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先金:大學「書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現實展開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大學“書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現實展開

校長 蔡先金

(2018年10月11日下午)

今天很高興在我校開設的第一個書院——“學記書院”,與大家作工作、學術與思想交流。依託教育學院試點書院制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教育學院師生能夠探索出一個很好的聊大住宿式書院模式,那麼聊大書院的未來之門就會很快打開。“學記”這個名字本身就很有內涵,值得深深涵泳。書院當然應該不同於過往的宿舍,同樣是這些房子,但是圍繞於其上的文化精神卻是不同的。那“書院”到底是怎麼回事?又如何共同建設好屬於我們自己的“書院”呢?為了回答這兩個問題,所以,我今天同大家交流選擇的題目就是:“書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現實展開。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書院”概念轉換及其建制

凡事需要思考清楚,然後方能認識明白、通曉。研究概念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因為我們的思想是由概念構成的,當然在哲學家那裡就更高級了,哲學家更為關注的是範疇,由此看來,從語詞上升到概念是一個臺階,從概念再上升到範疇那又是一個臺階。我們對於一些關鍵詞雖然不能像哲學家那樣上升到範疇層次認識,但也不能僅僅滿足於其語詞階段的理解,而起碼應該思考至概念階段。《莊子·寓言》說:“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我們平時所說的可能更多的是卮言,而無關古人所說“立言”宗旨。孫正聿說過一段很有趣的話:“‘熟知’並非一定是‘真知’,‘名稱’並非就是‘概念’,恰恰相反,‘熟知’中往往隱含著‘無知’,‘名稱’常常失落了‘概念’。所謂‘求真意識’,最重要的就是意識到‘熟知’所隱含的‘無知’,由掛在嘴邊的‘名稱’去追究它的‘概念’的文化內涵。”我們經常會被問到一些概念,我們往往又會像字典裡標註的那樣給予回答,那其實只是回答了某個詞語的含義,可能還沒有研究透某個概念的文化意義。其實,弄清楚這些概念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很有必要的。說到“書院”,我們就應該瞭解這個概念在語言轉換中“遊歷”的過程,並理解其文化的意義。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中土古代的“書院”由來及其精神

我國傳統書院,既是講學受徒的教學機構,也是學術研討與傳承文化的組織方式。書院之名,最早出現在唐代玄宗在位時期,起初為官辦的“修書之地”。唐開元五年(717),於乾元殿寫經、史、子、集四部書,置乾元院使。開元六年(公元718年),改名麗正修書院,乾元院使改為麗正修書院使。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在東都洛陽明福門外設麗正書院,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稱集賢殿書院,通稱集賢院,掌刊緝校理經籍。此時,雖有書院之名,但非教育機構。唐代私立書院很多,也很複雜,主要是屬於個人讀書治學之所,也同樣不是教育機構。

五代時期方出現具有教育機構性質的書院,有記載如豫章的華林書院。北宋時期,書院有了長足的發展。白鹿洞、嶽麓、睢陽、嵩陽、石鼓等一批創始於五代時期的書院,原初作為個人讀書治學之所,後來就漸漸發展成為名副其實的書院式教育機構。古代書院真正形成其辦學特點與風格是在南宋時期。南宋書院的勃興繁盛,肇始於朱熹於淳熙七年(1180)興復白鹿洞書院,次年邀請陸九淵到書院講學,這也可以說是淳熙二年(1175)“鵝湖之會”之接續。從此,朱熹及其弟子們開創了書院的傳統和精神。早期的書院均為官辦,在明清時期,大多數書院都為私辦,而且和府學、縣學一樣,是為科舉取士準備人才的。

古代書院,具有鮮明的性格和獨特的氣質,主要表現在:一是書院教育主要目的是完善個人品行和增進學識,是所謂“為己之學”。二是書院以學生的讀書思考為主,輔之以碩儒的會講、師生之間的討論,可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三是講究學術傳承、師門傳承,強調道統與學統。四是講究“持敬”自我修養的超越功夫。朱熹說:“持敬功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敬之一字,萬善根本。涵養省察、格物致知種種功夫,皆由此出,方有據依。”也就是說,

