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先輩都做過什麼,他們都給我們留下了什麼“生活”道理,以及“改變命運”的經驗,這些歷史會回答你,歷史從何處得來,一個是從典籍文獻中得來,另一個就是通過考古,來自地下的陵墓和遺蹟。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可是在考古活動中,因為古墓年代的久遠,墓中文物腐爛變質,沒法辨認,以及盜墓賊光臨,令可以辨別出墓主身份的文物缺失,或者因為古今文化的不同,而產生的歧義,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國的文物專家們,犯了不少錯誤,您想了解事情的真相,今天小編就給您揭秘!

1、後母戊鼎被叫成了司母戊鼎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司母戊鼎是國內最著名的一件青銅器,誰要敢於質疑它的名字,真有一種“大逆不道”的感覺,雖然它的名字“司母戊鼎”被叫了幾十年,可是有一些喜歡叫真的考古和歷史學家,始終認為,那個司字,應該是一個後字。

我們都知道,後在古代被寫成後,可是經過大量的研究發現,在古代後和後,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字,後在《論語·雍也》中,有這樣記載:“非敢後也,馬不進也。後是前後的意思。《白虎通·嫁娶》中後的意思是:“後者,君也。天子妃至尊,故謂後也。”

故此,司母戊鼎被改為後母戊鼎,意思是商王文丁為祭祀母親母戊而鑄造的鼎,這就於情於理都解釋得通了。

2、隋唐時代的吉普賽——粟特人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在隋唐時代,當時統治階級推行的政策是重農抑商,而絲綢之路上的國際邊貿,就掌握在粟特人的手中,可是因為歷史資料的缺乏,粟特人的來歷,也就沒有幾個人知曉了。

在1973年,甘肅省天水市的一座山丘頂上,出土了一座隋唐時代的古墓,墓中雖然遭到了盜竊,可是卻有一個石頭屏風,因為重量的原因,被盜墓賊遺棄了。

這座石頭圍屏的風格就有些怪異,根本就不像是華夏民族用的東西,當時的文物工作者手裡並沒有粟特人的資料,故此,對其判斷為普通的文物,隨著對粟特人的研究資料越來越多,考古工作者,這才知道犯了一個大錯誤,這石頭屏風,是中亞地區康居國的後代粟特人留下的珍貴文物。

3、曹植墓為何叫陳王陵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1951年的時候,文物專家在山東的東阿幹了一件極其轟動的事兒,那就是發掘出了曹植的陵墓,曹植是誰,那是三國時代的大才子,洛神賦,七步詩,這些要是沒聽過,還能算是皇帝的子孫麼?

可是當時的文物工作者分成了兩大派,一個是挺曹派,他們認為山東東阿的大墓,就是曹子建的,而倒曹派認為不可能,這一爭論就是20多年,隨著倒曹派逐漸佔據了上風,眼看此墓就要與曹子建無緣的時候,一塊陳王陵墓磚的出土,讓這座陵墓的墓主終於被定位為曹植(曹植曾經被封為陳思王,又叫陳王),倒曹派所犯的錯誤,終於得到了糾正。

4、南越文帝的墓終於發現了

1916年的時候,廣州市的一個姓黃的人在東山龜崗買下了一塊地,準備建住宅時,挖出了一座古墓,這座墓中曾經出土了大量的玉器,青銅器和古陶器,古陶器上的銘文“南越文王胡冢”讓當時的國學大師王國維非常興奮,他經過考證,認為南越文帝趙眜的古墓終於被找到了。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這個錯誤一直延續到了1983年,直到真正的南越文帝趙眜的古墓,在越秀公園的象崗山被找到,才得以糾正。

5、《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不是一回事

一開始的時候,國內的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孫子兵法》的作者孫武,《孫臏兵法》的作者孫臏應該是同一個人,甚至日本的學者齋藤拙堂也認為孫武和孫臏應該是一個人。

這些年國內考古犯過不少“張冠李戴”的錯誤,第五個錯得比較離譜

可是隨著銀雀山漢墓中《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的一起出土,人們這才知道,孫臏是孫武的後代,孫武為吳國的臣子,孫臏為齊國的臣子。孫武死後百年,才有了孫臏,不是銀雀山漢墓的有實物出土,這兩部兵書被混為一談的錯誤,還得繼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