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市長再導「一齣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昨日(8月23日)上午,市委副書記、市長耿彥波帶領市住建、財政、文物、園林等部門負責人赴明太原古縣城現場辦公,解決明太原古縣城修復保護中遇到的問題。

這次現場辦公,耿市長指出:“太原古縣城是我市打造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市重要的歷史文化街區之一。在修繕過程中,一定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保護性地修繕和恢復太原古縣城的歷史風貌和文化脈絡,古城內的歷史遺存一定要加以保護,體現明清風貌,以“走入歷史,感受人文,體驗古風”,突出“自然、古樸、人文”特色,將牆、林、河、路、建築有機統一,為有效保護古城文物,提高城市文明度,樹立歷史文化名城形象起到積極作用。”

明太原古縣城,可能大家對其略有耳聞,它創建於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是坐落在晉源區晉陽古城遺址上的一座明代早期縣城,是太原重點保護修繕的歷史遺蹟……其實,大家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這座古城是繼榆次老城、大同古城牆之後,耿市長在太原復興的第三座古城。而今,這座明太原古縣城復興工作已接近尾聲,古城風貌已重現天日。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復興中的明太原古縣城(以下圖片均拍攝於8月17日)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航拍實景

明太原縣城,傳承了2500年古晉陽文脈,一磚一瓦、一梁一棟都復刻著600多年的歷史滄桑。自2012年啟動復興工程啟動至今已有六個春秋,也已經取得了階段性的建設成果。

城牆建設完工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牆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牆

城牆作為文化載體,對它的修復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每當我們看到它,親自在上邊、周圍走一走,心中就會被古人的建築智慧所折服,耳邊還會不時的激盪起金戈鐵馬的戰爭風雲。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牆

明太原縣城高12米的城牆建設已經全部完工,巍峨挺拔,雄姿顯現。微風吹過,閣樓上的銅鈴搖曳,訴說著歷史的更迭。相信有不少人都能看出來,明太原縣城的城牆和大同古城牆的建築風格極為相似。確實,因為它倆生於同一朝代,明太原縣城始建於1375年,大同古城始建於1372年,兩者之間僅差了三年。

護城河建設火力全開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外開挖護城河(東)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外開挖護城河(北)

東、南、西、北城牆外護城河均已在年初啟動建設,並且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建設成果。據瞭解,護城河總面積為155.1畝,主要建設內容為綠地、河道、園路、廣場、亭臺、小品、雕塑等。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護城河建設現場(東)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護城河建設現場(東)

東側城牆外護城河進度較快,河基、河壩大體見狀。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護城河建設現場(東)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護城河建設現場(東)

除河基、河壩外,橋樑建設也在同步進行,並且已有幾座橋的橋洞已經基本建設完成。護城河上將建設橋樑共計10座,其中車行橋6座(長20米寬15米高5.2米)、人行橋4座(長20米寬8米高5.2米)。未來也許遊人還可以從碼頭坐船出發,飽覽整個古城的歷史風貌。

城內修繕、復建規模驚人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內航拍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內航拍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內航拍實景

明太原縣城內部全景,請橫屏觀看↓↓↓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城內,古建修復、仿古新建如火如荼,規模簡直令人驚歎。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明太原縣城內修繕、新建現場實景

明太原縣城內將修復修繕文廟等49處古建築、46處歷史民居,修復工程全部依靠考古發掘的成果以及縣誌、老照片等,修舊如舊,超高標準設計,要在最大程度上恢復原貌,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明太原縣城內修復以及新建的古建築總面積高達1770畝,單從規模及數量上看,絕對堪稱超大手筆。此外綠化以及路燈等也在同步施工中。

金牛湖公園全景,請橫屏觀看↓↓↓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金牛湖公園實景

金牛湖公園內的仿古建築已具形態,與迎澤公園還有些相仿之處。據悉,金牛湖公園位於城內東南角,規劃面積4.8公頃,建成後將整體呈現明清建築風格,成為太原市明太原縣城旅遊文化的新亮點。

耿市長的歷史情懷和文明世界

到今天,耿市長已經跟我們相處了五年有餘,不能說我們大家有多麼瞭解他,但是看他在這五年多時間當中對於太原的建設,我們多少都有了解的,便是這個市長對“老”的東西那可是格外鍾情。耿市長來到太原後曾在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太原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必須有歷史文化遺存的實物載體。歷史文化遺存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資源,“夢迴龍城,再現歷史輝煌”。再回過頭來看看今天我們身邊民國主題街區五一路、換上明清風格新衣的迎澤公園、緊鑼密鼓改造中的雙塔寺大景區,以及老城區內經常可以看到路邊正在修繕的各類廟宇、寺廟……

的的確確,耿市長非常熱愛古建築,他曾經說過:“其實我就兩個愛好:一個是喜歡歷史文物,一個是喜歡園林綠化”。在他所從政過的城市中,那些鮮為人知的古建、古城,無一例外的重新散發出了新的曙光。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1995年,36歲的耿彥波剛到靈石縣擔任縣長之後,拿出了一半的財政去修王家大院,幾年過去了,王家大院有了模樣,成為了聞名四海的景點,年純收入幾千萬,已經成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並有許多人留言,“五嶽歸來不看山,王家歸來不看院”。

後來耿市長調到了榆次之後,大改榆次城,兩三年以後,佔地100萬平方米的中國漢民族建築的璀璨明珠,榆次老城閃現在世人面前,成為我省著名的旅遊景區。

2008年,耿彥波出任大同市長,在當時有一個法國人到大同這樣評價,這裡有偉大的文化,卻是世界上最醜陋的城市。在耿市長的主導下,大同市啟動了關乎幾十萬人的城市大遷動,復建古城牆,讓這座偉大的古城找回了曾經的榮光,人民幸福指數爆棚。

從王家大院到榆次老城,再到大同古城牆,以及常家莊園、嚴華寺、善化寺等,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修建之前不為人知,大家也對於耿市長的做法報以懷疑和不理解。而在修建之後,這些古蹟都是耀世八方,成為當地旅遊業新的經濟增長極,耿市長的所作所為,在大家眼中變成了神話故事。

書寫錦繡太原美好新篇章

通過耿市長的執筆,明太原縣城將來必將成為我市旅遊業的又一頂樑柱,和王家大院、榆次老城等景區一樣文明全國。同時它也是我們太原寶貴的城市記憶,是太原市躋身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最有力的實物支撐。如今的它猶如一塊璞玉,經過諸多能工巧匠的精心雕琢之後,要讓全國乃至世界,感受來自太原古城的獨特魅力。

耿市長再導“一出好戲” 在太原復興起第三座古城

晉源區全區旅遊示意圖

不僅是明太原縣城,今天的整個晉源區已經成為了我市打造旅遊城市的重中之重,未來,晉源區將以明太原縣城為核心,聯合戰略投資者和旅行社、景區等,共同搭建文化旅遊投融資平臺,加快太原旅遊投資集團組建步伐,全方位開展招商引資,不斷豐富旅遊項目,構建起集觀光、休閒、度假、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產業集群和產業鏈條, 書寫“錦繡太原”美好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