持敬,或曰“居敬”“主敬”,是貫穿於一切為學功夫之中而又居於其上的超越功夫。

傳統書院制度廢止於1901年。是年,清政府頒佈“興學詔書”,鼓勵各地興辦學堂:“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山東巡撫袁世凱聞風上奏,獲批大學堂。同年,濟南濼源書院的大門口便掛起了“山東大學堂”的校牌。隨後,大小學堂遍地開花,如雨後春筍。聊城大學辦學傳統追溯至1902年,就是山東大學堂在1902年開設了“師範館”。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二)歐洲大學的“書院”概念及其實體

歐洲大學管理體制有兩種說法:一是“學院——大學(faculty university)”, Faculty也可翻譯為“學部”“系科”“系”“教授會”等,其負責人為院長或主任(dean);一是“書院——大學(college university)”,college也可翻譯為“學院”“ 學舍”等,最大的問題是現在人們已經習慣於稱之為“學院”,其負責人為舍監或學舍長(rector,regens,conventor)。歐洲早期大學史的著作,總會談到“學舍”,並且歷史學家也認為不討論學舍,對於中世紀大學的瞭解將是不完整的。中世紀後期,學生或教師的客房(hospitia)變成了學舍(書院)。書院的建築規劃,即建築物以一箇中央庭院為中心,形成一組方形建築群。比如牛津大學每個書院都以修院式建築來設計,城內多塔狀建築,故又得名“塔城”。最早的書院之一,著名的巴黎索邦書院,是由路易九世的牧師羅伯特於1257年創建,其中心思想是:培育學生的社會性、集體精神、高尚品德和廣博學問,反對書院僅僅滿足於為學生提供住宿的功能,而是要提供一種文化的道德生活,比如要保持宿舍內部衛生的清潔,上升到對靈魂的關注程度,即清潔就是“以使靈魂不沾染灰塵”。書院(collegium)並不是簡單的寓所,而是一個真正的知識生活中心,一個有合適的教師團體和一個學生精英團體的組合體,決定了一所大學或者學院的組織和管理。

所以,在有學院的競爭中,書院的地位不斷上升,學院的作用反而逐漸被削弱到僅僅授予學位之地步。這種書院教育模式對現代歐洲高等教育的演進產生了巨大影響。現在牛津大學每個書院只會為本科生攻讀學位的第一年提供住宿,之後就會搬到其它寓所居住。當然,也不是每所書院都有學生,劍橋大學在35個書院中,眾靈書院沒有學生,只有院士(包括訪問院士)。各書院規模不等,但都在500人以下,學生、教師(院士)來自不同的專業學科。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歐洲大學採用書院(college)聯邦制,就像美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那樣採用聯邦制形式。

但是,我們用漢語翻譯時出現語詞混亂現象,“學舍”是“學院”, “學部”也是“學院”,比如我們說牛津大學最古老的默頓學院(1264年)、皇后學院(1695年),其實就是默頓書院、皇后書院。牛津共有38個這樣的書院,也就是38個學舍。所以,入學至牛津大學須同時獲得大學學部及書院入學的同意。除書院外,牛津大學的教學和研究活動(尤其是後者),主要由學部來組織,學部不是大學內的自治單位,它們都是跨書院的機構,不附屬於任何一個書院,不過各學部的教師和學生,首先必須是牛津大學內某一書院的一員。截至2017年,牛津大學現有4個學部:人文學部(Humanities)、社會科學部(Scocial Sciences)、數學物理和生命科學學部(Mathematical, Physical and Life Sciences)、醫學科學學部(Medical Sciences),學部下設獨立的中心和研究所等。

(三)國內大學書院建制的由來

國內最早的現代大學性質的書院是香港的新亞書院。新亞書院由錢穆、唐君毅及一群來自中國內地的學者於1949年創立,當時名為亞洲文商學院,後於1950年3月改組並易名為新亞書院。其教育宗旨在於“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採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新亞書院在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意義,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學者所組成的新儒家學派,以新亞書院為基地,為當時花果飄零的中國文化保留了血脈 。1963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正式合併組成香港中文大學。當時各成員書院之教學及行政均為獨立,大學中央僅負責統籌與全校有關的行政事宜。1976年,香港當局建議中大改制,將學科教學的工作統一歸由大學中央辦理,書院僅負責學生住宿及通識教育等工作。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進入本世紀之後,國內大學陸續在原學生宿舍基礎上建立書院,如西安交通大學自2005年開始實施書院制,復旦大學書院制始於2012年,其實都是在

