宗昌死的慘,孫傳芳不算北洋系死的慘,其他的都找到自己的主了。最可憐的就 是南方系和吳佩孚系的。 總之一句話,黑社會模式不是政黨政治,不科學!

今天小編就寫到這裡,大家喜歡的話可以關注我“歷史深度解秘”,我會繼續發表的,你們的關注是我的動力,對文章有什麼意見或者想法,歡迎評論,謝謝你。


歷史深度解密


清朝滅亡以後,孫中山先生創建了中華民國,可惜的是不久便被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袁世凱代行大總統之職,因為袁世凱發家北洋,後人稱為“北洋政府”,北洋政府掌握了大權以後便對國民黨下死手,但最終沒有成功,最後更是被國民黨“北伐”打敗,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北洋政府沒能成功剿滅國民黨呢?我個人認為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其一,北洋政府內部不團結。

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因為是他一手帶出了後來那麼多的北洋軍閥,再加上袁世凱這個人很會管理屬下,所以北洋內部的人都聽任其領導。可是等袁世凱去世以後,大家都是平輩,沒有誰領導誰的說法,相互之間誰也不服誰,自然就內鬥不止,無暇顧及已經逃亡的國民黨了。

其二,國民黨所在非北洋勢力範圍。

清亡以後,中國的勢力範圍差不多是長江以北歸北洋,長江以南歸革命黨,而國民黨當時和北洋政府合作失敗以後便離開了北方,大部分逃亡國外,留下來的也化整為零進入了國民黨根基所在的幾個身份,使得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其三,願意保護國民黨的省份。

國民黨成立之初便以大義號召天下,雖然北方省份沒有幾個聽的,但南方因為深受革命思想的薰陶,還是有不少省聽從了國民黨的號召。革命失敗以後,雖然南方大部分都被北洋政府用錢收買了,但還是有一些省份是死忠於革命的,像雲南就是這樣,而且再加上這些省份也有槍有炮所以北洋政府也不願意招惹,導致許多國民黨人逃往此處,尋求保護的時候北洋政府拿他們也沒有辦法。



原因大概就是我上面所說的幾條,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亦或許你們有什麼更高深的見解嗎?各位可以在評論區留言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因為在獲得蘇聯援助以前,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從來不是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


從袁世凱開始,北洋政府真正的敵人一直在北洋政府內部。


對於袁世凱來說,他真正的對手不是孫中山、宋教仁,而是段祺瑞和馮國璋。


袁世凱曾經對段祺瑞怒吼“不要老是給我推薦跨東洋刀的人”,他也深知自己做總統,馮國璋會是自己得力手下,他做皇帝,馮國璋會是第一個反對他的人。


孫中山的“二次革命”近乎於胡鬧,孫中山只是在政治領域以自己失敗達到了讓袁世凱一同失敗的目的,但是袁世凱的失敗不等於北洋政府的失敗。


段祺瑞執政北洋政府後一心想著“武力統一”,而他所謂的“武力統一”無非是想把曹錕、吳佩孚這些直係軍閥趕的遠遠地,別在他段總理眼前晃盪。



孫中山的“護法運動”與其說是武力反對北洋政府,不如說是西南軍閥藉著孫中山這塊招牌反對段祺瑞武力統一的主張;而段祺瑞其實也很感謝孫中山搞的“護法運動”,因為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把討厭的直係軍閥趕過長江去。


事實證明段祺瑞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最危險的敵人確實是該死的直係軍閥,而非南方那群“守戶之犬”,至於孫中山先生,此時的孫先生和國民黨已經快淪落到梁啟超進步黨的地步了,類似於真田幸村家族在日本幕府的地位。(幕府將軍曾經說真田家是很好的劍穗,對於勝利者來說一個很好的裝飾品。)


取代了段祺瑞執掌北洋政府的直係軍閥很明顯是把馮玉祥和奉系張作霖當做了最危險的敵人,儘管吳佩孚一再聲稱自己要繼承段祺瑞“武力統一”的志願,但是公正來說,吳佩孚從來沒有真正把注意力放在孫中山先生與國民黨這邊。


