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中鄉村記憶——「三轉一響」之縫紉機

單位:淄博職業學院稷下研究院

排在第二位的,要數縫紉機。

縫紉機一般由機頭、機座、傳動和附件四部分組成。機頭是縫紉機的主要部分,它由刺料、鉤線、挑線、送料等四個主要機構和繞線、壓料、落牙等輔助機構組成,各部分的運動合理地配合,把布料縫合起來。不少家庭現在還保留甚至仍然使用縫紉機,只要留心,還能見到。因此對縫紉機的詳細結構功能不再贅述。

魯中鄉村記憶——“三轉一響”之縫紉機

自行車和縫紉機都能“轉”,而且都靠腳蹬,不同之處在於,蹬上自行車需要出家門才能幹活掙錢,而縫紉機則是坐在家裡蹬,風颳不著雨淋不著,比蹬自行車輕鬆愜意。男人有了自行車,可謂如虎添翼,而女人有了縫紉機,不但能解決一家人的穿衣問題,還能給四鄰八鄉的人加工衣服來補貼家用,甚至比男人掙得還多。

與自行車曾經叫做“洋車子”不同,縫紉機從一開始就叫做縫紉機,私下以為並非它不“洋”,而是因為它太適合當時老百姓的需求渴望了,鄉民對它有一種天然的親近感的原因。那時候每家大多有三四個孩子,穿的又都是棉布衣服,不禁磨,上山拾柴下地幹活,不出三兩個月衣服就開了縫、磨出了洞。老母親光補衣服還補不過來呢,更別說一針一線地給孩子縫製新衣服了!縫紉機的出現大大緩解了老人針頭線腦的繁瑣勞累,從而有更多的時間下地幹活或操持家務,生活從此有了改觀更有了希望。孩子們為了年底能有一件縫紉機做的新款衣服而格外聽話和賣力,以往男人發火、老婆哭孩子叫的場景也漸漸變少,可以這樣說,對於家庭的和諧穩定,縫紉機的功勞大著哩!

魯中鄉村記憶——“三轉一響”之縫紉機

年輕人結婚,男家要準備自行車,女方大多買縫紉機做嫁妝。要是娶個媳婦,陪嫁一臺縫紉機,新媳婦還帶著較高的縫紉手藝,那會讓人十分羨慕。孟家三姑就是帶著縫紉機和手藝嫁過來的,成為全村乃至周圍幾個莊子裡最好的裁縫。其實對於做衣服,縫紉只是最後一道工序,真正的技術在於前面的“量體裁衣”,尺寸量不好,做出來就不合身,衣料裁不好甚至裁瞎了,不但掙不著錢說不定還得陪人家錢。孟家三姑心靈手巧,能做出各種最時興的款式,什麼中山裝、風雪衣、燕尾領、蘿蔔褲、喇叭褲,並且從未出過錯、鬧過什麼糾紛。三姑最高明之處在於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客戶”的各種要求,比如一塊很小的六尺面料,她能做出七尺的效果來;要根據家長的要求,把小孩子的衣服袖子褲腿儘量做得長一些,因為小孩子長得快,尤其是胳膊、腿兒,今年合身的衣服說不定來年開春就露著手腕腳腕了。家長滿意不等於小孩子滿意,好不容易盼著過年穿身新衣服,又肥又大,袖子還那麼長,袖口處要挽好幾圈兒,一點都不好看,覺得挺丟人的。

魯中鄉村記憶——“三轉一響”之縫紉機

不知不覺中,縫紉機那“噔噔噔噔”的聲音裡我們越來越遠,乃至終於聽不到了。現在穿衣服早已不是什麼難事,只要不刻意追求名牌,隨便百兒八十地買一件,穿過幾次隨手就丟箱子底了。家家戶戶最難處理的就是舊衣服,扔了可惜,留著沒用,當真成了雞肋。同樣成為雞肋的還有這縫紉機,於老家灰暗的角落裡可憐兮兮地杵在那兒,落滿了灰塵,安靜而寂寞。有時想,縫紉機要是會說話,怕是有一肚子的哀怨不滿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