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糖果」到蘋果 巴菲特投資畫風悄變

從“糖果”到蘋果 巴菲特投資畫風悄變

從“糖果”到蘋果 巴菲特投資畫風悄變

在成為蘋果第二大股東後,巴菲特仍不滿足。美國東部時間14日,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向美國證監會遞交的報告顯示其在今年二季度增持1240萬股蘋果股票,增幅5.2%。曾經對科技股避之不及的巴菲特似乎換了畫風,與其說這是對高科技產業的認可,不如說是看中iPhone作為科技消費品的定位。

加倉新歡蘋果

在今年二季度連續增持蘋果之後,巴菲特領導的伯克希爾目前共持有約2.52億股蘋果股票,季末市值約466億美元。而一季度,伯克希爾增持的7420萬股就使蘋果取代了富國銀行,成為伯克希爾最大持倉。

“爭氣”的蘋果沒有辜負這份厚愛。在科技明星們紛紛因業績增速放緩而陷入股價下跌的困境時,蘋果的股價屢屢攀升,本週一市值達到1.01萬億美元,連續8天穩坐“萬億俱樂部”寶座。1萬億美元意味著蘋果目前的市值超過了兩個阿里巴巴(市值接近4700億美元)的總和,約為美國2017年GDP的1/20。作為公認的全球最賺錢公司,蘋果向外界證實了自己無可匹敵的吸金能力。

對於“舊愛”富國銀行,巴菲特表示,雖然曾經曝出虛開賬戶的醜聞,富國銀行仍是有吸引力的長期投資。不過,巴菲特的實際行動卻顯示了他的失望,二季度伯克希爾減持富國銀行450萬股,減持股份數量為一季度減持規模172萬股的2.6倍,持倉降至約4.52億股,季末市值約251億美元,富國銀行淪為其二季度末的第二大持倉。

手握大把現金流的巴菲特深諳花錢之道,把握市場變化的風向,並及時優化伯克希爾1800億美元的股票投資組合。在他精準的眼光下,伯克希爾成了“賺錢巨獸”,2017年該公司的保險業務收入655億美元,佔比達27%,製造業收入達504億美元,佔比21%,供應鏈巨頭Mclane則貢獻了498億美元的收入。

 巴菲特的“護城河”

巴菲特從未有愧於“股神”這個稱號。50多年來,巴菲特獲取的年均投資回報率高達20.74%。期間,僅在2001年和2008年兩年分別錄得-6.2%和-9.6%的虧損。

這一功績與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息息相關。好行業、好管理層、大公司是巴菲特投資的基礎,也是他選股時的主要參考因素,好的企業應有強勁的品牌或商業模式,為競爭者設置更高的入場壁壘,即價值投資以“護城河”理論為基準。

今年5月5日,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小城的體育館內座無虛席,數萬人參加了伯克希爾2018年股東大會,一場股神和科技狂人馬斯克之間的糖果之爭,讓巴菲特的“護城河”理論再次吸引眾人的目光。

“公司當然應該努力修築護城河,時刻注意保持護城河安全。埃隆可能把某些領域的情況說反了,”巴菲特在奧馬哈的股東大會上表示。“我覺得在糖果行業他就不能這麼說。”但一向以狂傲著稱的科技狂人馬斯克卻認為“護城河”沒用,使一個企業有生命力最重要的是創新,“我要修一條真的護城河,裡面填滿糖果。沃倫·巴菲特肯定忍不住要投資!”

對時思糖果公司的花生薄片糖情有獨鍾的巴菲特認為“護城河”相當重要,“時思糖果就是家護城河很寬的公司,因為客戶非常忠誠穩定,尤其在美國西岸,其他巧克力連鎖店對手很難搶生意”。1972年伯克希爾收購了時思糖果,後者在1972-2013年,年均收益增速為20.9%,略超過伯克希爾同期20.2%的年均收益增速。

“老古董”的轉變

馬斯克的攻擊不無道理,高科技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已經超出了華爾街的預期。如今,5家科技公司(Facebook、蘋果、亞馬遜、Netflix和谷歌母公司Alphabet)獲得的收益約佔標準普爾500股指所獲收益的一半。

就連曾經對科技股避而不及的巴菲特也坦言低估了亞馬遜的潛力,“我在谷歌和亞馬遜上做了錯誤決定。我們曾經考慮投資。我犯了一個錯誤”。不過,“老古董”其實並沒有老,年逾七十的巴菲特一直在以積極的心態擁抱這個已經變化的“新世界”,不斷突破和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

不過,沒人可以永遠站在時代前列,近幾年巴菲特的投資收益曲線開始放緩,在錯過互聯網的高速列車之後,巴菲特也在逐漸轉換觀念。從2016年開始買入蘋果,併成為蘋果的粉絲,“它是一家令人難以置信的企業,我們非常喜歡他們活動的經濟效益”。

其實,巴菲特轉換畫風並未偏離自己的“價值投資”軌跡,巴菲特認為蘋果的科技產品具有極強的消費黏性,這家科技公司已經不單單是一隻科技股,而成為了科技股與消費股的合體。“蘋果生產的是我能理解的一種消費產品”。近年來,巴菲特投資風格有很大改變,開始重倉IBM、蘋果、比亞迪等科技股。

對於科技公司而言,巴菲特一直強調的“護城河”比其他任何行業都更加難建立,空前激烈的競爭,超乎想象的技術迭代速度,霸主地位將很難取得。但對巴菲特來說,他的投資理念早已從通過投資公司獲得收益,向持有公司而使其提升價值的方向轉變。押寶蘋果,也許正是看中了其長遠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