吳佩孚


因為在廣東搜刮太厲害,廣東本土軍人陳炯明趕走了孫中山和他的國民黨;你看,北洋政府還沒發力,孫先生和國民黨就成喪家之犬了。


而取代了直系的張作霖,他的主要敵人是馮玉祥和自己內部的郭松齡,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暫時還排不上號。再說此時,孫先生已經獲得蘇聯援助,實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


回到問題本身,正是因為北洋歷屆政府(派系)從來沒有把孫中山先生和國民黨當做真正的對手,所以才沒能“剿滅”國民黨;真正被忌憚的,比如吳佩孚,你看他走到哪兒都讓人緊張,張作霖寧願讓北伐軍得利也要在河南武力收編吳佩孚的軍隊,為什麼?就是因為吳佩孚是真正太厲害了,這種心腹大患絕對不能允許他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克羅採和春天


清朝滅亡後,北洋政府和國民黨之間進行了長達十七年的鬥爭,最終以國民黨取勝告終。而在這十七年中,雙方的鬥爭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辛亥革命至二次革命之前;

第二階段是二次革命至北伐戰爭之前;

第三階段是北伐戰爭之後到東北易幟。


第一階段(1911—1913年)

辛亥革命之後,各地小團體紛紛獨立,需要注意的是,十八省是獨立,而不是歸順於南京臨時政府。雖然部分由同盟會掌控的省堅持擁護孫中山,但是大多數的省,其實更傾向於北洋政府,就連武昌首義的湖北省也是如此。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各省在獨立的過程中,各地的實力派逐漸建立了自己的利益體系,甚至獨立的財政體系。而南京臨時政府當時沒錢,無法籠絡這些地方實權派。(現在也一樣,中央沒有錢,地方就不服。)

袁世凱繼任大總統後,這些省逐個的加入到了北京政府,因為北洋政府稍微富一點。但是袁世凱也只是比孫中山富一點而已,所以北洋政府的控制力也不強。比如當時的東北,袁世凱就鞭長莫及。很多蒙古人因為關內移民侵佔了他們的利益,在東北搞了很多蒙古人組織的武裝團伙。這些武裝團伙,幾百人的隊伍有幾十個,幾千人的隊伍也有好幾個。北洋政府無力壓制,只得放任不管。

當時,袁世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對付同盟會身上。因為同盟會當時改組為國民黨,力圖在選舉上擊敗北洋系。後來在宋教仁的努力下還真的成功了,結果宋教仁突然遇刺身亡,攪亂了國民黨的執政希望。孫中山莫名其妙的掀起二次革命,給了袁世凱一個鎮壓的理由。

那麼袁世凱之前為什麼不鎮壓呢?因為最早的民國政府是由北洋系、國民黨、各地實權派共同組建的。如果袁世凱敢動國民黨,必然會讓各地實權派聯想到唇亡齒寒的道理。這樣一來就會導致各地聯合反對中央,對袁世凱的統治很不利。所以袁世凱要忍,要等國民黨一方先犯錯,給他一個合理鎮壓國民黨的理由。結果孫中山沒有沉住氣,差點斷送了國民黨。

(北洋軍太和殿大閱兵)

第二階段(1913—1926年)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被定為亂黨,孫中山等人被通緝,當時幾乎沒有人同情國民黨。因此逃到日本後的孫中山,有點病急亂投醫了。他先是把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然後又親自擬定入黨誓約,規定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他的領導,無論資格多老,都需要重新立誓約,還要按指印。這樣一來,國民黨就不是一個歐美性質的政黨了,更像是一個黑社會組織。因此黃興等人拒絕加入,搞得國民黨的實力進一步被削弱。

袁世凱方面,他在鎮壓國民黨後,其實也沒有好哪去。雖然國民黨沒有了,但是地方實權派仍然陰奉陽違,搞的他很頭疼;然後是北洋系內部,以北洋三傑為代表的人,各個都跟他頂著幹。搞的最後袁世凱昏頭了,居然想出了稱帝這個昏招。

雖說袁世凱稱帝並不完全是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他也有利用稱帝實現國家統一的夢想。但是就稱帝這件事的本身來說,這是給了反對他的人,一個政治正確的藉口!

