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在中國書畫史上,被世人封為“聖”的屈指可數:晉代王羲之,楷、行、草、隸、八分、飛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書體圓轉凝重、妍美流便,被稱為“書聖”;唐代張旭擅長瀟灑磊落、驚世駭俗的草書,被後人尊稱為“草聖”。這兩位都是書法界的“大腕兒”。而在美術史上,被尊為“畫聖”的只有一人。他擅畫道釋人物、神鬼、山水、鳥獸、草木、樓閣等,又長於壁畫創作,是唐玄宗的御用畫師。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吳道子名字中的“道”,並不是來源於道教的“道”,而是與他的出生地有關。他的母親懷胎十月,有一天走在路上,突然間腹痛難忍,便在路邊生下了他,於是取名為“道子”,即在道路中得子之意。但在唐代的典籍裡,吳道子是被稱作“吳道玄”的。“道玄”是信奉黃老之術的唐玄宗賜給他的名字。皇帝一言九鼎,賜名是天大的恩寵,所以“吳道子”就成了“吳道玄”。有趣的是,幾百年後,宋代皇帝也篤信道教,宋真宗時還把趙氏的先祖趙玄朗尊封為道教的主神。為了表示敬意,宋代所有的人名、書名和文章中都要避諱“玄”“朗”二字。故而在修撰唐史時,又把“吳道玄”改成了“吳道子”。由此看來,在封建社會,皇權的力量是多麼可怕!連名字叫什麼或者不叫什麼,都由不得自己。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無論是流傳千年的民間傳說,還是卷帙浩繁的歷代典籍,對吳道子都評價頗高。吳道子的畫風一直為唐代和宋、元以來的許多畫家所效仿、借鑑,被尊稱為“吳家樣”。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說:“唯觀吳道玄之跡,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又說:“國朝吳道玄古今獨步,前不見顧、陸,後無來者。授筆法於張旭,此又知書畫用筆同矣。張既號‘書顛’,吳宜為‘畫聖’。神假天造,英靈不窮。”蘇軾在《書吳道子畫後》中說:“道子畫人物……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所謂遊刃餘地、運斤成風,蓋古今一人而已。”像這樣的畫史評論還有很多,這裡不一一列舉。至於在民間傳說中,吳道子的故事更是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什麼“落筆生光” “禿尾神馬”……人們幾乎要把能想象到的所有關於繪畫的神奇故事都編排到他身上。於是,吳道子成為繪畫領域神一樣的傳說。

吳道子生活的時代是唐代最為朝氣蓬勃的一段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這就給文藝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質保障。因此,唐代的詩歌、書法、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與眾多名家出身高貴不同,吳道子的出身相當寒微,以至於新、舊《唐書》對他的出身竟然不著一字。吳道子從小失去雙親,是個孤兒,生活貧困無依,歷盡磨難。他從少年時代起就只能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奮鬥。幸運的是,他遇到了兩位好老師——張旭和賀知章。

張旭被後世尊稱為“草聖”,其草書與李白詩歌、裴旻劍舞稱為“三絕”。張旭為人灑脫不羈,豁達大度。他常喝得大醉,然後落筆成書,有時甚至以頭髮蘸墨書寫,故又有“張顛”的雅稱。張旭的書法,在當時就是一字難求的珍品。據說在他做常熟尉的時候,有喜愛書法的老者屢次拿閒事來告狀,目的就是為了得到張旭親筆寫的判詞作為收藏。賀知章擅草隸,是唐代著名的大詩人、大書法家。其為人曠達不羈,好喝酒,名列“飲中八仙”中,有“清談風流”之譽。竇臮在《述書賦》中說他的書法“與造化相爭,非人工所到”,可見賀知章在當時書壇之聲譽。張旭、賀知章都是瀟灑之人,均以擅長縱放奇宕、飄逸浪漫、豪放疏朗的草書而著稱。而孤兒吳道子想必是從小歷盡艱辛,完全浪漫不起來,所以即便是有名師指點,也始終難以在書法上有所建樹。最後,吳道子只好知難而退,改學畫畫了。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雖說學書法沒學出來什麼成就,但吳道子還是從書法中領略到了筆法的奧妙,這對他日後在繪畫上的用筆有著重要影響。兩位老師狂放豪邁的精神氣質、曠達瀟灑的為人和“每每酒後”的創作習慣,也深深感染和影響了吳道子。史稱吳道子“好酒使氣,每欲揮毫,必須酣飲”,簡直就是兩位老師創作狀態的翻版。至於他拜誰為師學的繪畫,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只說他不到20歲時就已“窮丹青之妙”。也許,吳道子早期的繪畫老師只是一位不知名的民間畫師,也沒有多高的藝術成就。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想要學有所成,跟著誰學習並不是最關鍵的,重要的還要靠學畫者的天賦及持之以恆的勤奮訓練。