努力借鑑中國古代書院與歐洲大學的書院建制,探索具有特色的書院建制之路。

二、書院體現大學的人文化成屬性

大學不能沒有文化,缺乏文化的大學是可悲的。大學文化是大學育人與學術的土壤、空氣和陽光,沒有了文化,大學就會窒息。文化越濃厚,越適宜大學生存;文化越淡薄,大學越不像個大學。建設書院,既可以提供大學精神面向,也是濃厚大學文化的需要。現在從如下幾個方面交談一下現代大學育人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一)獨立思想與深度學習

人可貴的是有思想,而不僅僅是知識。理論是思想的體現,關於理論意識的構建,我們需要先從“務虛”談起。我們應該用所謂“無用”的理論去抵抗庸庸忙碌的所謂“有用”的現實,我們常常被現實撕扯成碎片,那就需要用理論去修復與粘結;我們常常不知道時間去哪兒了,那就需要沉思去把握時間的去向;我們常常被動地接受現實的安排而失掉了主體獨立性,那就需要我們主動地不斷追問而使現實無可逃避。

一切科學都是依附於“理論”的存在,沒有脫離“理論”的學科。我們要真正地獲取知識,這也取決於我們對於“理論”的正確態度,否則碎片化、僵化的、死記硬背的所謂“知識”可能就會淪落為無效信息,充塞我們的心靈,而揹負一種信息過度的負擔。人們有時會說“有知識沒文化,有文化沒素質”,大抵就是指向這種狀況。何謂理論?理論就是以“思”為基礎構築的體系。好的理論是由三重內涵組成:一種系統的知識體系,一種邏輯的思維方式,一種符合人類正道的價值觀念。

當我們學科與專業學習的本質被抽空、我們對真理追求的激情被耗盡、我們對於一切善與美失掉興趣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拿起必要的“理論”的武器,去抵抗一些膚淺而缺乏深思、浮躁而缺乏沉著、庸俗而缺乏高尚的行為現象。只要掌握了正確的理論思維習慣或者被正確的理論所掌握,我們就具備了做有現代教養人的前提條件。所以,失去理論興趣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失去理論意識的大學也是蒼白無力的大學,失去理論掌握的個體同樣也是悵然若失的個體。當一所工科大學失掉理論的興趣,這座大所就有可能淪落為工廠培訓所;當一所財經類大學失掉理論的興趣,這所大學就有可能淪為一般生意人的輪訓班;當一所師範類大學失掉理論的興趣,這所大學就有可能淪為功利主義的溫床;當一所綜合性大學失掉理論的興趣,這所大學就有可能不如一般的中等學校。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理論並不是為了其理論本身,而應把理論理解為真正實踐的最高實現,所以伽達默爾《讚美理論》一文結束語就是:“一切實踐的最終含義就是超越實踐本身。”理論不應被看作只是“務虛”而受到“漠視”,其實理論是一種稀缺的重要資源,由於我們缺乏應有的理論,反而我們有時卻在鄙視理論。理論是思想中的現實,即以邏輯體系所表述的現實。理論對於現實具有重大的價值與意義。對於個體來說,每個人要麼可能受到某種“理論”的無形控制,要麼可能受到某種無意識的控制,至於第三種情形不大可能存在。當理性化存在的時候,個體應該是處於一種“理論”狀態,否則就應該有待於“啟蒙”。理論還具有社會功能,沒有理論指導的實踐,可能就是一種盲目的實踐。運用理論是推進實踐的自我超越,這是我們的希望之所在。所以,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個人要站在時代的最前沿,也同樣是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在大學階段,深度學習與沉思的追問應該作為一種實踐性的存在,一種大學人的生活方式,並且作為一種最高的方式來理解和貫徹。

懷特海說:“在中小學階段,學生埋頭在書桌上的;在大學裡,他就應當站起來環顧四周。”所謂深度學習,就是學就要學徹底,而不是淺嘗輒止;學就要學明白,而不是糊里糊塗;學就要學澄澈,而不是心境渾濁。人具有思維的能力和求知的渴望,貝爾納說:“那些沒有受過未知物折磨的人,不知道什麼是發現的快樂。”只有深度學習,才能發現理論之美,才能享受到理論之賜予,因為理論具有最內在決定性,具有“聚攏此在整體的力量”。若想激發理論的興趣,那就要深度學習與思考。列寧說:“閱讀黑格爾的邏輯學,是引起頭痛的最好的辦法。”頭若不痛,又哪來這種頭痛的體驗;頭若不痛,又哪來“痛並快樂著”的狀態?這種頭痛,猶如艦船引擎啟動時引起的顫動,隨時可能駛向思想彼岸的港灣。

