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马培童:把工笔当成写意来画 把写意当成工笔来画

丹青如斯:马培童

焦墨山水砚边拾零

焦墨山水,一黑一白,一阴一阳,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以约以简,用虚用无,无画处皆成妙境。无画处,亦即"象外之象","味外之味",庄子云:"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焦墨山水乃澄怀观道之心象世界的外化也。

焦墨山水黑白写意,皆在自然之美。其笔其墨浸透着画家之意识形态。一画之中大道充盈。焦墨山水并非为画而画,乃为道而画也。以道之阴阳,统驭笔墨,以黒为动,以黑为实,以黑为刚,与静的"白"、虚的"白"、柔的"白",动静相生,虚实相应,刚柔相济,虽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皆负阴而抱阳,以微体宏,以小体大,创作中唯一心者以画求道以画体道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夫为焦墨,黑白写意,阴阳两仪,交替运行,可囊写万物矣。近人黄宾虹亦言黑白二色,具有内美。

大道至简,无声焦墨。

焦墨者,溪山远岫,汀树遥岑,春水碧波,秋江扁舟,无声世界,未见一黑一白,纯粹至极。可谓之一种极为朴素的表达。

焦墨山水,干浓黑涩。笔法之妙,贵有静气,静致和,和致雅,闲雅之致可以弥其燥气火气于无形也。焦墨之用笔,以渴笔行浓墨,引以金石书法之笔入画,笔酣墨饱,兴会淋漓,而孜孜以求"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以巧拙、虚实、刚柔、疏密、轻重,疾涩、提按、奇正、方圆之互用兼到,中正和谐,以生涩老辣、遒劲古拙之运笔情致,自在书写心象,不求取悦世人,唯求法备气至,俱见性灵也。故吾取笔名"守一",守其道、守其焦、守其乐矣。

焦墨山水多用渴笔焦墨,悬腕中锋,是董巨嫡传,固知龚柴丈,以止中得来,明末清初新安画家程邃多焦墨渴笔山水。近代黄宾虹传承之,赖少其延续之。近人张仃一脉接之,以其铮铮的焦墨风骨,挺起了当代山水画之脊梁。所以焦墨山水中锋敦厚,侧锋劲健,实践凝重、重苍亦重润、干浓墨涩。笔法之妙,贵有静气,求气亦求韵,追求仓润。

焦墨山水真美内藏、其笔墨精神涵泳深也,学力性灵,宛如画者的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学力者,技进乎道、艺海无涯,斯途寂寞,退笔成冢,铁砚磨穿。个中滋味,迥然不同,顿悟之境得日日之渐修也,渐修乃为悟大道也。佛家《楞严经》中阿难尊者被佛祖呵云:"汝千日曰学慧,不如一日学道,若不学道滴水也难消。"确实,焦墨山水的学习和创作之路,行之愈坚。所谓心中有道信不孤也。心中告诫自己,不着急,不偷懒,每日笔耕不辍,自得其乐也。

「今日头条」马培童:把工笔当成写意来画 把写意当成工笔来画

守一焦墨山水要旨论略

何谓焦墨?即干笔蘸浓墨于宣纸上留下之痕迹即为焦墨。何谓焦墨山水?摒弃缤纷,唯见黑白,创作中只用干笔浓墨,厚重苍茫,一笔一笔的"写"出"胸中丘壑"。"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乃其笔墨之最佳境。学焦墨山水要秉承"学古知新""与古为新"的学术取向,"贵因"而又"贵变",既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今人。要以草书之笔意于技巧,干以求湿,燥以求润,变幻出浓、黑、干、枯、竭五种丰富的墨色,通过一种黑与白、虚与实、点与线、块与面、浓与淡、干与润的强烈对比,用"意"来"写"表现艺术审美之主体的意象山水。

焦墨的笔法

用笔要以平、圆、留、重、变、绞、逆是也,这用笔法如下,平着,如锥画沙。平非板实,笔有波折,更增姿媚。圆者,如折叉股。刚劲婀娜,转圜如意。留者,如屋漏痕。用笔之法,最忌浮滑。重者,如千年枯藤如高山坠石。取其坚韧雄强之意也。变者,如四时迭运。而后余加之以绞逆、拖、舔、颤,此乃我几年的笔墨探索自得之。绞者,是言运笔之时,须提按捻管配合适宜,如同搓麻绳;逆者,是言运笔之时,由内向外或由下向上,须得反向运笔;拖者,是言笔杆微倾顺势用力,力发毫端,运笔时笔管微倾;舔者,是言逆锋起笔,向右运笔的同时既转锋右上露锋收起;颤者,是言肘腕指同时运力,以臂带肘腕指疾速运笔,用笔要活,防止直板。

焦墨的墨法

即干笔浓墨,不用水或极少用水,以书法之笔法,来"写"出浓、焦、干、枯、竭之墨色变化,浓者即湿也,焦者即黑也,干者即渴也,枯者即涩也,竭者即润也。纵然小至尺幅画面,而以墨色之浓湿、焦黑、干渴、枯涩、竭润之种种奇异,体天地之大美,传造化之神韵,追求一种"干裂秋风,润含春雨"之笔墨境界。

焦墨山水的师承?