首先是南方軍閥反對他,接著是以馮國璋為代表的北洋系也反對他,最後連曹錕和吳佩孚也不敢再力挺袁世凱。堂堂的洪憲皇帝,最後因為稱帝而落得一個人心盡失的下場。

以現在馬後炮的觀點來看,北洋政府唯一存在剿滅國民黨的機會,就是袁世凱鎮壓了二次革命。在二次革命失敗後,國民黨失去了所有根基,基本上已經玩完。如果老袁不稱帝,國民黨的日子會很難過。

袁世凱死後,國民黨並沒有翻身。因為當時的北洋政府很強,僅正規軍就有二十多萬,而且裝備齊全,訓練水平和後勤都是一流水平。這種戰鬥力,別說是國民黨,就算是地方軍閥也不敢相抗衡。但是北洋軍也有問題,就是有很嚴重的黑社會氣質,說白了就是幫會性質。導致內部的派系林立,講究論資排輩。以前袁世凱還在時,還能稍微壓制派系,讓北洋軍有一個總指揮。但是袁世凱死了之後,也就沒有人再能約束北洋軍了。

比如說護法戰爭時,段祺瑞堅持要求滅了南方的派系,但是馮國璋不願意。他倆都是北洋系的大佬,下面的小弟到底聽誰的?如果當時按照段祺瑞的意思辦了,把南方軍閥滅掉。可能國民黨又會流落到海外,畢竟當時國民黨是依附於南方軍閥的。只不過馮國璋為了抵制段祺瑞,暗中給曹錕和吳佩孚指示,讓他們不要給皖系出力。導致最後蕩平南方軍閥的計劃被擱置,錯過了最佳時機。段祺瑞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只能選擇先跟馮國璋開戰,利用各種手段擠垮馮國璋。雙方這一戰,就是後來直系和皖系內鬥的開端


馮國璋被段祺瑞搞下臺之後,段推舉當年小站練兵的元老徐世昌繼任大總統。徐世昌雖然名望很高,但是他屬於參謀型的人才,對北洋政府這種帶有黑社會性質的武裝力量玩不轉,最後黯然下臺,沒什麼政績。徐世昌的下臺,可以看成是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北洋政府名義上還是一個政府,在各方面都碾壓國民黨;在此之後,北洋政府正式分裂,不再是一個統一政府,優勢不再像之前那麼大了。

比如北洋政府當時就打了三次大內戰,若干小內戰,打的皖系退出了歷史舞臺,直系和奉系兩敗俱傷,連吳佩孚都流浪了幾個月,如同喪家犬一般。而國民黨則在護法戰爭之後,慢慢跟南方軍閥劃清了界限。後來通過蘇聯人的支持,掌握了自己的軍事武裝,一舉打敗了廣東軍閥陳炯明,獨佔了廣東。後來廣西的當家人變成了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兩廣隨之合併,組成了廣州國民政府。

由此來看,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實力差距在縮小。北洋已經不是那個北洋了,國民黨也不是那個國民黨了。然而北洋政府卻不以為意,繼續內訌,完全不把國民黨當回事。



第三階段(1926—1928年)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宣佈北伐。北伐軍僅用了一年時間,就把吳佩孚和孫傳芳打崩潰了。之所以會有如此令人髮指的戰績,一方面是國民黨今非昔比,不再是當年那個只會搞暗殺的炮黨;另一方面是當時的奉系和直系根本就沒拿國民黨當回事,以為北伐軍就是一群烏合之眾,還拿老眼光看人。