我們要深度學習,就應該有沉思。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們還有沉思嗎?我們還有沉思的能力嗎?我們是否已經習慣了手機刷屏和短暫的死記硬背過後的通關考試?我們要有沉思,就應該有追問。

我們可以反問自己我們還會“追問”嗎?我們還有追問的能力嗎?我們在追問方面是否已是麻木不仁了?追問,不再是獲取現成的答案,反而會成為最高的知識形式;追問,不是空洞的頭腦精明,也不是毫無意義的智力遊戲,反而表現的是自己揭示與解釋事物的能力,展現的是追求事物本質的意志,更是為自己構建一個精神世界必須經過的開疆拓土的過程。

我們很擔心我們失去了理論的興趣,沒有處於理論狀態,只能隨波逐流,誤將慾望作為志向;我們很擔心我們缺乏深度學習和追問,沒有了理性思考,只能任性十足,既不對自己負責,也不對社會負責,一切行為不再計較後果。但願我們的這些擔心都是徒勞而枉費,但願大學理論之樹常青,但願我們的深度學習與追問永遠在路上!

(二)心態建設與健全心智模式

心態決定著我們當下的狀態。心態如同生態,如果受到汙染,那麼治理起來就需要下大功夫;如果荒漠化嚴重,那麼就需要植樹造林;如果遭受洪澇災害,那麼就需要疏通排澇。生態建設,需要青山綠水;心態建設,同樣需要青山綠水。生態建設,需要均衡發展,心態建設,同樣需要均衡發展。良好的生態有利於萬物並育,良好的心態同樣有利於和諧共存。

我們不能忽視我們每個人的心態建設,不浮躁,才能不失衡。好的心態是美的,宗白華說:“如果你在自己的心中找不到美,那麼,你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好的心態是真實的,黑格爾告訴我們:“只有心靈才是真實的,只有心靈才涵蓋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這較高境界而且由這較高境界產生出來時,才真正是美的。”

心智決定心態。心智是個體理解自己與他人的心理狀態,包括情緒意圖、期望、思考和信念等,並藉此信息預測和解釋他人行為的一種能力。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的心智模式,指導自身思考和行為的方式。不同的心智模式控制著不同的心態呈現。心智開放,向內確認自我,向外仰望天空與擁抱世界;心智閉塞,就不會內外順利地交流,以致系統熵值過高,充滿負能量。成熟的心智與未成熟的心智,是大不同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健全我們的心智模式,進入高階思維狀態。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心態不能扭曲。在現實狀況下,我們的心智、心態建設應該與我們大學的本質追求保持高度一致。我們大學的本質就是學以成人與學術發展,這是大學的真理。弗萊克斯納認為:“中等教育的許多特徵在大學教育中應該消除。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道德和智慧的力量,大學就沒有他的位置。”大學不同於社會其他機構,大學有更高的智慧、精神與道德標準,用大學的尺子作為衡量的工具,那麼在大學裡所有“混日子”的行為都可以說是一種無聊,所有企圖不通過付出而獲得的行為都是一種無賴,所有“精緻利己主義”者的行為都是一種無恥,我們應該讓精神懈怠、精神萎靡、精神滑坡等種種現象無處可逃。我們應從內心深處喚起自身積極進取的精神力量與心靈力量,去感召與震撼周圍的世界。我們的存在,就是大學的存在;我們的行為,就是大學的行為;我們代表我們的大學,我們的心智與心態就是大學本質的一種表現,應該允許社會或他者來檢驗我們的心態與大學本質,所以我們的意志就是:我們的大學必將完成自己的使命!

