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搶占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中國自動駕駛戰局初見雛形,傳統車企敗給互聯網公司?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自動駕駛作為智能汽車的重要環節,最為直接的體現了“科技”與“人性化”的融合。

中國自動駕駛行業的競爭愈演愈烈,在這個全新領域不斷上演著“驚喜”,比如僅僅花費10個月就分別拿下自動駕駛路試牌照的BAT(百度、阿里、騰訊),三大互聯巨頭的你追我趕,讓本該在這個領域駕輕就熟的車企們都感到汗顏。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自動駕駛作為智能汽車的重要環節,最為直接的體現了“科技”與“人性化”的融合。除了“車界行家”的傳統車企、擁有“智能血液”的造車新勢力,以及佔盡上游產業鏈優勢的零部件巨頭外,顯然互聯網企業憑藉“快捷的反應+優越的用戶體驗”更加迅猛的拿下了自動駕駛這塊蛋糕。

佈局自動駕駛,車企離不開互聯網公司?

隨著智能網聯技術的發展,汽車已不再是單一的出行工具,正逐漸演變成為未來出行的移動智能終端。早已參透這一趨勢的互聯網巨頭,則看好自動駕駛系統對於智能車輛的重要性,拼盡全力為這個移動終端打造一個“萬能”的系統,將自己的技術滲透到每一輛汽車。打個比方,就像離不開Android系統的智能手機一樣。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首屈一指的BAT,則具備了自動駕駛所需的“軟硬實力”。以技術實力為依託的互聯網企業,對於人工智能的研發與大數據的收集顯然比車企更具優勢,此外深受互聯網行業影響,他們對事物的發展更具有前瞻性眼光。最最重要的是,互聯網企業有錢,能夠有更多的資金保障自動駕駛的研發,就算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失誤,多領域的投資也能夠為這些巨頭分擔風險。這些優勢也是車企不能比擬的。

互聯網公司的殺手鐧是什麼?

相較於車企,BAT在自動駕駛領域的首要優勢便是獲得了“合法身份”,可謂牌照在手,條件全有,路測可以說走就走。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在去年12月國內首個自動駕駛路測新規頒佈後,百度、阿里、騰訊用了不足10個月的時間,分別拿下北京、深圳、杭州的首張自動駕駛測試牌照。無疑為他們開啟了自動駕駛落地實現的大門。

百度:佈局早,要做自動駕駛領域的“安卓”

作為最早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的互聯網公司,百度的一直保持“激進”與“野心”。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早在2014年,百度就已著手啟動百度無人駕駛汽車研發計劃。除了在路測車輛和牌照數量上遙遙領先外,其在合作伙伴的數量上也沒輸過。目前,Apollo項目已經與120餘家企業產生合作,除了長安、比亞迪、一汽等車企外,不乏首汽約車、盼達用車等網約車平臺,構建了目前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生態。

點評:從時間表可以看出,2017年是百度在自動駕駛領域大展拳腳的一年,Apollo計劃的發佈和智能駕駛事業群組的成立,表明了百度激進式發展的決心。同時,積極與車企、網約車平臺合作,將自家的自動駕駛技術落地,也彰顯了百度稱霸自動駕駛生態的野心。

阿里巴巴:有錢有技術,入局雖晚但落地快

與百度相比,阿里巴巴的自動駕駛技術來得雖然遲一些,可是卻帶著一股子狠勁兒。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阿里自2014年起便著手研發汽車系統,2015年更是與上汽共同投資成立合資公司斑馬網絡,為汽車全行業提供互聯網汽車整體解決方案,應用在榮威、名爵、大通等多個品牌上的智能系統足以說明阿里踏入汽車行業的成功。直到今年4月,阿里宣佈由首席科學家王剛帶領團隊開始研發自動駕駛汽車,我們才看到“不差錢”的阿里終於要對自動駕駛技術下手了。

而在下手前,阿里也為自動駕駛做了多番準備,如智能駕駛系統、高精度地圖、精準位置服務、自動駕駛場景分割等,多個研發項目都已做到業內尖端水平,更加完備的輔助自動駕駛技術。可對於這種令人羨慕的資源優勢,阿里巴巴卻表示:“自動駕駛技術只是基礎科研的一部分,做技術研究不代表業務佈局。”這樣的成績與自信,足夠讓對手畏懼。

點評:阿里的姍姍來遲並沒有帶來落後於人的感覺,甚至有些窮追猛打的狠勁兒。從去年10月在雲棲大會成立專注於技術研究的“達摩院”,到今年4月宣佈進軍自動駕駛領域,再到今年9月低調亮相的改裝自動駕駛測試車,阿里巴巴一連串的動作讓我們有些猝不及防,而對於百度而言,這個有“技術+資金”打底的競爭對手,應付起來著實麻煩。

騰訊:持續投入中,卻未有成果展示

最後我們說一說騰訊,騰訊被大家熟知的動向就是18億美元收購特斯拉5%的股權,以及對蔚來投資的不斷追加,本以為會藉著投資國內外最有潛質的智能電動車車企之際,騰訊會在智能汽車領域大展拳腳,可是等了又等,騰訊卻未有任何落地成果。


BAT搶佔自動駕駛 傳統企業如何生存


其實,在2014-2016年間,騰訊牽手四維圖新並設立自動駕駛實驗室,在當時是十分具有優勢的,手握高精地圖資源加上善於打造產品的思維,騰訊的佈局意識甚至超過阿里巴巴。可是自2016年至今,除了公佈自動駕駛技術的進展和戰略,騰訊未有任何實打實的落地成果,因此在BAT的首輪競爭中,不免讓大家唱衰。

點評:作為最會做產品、最懂用戶的互聯網企業,騰訊但凡能叫出名字的產品都被業內稱為佳作,其超前的佈局眼光與優秀的技術研發團隊此次卻顯得有些過於低調。除了今年4月無人車偷摸上了一次4環外,再也沒有任何動靜,而距離其去年發佈的2018年實現城市半封閉道路上的自動駕駛能力的目標,也只剩2個月時間,不知道年底前,騰訊自動駕駛研發團隊能否給我們帶來驚喜。

全文總結

對於互聯網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取得的成績,我們首先要承認他們多領域投資的大膽想法以及迅速投入佈局的決心,因為互聯網是面向多個行業競爭的生態圈,要做到面面俱到,並且領先一步的面面俱到才能獲得發展優勢;其次,互聯網巨頭在人工智能方面所投入的精力與金錢也是其他企業不能比擬的,因此他們能夠佔據技術優勢,及早投入到自動駕駛的競爭中。

相比之下,傳統的汽車行業則顯得狼狽許多,面對新能源、政策、合作兼併等事宜,車企們已經應接不暇,縱然汽車行業需要辦事穩妥、嚴謹的行事作風,但是在競爭越來越快的社會環境下,不拿出些新奇的想法與果敢的作風,日後恐怕真的要被互聯網巨頭們牽制了,放眼全球,看看自動駕駛領域的老大--谷歌,就可以想象到車企們的勁敵正在悄悄發生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