比如吳佩孚的軍隊當時就還在北方跟馮玉祥死磕,北伐軍打到湖南時,吳佩孚都不在乎,因為他人定馮玉祥才是大敵;張作霖和孫傳芳也持同樣的看法,他倆認為吳佩孚應該能搞定北伐軍,馮玉祥才是心腹大患。另外他倆想讓吳佩孚跟北伐軍打一個兩敗俱傷,所以他們就沒有派兵支援吳佩孚,對戰爭採取觀望態度。就是這麼說的輕敵,才導致北伐軍會如此輕鬆的擊敗他們。

再之後,馮玉祥和閻錫山加入國民黨,使得國民黨和北洋政府的實力發生了根本性倒轉。

比如二次北伐時,國民黨的兵力就高達七八十萬之多,奉系不過五十萬而已,被一頓爆錘。張作霖被迫出關,遭至炸死。北洋政府也隨張作霖的死,被徹底掃進了垃圾桶。



北洋政府失敗的原因

第一、黨建

孫中山,宋教仁的黨建改組工作,是把原本鬆散的同盟會,往有嚴格規章制度的近代政黨上帶。而

北洋政府,說好聽點叫政府,難聽點叫節度使聯盟,再難聽點叫幫會

那麼黨建的作用是什麼呢?其實就跟袁世凱當皇帝的目的是一樣的!最早的同盟會是西方式的政黨,黨員想當就當,組織嚴密性一般。比如閻錫山就是同盟會元老,但是為了生存,沒少幹過助紂為虐的事。這種兩面三刀的人,在孫中山改組國民黨後,基本不會發生了。因為國民黨變成了蘇俄式政黨,一切黨員以孫中山為精神領袖。他不是皇帝,但相當於皇帝。反觀北洋系,仍然是過時的老結構,各種土匪惡霸都能混進去,從內向外腐化了全北洋。這就導致北洋如果失敗,就如同一棟大廈瞬間坍塌一樣,而國民黨如老樹盤根,怎麼吹都不倒。

袁世凱如果能多活幾年,看到並瞭解蘇俄式的政黨後,估計他就不會稱帝了……



第二、內訌

北洋系和國民黨的內訌是反的,早期是國民黨有內訌,北洋系相對比較團結;後來袁世凱病死,北洋系開始內訌,國民黨因為黨建的原因開始團結一致。而北洋系不團結,跟段祺瑞有很大的關係。實際上北洋的潰敗,段祺瑞個人難辭其咎。

他首先是擠兌袁世凱,關鍵時刻撂挑子,拒絕給袁世凱臺階下。後又和直系幾個老夥計鬧不和,引入張勳和張作霖先,幫著張作霖霸佔東北。總之就是一步錯,步步錯,打破了北洋系的整體平衡。這一點也說明,北洋政府沒有真正的政治家。在大政方略方面不如國民黨……


Mer86


北洋政府的失敗,歸結於老軍閥內部的派系林立,國民黨的失敗,亦是如此,只不過,國民黨比北洋政府能稍微團結點,而蔣的手段或者說厚黑比北洋的大佬們厲害一點。

北洋內部先後分成直系和皖系軍閥,後來又拉進了奉系軍閥,直系和皖系和奉系之間就是不斷打仗,越是中原地帶,打的就越激烈,最後,都打傷了,一直被排擠在核心權力外圍在廣州積極發展的國民黨,聯合南方的粵系,桂系等軍閥開始北伐,由於新軍閥更加團結一點,吳佩孚和孫傳芳先後被打敗。

在南方革命軍北伐的過程中,奉系打敗了直系,並且收編了直系,標誌著直係軍閥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奉系佔據著北洋政府,由於懼怕南方革命軍,張作霖決定退守關外,結果火車走到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標誌著北洋政府基本結束了統治。

接著,張學良迫於時局的壓力,沒有投靠日本人,而是選擇改旗易幟,服從中央政府,國民黨完成全國形勢上的統一。

這就是北洋軍閥失敗的原因。

在悟空問答裡面有一個袁世凱是最不該死的壞人嗎?其實,就是袁世凱倒行逆施,並且過早死亡,導致北洋軍閥群龍無首,其中的段祺瑞,曹昆,馮國璋等人誰也不服誰,因此,開啟了北洋政府高層,你方唱罷我登場,一年兩年都算長的權力鬥爭中。