(三)現代教養與精神氣質

馬克斯·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談到“社會精神氣質(ethos)”,談到在德語或英語語境中,職業一詞具有上帝安排任務的天職神聖感。一種理念可以將日常生活提升到一個更高級的境界,將單純的職業轉變成一種使命。由此我想到,我們能將世俗的很多事情神聖起來嗎?同樣是一粒沙子,我們能發現沙子中的一個世界嗎?同樣是一般日常生活世界,我們能夠過的有滋有味嗎?我們大學人具備“人文化成”的這種“社會精神氣質”嗎?這是值得我們共同思考與回答的一個現實問題,因為這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狀態是積極還是消極,是高貴還是庸俗。所以,我們應該養成大學人的現代精神氣質。

榮格說:“一個人單憑生活在現在並不就有資格被稱為現代人……唯有對現在最有感知性的人才是現代人。”有教養與無教養是有區別的,有現代教養與有傳統教養也同樣是有區別的。何謂教養?就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文化品德修養狀態,包括禮貌、規矩、態度、風度、生活方式、習慣等等,在西方文化中就是“manner”。

英國皇后曾說:教養是英國皇室存在的象徵。那麼我們也應該說,教養是大學存在的象徵。一個人的教養是裝不出來的,那是來自於心靈深處的折射與反光。好的教養是天生髮自內心的行為。教養的本質是對於人的關懷。現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現代化,人的教養的現代化。孫正聿說,現代教養就是現代人的真善美,包括現代的思維方式及其所建構的現代世界圖景,現代的價值觀念及其所規範的現代行為方式,現代的審美意識及其所陶鑄的現代生活旨趣。大學時期最重要的是,要有超越功利性的某些理念與實踐,這樣才算沒有白過大學生活。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在現代化的進程中,裝配信仰、知識、德行、仁愛、節制等精神氣質,塑造一個現代的、有教養的自我。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四)創造性活動與有意義生活

誰也不能脫離一般日常生活世界,但是可以重建自己的日常生活。無論是“平平淡淡才是真”,還是羨慕“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是為了追求生活的意義。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於大地上。”人創造了生活,就創造了美,也具有了詩意。令日常世俗生活具有生活的意義,具有人文色彩與科學理性,這需要我們努力改變沉重、乏味的日常生活結構,改變這一結構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我們自覺的精神活動和集體活動。生活需要選擇,選擇需要標準。短暫的人生只是朝聖的旅途。高尚而有意義生活的營造具有很多路徑,比如:

途徑之一就是引導自覺的知識活動、精神活動向日常生活領域滲透;

途徑之二就是逐步建立起超越日常生活的運行機制,避免僵化、乏味的日常生活羈絆;

途徑之三就是以開放的心態主動迎接健康的新生活方式和活動模式對不滿意日常生活結構的衝擊,以一種全新的姿態佔有生活。

我們作為生活的人應該具有主體覺醒。我們應該具有生活的獨立性、創造性,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遠離巨嬰心態、擺脫巨嬰人格 。巨嬰心態有各種表現,如依附性、依賴性,整日埋怨社會、埋怨他人、埋怨周圍的環境,就是不反思自己;為自己一切不正當的行為尋找各種藉口,就是不從自己主觀上作自我反省。

(五)建設精神家園與豐富人生

海德格爾說:“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決非一種文化的上層建築,更不是實用知識和價值的武庫。”我們一個人所擁有的知識文化也不等同於一個人的精神家園,知識文化只是構築我們精神家園的材料而已,其與精神家園圖景的構建還是有很遠距離的,這中間可能相當於一堆瓦礫與一座宏偉建築的差別。只有擁有精神家園的人,才不會是精神世界的流浪兒,才有能力確保自己精神的獨立。

豐富我們的精神家園要求我們:我們必須在追求高尚的意志與聽任平庸之間予以決斷,這必將成為我們生活鬥爭的法則。

美國詩人朗費羅有句詩贈給大家:“偉人的生平昭示我們,我們也能夠生活得高尚!”世界上每個人可以生活得高尚,這就要求我們要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人應尊敬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豐富我們精神家園,就應該養成讀書的習慣,培養讀書興趣。大學就是讀書的地方,大學不讀書了還上大學做什麼?大學沒有了讀書的氛圍,那還是大學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王國維所說的治學三境界,其實也就是讀書三境界。

同學們,進了聊城大學,決不只是“聊”了一下,而是最終要為自己建成一座偉大之“城”!這樣,就決不會像有的人進入哈佛大學那樣,只是“哈”了一下,沒有成了“佛”。

三、學記書院: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書院實驗室”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學記書院”是聊城大學教育學科的一個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書院實驗室”,就像所有實驗室一樣,我們老師們和同學們參與其中,既要設計出一套“實驗”方案,還要適時進行實驗結果監測與完善。如何做好這種超常的“實驗”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很大的課題,值得我們作深入的探討與攻關。