师承非常明确,胎息于黄宾虹万年焦墨绘画,上溯至明末清初之新安画派巨擘渐江与程邃,遥接宋元,尤其心印北宋范华原,此公绘画喜用焦、浓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黄宾虹绘画理论与绘画艺术探索与研究,汲取其画理学习基础画法。

焦墨山水的特点

焦墨山水在笔墨上沉稳凝重,沉稳凝重强化力度的表达,塑造雄强的感觉。但是只有力度感缺少韵致的话,会单调乏味。如何把焦墨山水画的枯而不燥,黑而又有韵致是一大难点,焦墨几乎不含水分,在描绘细腻的对象时,由于笔端干涩,无法画出水墨淋漓的感觉。这又是一个难点。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对比"上做文章。我的做法是,近景的用笔粗重,疏而有节奏,表现出山峦的层次,动感与韵律,倾向柔和虚的表达。在远景的用笔反而重和实。在笔法的运用上"一笔见阴阳,二笔三笔充气以为和"便有了距离感。远处的"实"和近处的"虚"形成对比,也能表达出距离和深度。这种表现在一定的程度上弱化了焦与润、刚与柔的矛盾对立,是画面和谐统一。

焦墨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适宜为大型公共场馆创作大型作品,具有远望不离坐外,四顾俯层巅的气概。浓重的墨色,挥洒自如的用笔表现的大山大水,给人痛快淋漓的感觉。而在居室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只能悬挂小尺幅的作品,且只能近距离欣赏。因此要求在笔墨上更精到,强调笔情墨趣。只能在用笔上下功夫了。焦墨用笔始终保持一种"强悍"的感觉。这一风格少有对"拙""秀""苍""润"的追求。粗狂胜于细腻,刚强胜于柔弱者是审美取向,这与多年作画、写生有密切的关系。

「今日头条」马培童:把工笔当成写意来画 把写意当成工笔来画

关于书画同源

书与画都是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者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书法与中国画不仅共同来源于原始的雕刻符号,以自然为师,而且同器、同根、同形、同质、同神。中国画讲究画更讲究写。对中国画来说,构图固然重要,然而最根本的还在于用笔。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以书入画是中国画的首位特点。中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强烈的书法趣味决定了中国画品位的高低,假定抽掉书写的支撑其结果是不可想象的。"画贵书意"同样书法应该是写意,在写意方面中国画有独特的优势,将中国画笔墨线条审美的观念引入书法创作,使书法作品形成画境,是高层次的书法创作,而画境离"化境"已不远也。书贵画意,作书如作画者得墨法,作画如作书者得笔法。(戴熙语)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渗入于书,而书无不神……其书其画若能运用一心,贯穿道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书与画的相互借鉴,相互融通的特点是十分明显的。

关于书画造境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境界由两个要素组成,一是意,一是境。意是情思的概括,境是形象的显现。意与境结合,即是精神世界的物质表达。它表达在物质形象上,又超越物质层面、技术层面。欣赏一幅书画作品时,首先感受的是这幅作品的气象。作品气象代表了一幅作品的形象。一幅能打动人的作品,应该是古意盎然、气息充盈、干净高雅、富有韵致的,同时又能蕴含时代精神,激发人的情感和艺术遐想的作品"境"重要,境又在"造",造境是中国书画创作的难点和突破点,更是一个书画家创作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志,如何造境?境由心生,用心以明。造境必须用心,造境是一个艺术形象的酝酿的过程,造境必须净心。书画创作要有闲淡无为,清虚空灵的心境,更要不为物扰,不为利诱的定力。要有甘于寂寞,乐于独耕的坚毅。禅宗的"心性"论,就是要追求一种"萧散简远,虚淡飘逸"的心境。

造境须用心,净心,更需要明心,明心在明法、明理、明悟、明己。"凡学,须先明的一个心,然后方可学""明心致良知,斯文幸未丧"。书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心灵之境"。心灵之境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依赖的是广博的知识,开阔地胸襟和鲜活的生活储备。"画学高深广大,变化幽微,天时地利人和、物态,无不备焉……胸中具上下千古之思,腕下具有纵横万里之势。立身画外,存心画中,泼墨挥毫,皆成天趣"(唐岱语)本着这样的理念和定位,在造境、明心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和实践,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虽然艰难,但探索和奋斗是十分幸福的。

近几十年专攻焦墨渴笔山水,作画时利用秃笔枯渴余墨皴擦淡墨效果,此法多见于云水的表现。主动追求所谓浑厚华滋,貌似枯渴而气韵仓润的艺术效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文 / 马培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