史論縱橫


這個就相當於新舊勢力和力量的變化,無外乎兩個原因,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北洋政府前期力量強於國名黨,那是在袁世凱時期,袁世凱時期北洋政府很強大,反觀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只能龜孫在兩廣。但是,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沒有出現袁世凱這樣強有力的領導人,致使北洋政府迅速分裂,內部鬥爭不斷,使北洋政府力量和影響力不斷減弱。(1919年的五四遠動為例)。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不斷改進,與共產黨合作。吸收外部力量,創辦軍校使軍事力量變得強大。


外部因素,北洋政府接收的是清朝政府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各國力量都在蠶食中國,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中國被外國侵略減少。也沒有給足北洋政府的喘息的機會,加上內部分裂。內外交困的北洋政府到1927年分為三個部分,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部。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北洋政府沒有出現像蔣介石這樣的不遜於袁世凱的領導人,還有民心,致使國民黨不到半年時間,便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國民黨名義上統一全國。



喜歡的關注一下。

有不足之處,歡迎評論區留言。


高舉老叔叔


從1912年,袁世凱逼迫清廷退位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來,一直到1928年,國民黨二次北伐,張作霖退出關外,北洋政府一共存在了16年。北洋政府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較為統一的袁世凱階段和袁世凱死後的北洋軍閥混戰階段。



其實北洋政府幾乎沒有怎麼對國民黨主動進攻,反而恰恰相反,一直是孫中山領導多次革命,對北洋政府進行討伐。所以北洋政府幾乎沒有怎麼對國民黨進行武力圍剿。孫中山是國民黨的象徵,作為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在中國人民心中擁有崇高的威望,哪怕北洋政府想對孫中山下手,也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無論在國內領導革命,還是在流亡國外,孫中山始終安然無恙,國民黨自然始終存在。


北洋政府袁世凱時代,袁世凱一直忙於攬權,他剛開始擔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3年則成為了中華民國大總統,隨即又改內閣製為總統制,成為能夠連選連任的大總統。

大權獨攬的袁世凱依然不滿足,他冒天下之大不韙妄圖稱帝,這個舉動遭到了全國各方面共同的反對,哪怕他手下的大將,也不支持袁世凱稱帝。在各方的共同反對之下,袁世凱只做了83天皇帝,就不得不宣佈取消帝制,隨即因病身亡。因此,袁世凱當權的四年間,始終忙於攬權和獨裁統治,既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對孫中山及國民黨進行圍剿。


而袁世凱死後,由於北洋軍閥沒有一個有足夠威信和能力,讓眾軍閥信服的人出現,北洋軍閥陷入分裂,分為了直系、皖系和奉系。各大軍閥,為了爭奪地盤和權利,大打出手,先後發動了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和第二次直奉戰爭,而小的戰爭更是無數。

北洋軍閥之間打得熱火朝天,根本沒有時間理會弱小的孫中山和國民黨。唯一一次主動進攻,還是在段祺瑞意圖武力統一全國之時,但由於直系和皖系之間的矛盾,最終爆發內訌,直皖戰爭爆發,皖系戰敗,段祺瑞的武力統一夢想也徹底破滅。


因此,在袁世凱時代,北洋軍閥並未分裂,但是袁世凱一直忙於攬權,雖然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被刺殺,有袁世凱出是幕後黑手的傳聞,但並無證據,只是一個懷疑而已。

相反,是孫中山一直對袁世凱的種種行為進行討伐,例如因宋教仁案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運動;因段祺瑞解散國會和廢棄《臨時約法》,發動的護法戰爭等等,雖然這幾個運動都沒有推翻北洋政府的統治,但發起運動和發動進攻的都是孫中山。


最後,孫中山及其革命黨的根基普遍在南方,這並非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因此,即使想對付國民黨,他們也鞭長莫及。而最終,國民黨也是以廣東為根基,率師北伐,最終覆滅北洋軍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