(一)“學記書院”之宗旨與精神

香港中文大學的新亞書院指出:中國宋代的書院教育是人物中心的,現代的大學教育是課程中心的;

書院精神是以各門課程來完成人物中心的,是以人物中心來傳授各門課程的;每一個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門完整的學問,每一門理想的學問,其內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起居作息的磨練是事業,喜怒哀樂的反省是學業,以磨練來堅定意志,以反省來修養性情。這些都是我們學記書院應該學習與借鑑的理念。從某種角度來說,所有機構都是理念的產物。如果一個機構沒有理念,那就沒有理由討論其屬性。如果大學沒有理念,大學就很容易成為另外一種機構,失掉大學組織使命感。學記書院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1. “學記書院”地位認識

(1)書院是構建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三課堂”

同學們在第一課堂主要學習的是硬知識,在第二課堂主要學習的是軟知識,而在第三課堂學習的是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統一。

(2)書院是學生人格養成的“殿堂”

在書院,同學們實現“三養成”,即素質養成,氣質養成,品質養成。

(3)書院是實施通識教育的“學堂”

在書院,師生應該做到“三個常態化”:讀書思考常態化、學習討論常態化、儀容有整常態化。

2. 學記書院的主要功能

(1)建造高雅的學習與生活空間;

(2)創造優雅的學習與生活秩序;

(3)營造文雅的學習與文化氛圍;

(4)打造和雅的通識與環境育人場所。

3.學記書院的院訓:學以成人

4.學記書院建設目標:

(1)文化設置到位;

(2)通識教育到位;

(3)導師指導到位;

(4)學習活動到位;

(5)事務管理到位。

5.學記書院的建制綱領

學記書院應該明確這些綱領,以供學生自檢與反省。

(1)學會詩意地棲居,發現與創建生活的意義;

(2)構建精神之家園,不作精神的流浪者;

(3)尊重自己,自視能夠配上高尚的東西;

(4)學以成人,既學知識,又學做人;

(5)心中有天下,有大我,袪除小我功利計算;

(6)銳以求志,先有偉大的學業,才能有偉大的事業;

(7)養成讀書學習習慣,這是不忘本分;

(8) 知感恩,有大愛,不怨天尤人;

(9)保持環境之清潔如同保持自己靈魂之純潔;

(10)有責任,有擔當,不逃避,不放棄,修煉智仁勇之達德;

(11) 日常生活與課業打成一片,內心修養與學業打成一片;

(12)健全的生活應該包括勞作的興趣與藝術的修養。

(二)堅持做好導師制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在我們的學記書院,學生的導師要由教師擔任,助理導師由研究生擔任,助理導師是連接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橋樑與紐帶。導師制要求學生每週與導師見一次面,將自己一週內學習心得、個人想法、研究和撰寫的論文、生涯設計同導師交流。此外,導師可以開設講座,通過多種形式和模塊的書院涵泳,貫通博雅教育、通識教育以及人文教育。清華國學院也採用導師制,梁啟超在《清華研究員茶話會演說辭》中說:“我們研究院的宗旨……想參照原來書院的辦法——高一點說,參照從前大師講學的辦法——更加以最新的教育精神。……使將來教育可得一新生命,換一新面目。”

(三)將書院當作書院看待:對事情要敬

正確的理念可以將日常生活提升到一個更高級的境界,將一般的工作轉變為一種使命。教育學院師生要共同努力,主動加入到書院建設中來。首先要建立書院管理組織機構,既要有行政管理職能機構,又要有學生層面的自治管理組織。其次要建立自己的書院管理制度體系。再次要設計書院的文化系統,有自己一套文化標識體系,比如書院顏色可以是藍色,書院吉祥物可以是白鷺,每月有固定的書院日。

學記書院還要做好六個結合文章:一是傳統書院精神與歐洲書院模式相結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學習生活相結合;三是學生行為管理與教育教學管理相結合;四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五是顯性教育與默會教育相結合;六是導師與學生相結合。

學記書院的美好圖景應該永遠是:書院大門開向未來,殿堂金碧輝煌,迎接莘莘學子登堂入室!

最後,祝願學記書院越辦越好!

蔡先金:大学“书院”建制的精神面向及其现实展开

編審:王秀清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