吳道子在剛出道時浪跡洛陽,以畫寺廟壁畫為生。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藝術也十分繁榮,因此吳道子高超的畫技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和展現。據說,他在東、西兩京寺觀作壁畫有三百餘堵,而且人物造型各異,“人相詭狀,無一同者”。依史書記載,西京興唐寺御注金剛經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賢及西面降魔盤龍、小殿前面菩薩,景公寺地獄帝釋龍神,永壽寺中三門兩神等代表作,“皆妙絕當時”。吳道子畫中門內神,人物都畫完了,最後畫圓光,吸引了坊市老幼數百人“競候觀之”。等到他下筆畫圓光的時候,竟“望者如堵”。只見他“風落電轉,規成月圓”,一筆就畫出一個滿月般的正圓,圍觀的人群“喧呼之聲,驚動坊邑,或謂之神”。如此高超的畫技和精彩絕倫的表演驚動了兩京的達官貴人,吳道子很快得到了上流社會的賞識,得以侍從王公貴族左右。李隆基特別賞識吳道子,繼位之後就把吳道子召入宮中,賜名、封“內教博士”,並命令他“非有詔不得畫”。從此,吳道子便成了皇帝的御用職業畫師。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作為一名職業畫家,吳道子對繪畫技巧極具鑽研精神和開創能力。他在繪畫藝術上不落俗套,成功地創造了豪邁奔放、錯落有致、極富精細變化和起伏轉折的“蓴菜條描”。此線法最能表現人物的動勢和服飾的飄舉之感,人稱“吳帶當風”。他探索並使用凹凸的手法來描繪人物面部,使之具有塑像感,富有生氣。他還擅長為佛寺人物繪畫設置山水背景,“縱以怪石崩灘,若可捫酌”,以抽象寫意的筆法描繪蜀道山水,成為山水畫獨立成體的新變者。張彥遠認為,“山水之變,始於吳,成於二李”。吳道子的山水畫創作對於後世山水範式的開創和確立有肇始之功。

天寶年間,唐玄宗思念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的景象,就命吳道子乘船前去寫生作畫。吳道子返回長安後,唐玄宗問他繪畫的情況,他回答:“臣無粉本,並記在心。”於是就在宮中大同殿上作壁畫,“嘉陵江三百餘里山水,一日而畢”。玄宗看了讚歎不已。要知道,同樣景緻的壁畫,擅長青綠山水的畫師李思訓是耗費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完成的。唐玄宗評價吳、李兩位畫師道:“李思訓數月之功,吳道玄一日之跡,皆盡其妙。”兩相比較,也足見吳道子筆勢迅猛、畫技高超、筆法嫻熟。

開元十三年(725),唐玄宗東封泰山,吳道子陪同前往。事後還至潞州(今山西長治),車駕過金橋,玄宗非常興奮,於是召來吳道子、韋無忝、陳閎,命他們三人共同繪製《金橋圖》。陳閎主畫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馬,韋無忝主畫狗馬、騾驢、牛羊等動物,而橋樑、山水、車輿、人物、草樹、雁鳥、器仗、帷幕等則由吳道子主畫。《金橋圖》繪成後,玄宗大悅,眾人拍手稱讚,“時謂三絕”。

吳道子不但畫藝高超,還熱心繪畫藝術的教育和弘揚,悉心教授弟子,使繪畫藝術後繼有人。他的弟子很多,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有盧稜伽、李生、張藏、韓虯、朱繇、翟琰等。吳道子注重對弟子的言傳身教,不讓他們背誦口訣,而是讓弟子們臨摹他的畫稿,或者依照他的吩咐去填染色彩,在創作實踐中學習技法。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吳生每畫,落筆便去,多使琰(翟琰)與張藏布色。”有時,吳道子作壁畫只描一個大概,其餘便讓弟子來完成。在洛陽敬愛寺中,吳道子所描的《日藏月藏經變》,最後就是由弟子翟琰完成的。正是這種注重實踐的教育,才讓其所培養的弟子進步神速。史載吳道子的弟子盧稜伽,“乾元初,於殿東、西廊下畫行道高僧數堵”,後又在莊嚴寺三門繪畫,“銳思張開,頗臻其妙”,連吳道子見了都大為驚歎。

吳道子為唐玄宗御用一生。在唐玄宗退位後,其藝術生涯也隨之終結,史書典籍中再無相關記載。作為一名絕代畫師,吳道子的晚景肯定是相當寂寞淒涼的,後世甚至不知道他於何時、何地亡故。出身貧孤的他,最終又以貧孤之身故去;而他的卓絕藝術則長傳於後世。在唐代畫史上,吳道子被賦予了極高的地位。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歲月如歌,往事如煙。對吳道子作品的評價,歷來都沒有爭執,眾口一詞地倍加推崇。在作品真跡湮沒殆盡的今天,吳道子仍被畫壇所熟知,關於“畫聖”的種種傳說也都在民間一直流傳著。藝術不死,藝術的創新精神也將永遠地傳承。

吳道子:書法沒練成,卻成了一代“畫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