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一個嚴肅的中知AI

她經常跟我們說,自己的家鄉成都是全國聞名的gay都,又名天腐之國,

我們長久認為這是她的臆想,不予理會,

直到她扔出了一堆論文。

一、先問是不是

直接在百度上搜索“gay都”,頁面是這樣的——

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百度雖然不靠譜,但如此斬釘截鐵的結果,還是確認了成都毋庸置疑的gay圈地位。

知乎“作為一個生活在成都重慶的gay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問題下有知友描述:“身邊的同學導員不會拿這個身份去嘲諷或者對你另眼相看,相反在我經常自黑之類,gay這個標籤和其他人高矮胖瘦的標籤是一樣的。”“在街上和校園裡經常可以看到牽手的同性情侶,沒有人會大呼小叫或者做一些奇怪舉動,相反大家都好似達成了一種共識,既不會去打擾,也不會去宣揚。”

成都本地對同性戀者,有個特殊的稱呼,叫“飄飄”——在當地居民的刻板印象中,男同性戀者總是在不同的聚集場所之間飄來飄去,“飄飄”因此得名。這個稱謂隱含的意思就是那些同性戀男人一輩子也無法安定下來,就像秋風中的落葉,註定飄蕩一生。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魏偉在《城裡的“飄飄”:成都本地同性戀身份的形成和變遷》一文中,指出這個詞有意思的地方:“飄飄”一詞正是強調同性戀者的社會特徵,而不是他們的性慾特徵。

“在美國,gay這個詞自1940年代以來成為最為常用的意指同性戀者的詞彙。在它以前,還有很多其它的詞彙,比如queer,fairy,trade等,也被用來指同性戀者,儘管這些稱謂具有不同的內涵和指向不同的主體,它們都側重於表現性和性別。”

就是說,“飄飄”這個詞,衍生於對同性戀群體生活狀態的描述,而不是對他們性、性別的描述。

“飄”這個字,在成都也有很多用法,同性戀者聚集的地方是“飄場”或者“飄市”,只有圈裡人才明白的語言叫作“飄語”。另外,“飄”可用作及物動詞,比如要“飄”某人 ,就是想認識某人並與其發生某種關係。“飄”也可以用作形容詞,描述刻板印象中與同性戀者聯繫在一起的行為舉止特徵。

在相關論壇上,還有關於成都“飄場”的梳理,領頭兩個是東大街和春熙路——

東大街,成都gay圈稱為漂漂街。在最高峰期時,盛傳東大街一直往東走,走到東門大橋,完全是成都同志圈的縮影。“在這裡,十男九彎,十彎九受。而到東門大橋附近,打扮好看的男男女女開始多了起來。有別於九眼橋的酒吧一條街,這裡的男女,身邊站著的多是同性,你甚至能輕鬆看出他們的屬性”。而圈內較有名的MC酒吧與MAX同志酒吧,也位於這一帶。MC酒吧,是成都知名度較高的同志酒吧之一,隨著同志文化的普及,現在出入MC的人已經不完全是同志,有很多“腐女”和異性戀朋友也會在這裡和他們的“基友”狂歡。曾經風靡一時的YY酒吧和BL酒吧也都在這。

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春熙路,聖地。同性的藝術細胞普遍比較多,而恰好國際一線品牌(如LV、CHANEL)的設計師中也有不少同性身影,所以成都的同性出沒春熙路一帶也不足為奇。除了酒吧和夜場,沙龍和公益活動是也這個圈子的常規活動。

二、再問為什麼

成都之所以被稱為gay都,一般有兩種解釋,解釋一是這裡的氛圍更為開放包容,對同性戀接受度高,解釋二是成都的gay多。

第二種解釋沒有明確的數據支持,多為大家的主觀體驗總結,不過解釋二和解釋一倒是可以看作是相輔相成的兩個因素,畢竟對同性戀群體更友好的環境自然能吸引同性戀的聚集,而較多比例的同性戀存在,也會進一步推動當地對這一群體的接受。

成都對同性戀群體開放包容的精神,倒是有相關數據。2012年四川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教授梁斌做了一個調查《成都高校大學生對同性戀的認知和態度》,對四川大學、四川師範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西華大學4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70.1% 的大學生認為同性戀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選擇,沒有必要干預的個人生活方式。不過這篇論文整體上還是挺憂慮的、批判的,在結論處進行了反思,“僅有1.2% 的大學生從學校課堂獲得同性戀的相關知識……表明學校教育在此問題上的缺失。”以及對大學生對同性戀群體的認識不全面,存在負面刻板印象的憂愁。

這個反思態度超可愛了……

成都大學師範學院教授胡珍,嗯又是成都,有一個針對全國大學生的調查《新世紀中國大學生同性戀狀況的變化》,這個調查分了兩次,2000年的樣本來自全國26所高校、5070 名大學生,2010年的樣本來自全國46 所高校、7829 名大學生。結果顯示2000年,認為同性戀行為是少數人正常行為的大學生比例不到29%,2010年進步很大,男女接受度分別為48.9,55.9%。

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回頭看一下重慶的數據,70.1%。

這跟你班學霸跟你這個學渣檢討自己考得不好,要嚴肅學習態度一樣。

除了量化的數據,有專家針對成都這種現象進行了田野調查。

魏偉總結,三個本地文化因素——歷史上的文化多元性、本地的宗教以及重視休閒娛樂的都市文化,對於成都相對寬鬆和公開的同性戀生活環境有著重要影響。

具體來說——地處天府之國的中心,適宜的氣候、豐富的物產和消費城市的歷史傳統,共同造就了成都以快樂為中心的本地文化和倫理氛圍。成都是“休閒之城”,注重對於享樂的追求,自古就有“蜀人好娛”和“少不人川”的說法。訪談對象尤其強調的一點就是城市文化對於個人愉悅的推崇,正如一位訪談對象做的如下闡釋“這是一個追求生活品質的城市。本地居民忙於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追求自己的快樂,對別人的事情不甚關心。各種各樣的人都能在這個城市裡找到自己的快樂。追求個人愉悅在本地文化中滋生了一種自由化的倫理,從而發展出了對於同性戀更加寬鬆的環境。”

總結來說,就是成都人愛玩,四處撒歡自己都忙不過來,哪有空去管你的性取向這等閒事?

本地宗教似乎得單獨解釋一下,有人認為,道教和佛教對成都影響很大,特別是道教,更看重個人感受,講究順其自然,這也使得成都人對個人性取向保持開放態度。

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另外還有一個氣候地理說,這個解釋在各大論壇上也佔有一席之地,大意是說,成都是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終年陰雨綿延、日照較少,男孩子大多清秀白皙、斯文俊俏,用我們成都小編的話說,“所以男生都比較柔情”。

成都:gay都是怎樣煉成的?

不過可能是這個原因吧,這也造成一個殘酷的事實,成都雖然gay數眾多,不過結構極為不平衡,用知乎用戶@楊晏熙的回答來說:整個成都的攻聚在KTV一起唱歌,開個小包間都太大了。

Sad。

版權聲明:本文文字、圖片部分來源於互聯網,如侵權請與中知專家頭條(zhuanjiatoutiao)聯繫並予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