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泡茶爲什麼那麼受人喜歡,無非這三個特徵

當今紫砂壺市場之盛、價格之高、名家之多是許多傳統藝術所望塵莫及的。從當年的“原礦泥”到現今的“全手工”,一些所謂的“圈內人士”、“紫砂名家”、“資深學者”說起紫砂壺來,總是遮遮掩掩,給人以高深莫測的感覺。不知道他們是故弄玄虛呢,還是真的不願讓人瞭解,其實紫砂壺作為一種具有實用性的藝術品,無非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紫砂泡茶為什麼那麼受人喜歡,無非這三個特徵

第一特徵:茶之味。

紫砂壺是由茶而生的。無論是北宋時期的煮茶還是明代的泡茶,脫離了茶的元素,紫砂壺也就啥都不是了。因此,實用性是第一位的,能泡出好茶來才是紫砂壺的第一境界。

相對於其他泡茶工具,紫砂壺具有以下幾個優點:

1、紫砂茶壺適應冷熱急變的能力極佳,不易爆裂。因此,用紫砂壺泡茶,提攜撫握不易燙手;寒冬臘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擔心炸裂。

2、由於紫砂壺內壁存在著許多小氣泡,氣泡裡又充滿著不流動的空氣,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故紫砂壺有較好的保溫性能。因此,用紫砂壺泡茶,保溫時間較長。

3、由於紫砂壺嘴小、蓋嚴,壺的內壁也較粗糙,能有效防止香氣過早散失。因此,用紫砂壺泡茶,茶香濃郁持久。

4、由於紫砂茶壺裡外都不施釉,保持微小的氣孔,透氣性能好,但又不透水,並具有較強的吸附力。因此,能保持茶葉中芳香油遇熱揮發而形成馨香。

由此,在選用紫砂壺泡茶的時候,考慮以下幾點即可:

1、先看壺的外觀是否完整,有沒有破損,再用手拿起壺把,根據自己習慣用一手指按住蓋看是否舒服,且其他手指不會觸及壺身,否則會因燙手而拿不住壺。

2、將壺放在一個平面上,看壺底是否平整。再看壺嘴、壺紐、壺把是否呈“三點一線”。

3、將壺蓋輕輕轉一下,看手感是否流暢。壺蓋與壺身之間的空隙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

4、倒一點水到壺裡,看看水從壺嘴流出時是否順暢。

5、為方便使用,一般選小口、大腹、平底的紫砂壺。

當然,有些關於紫砂壺泡茶的誤解也需在此說明一下:

紫砂泡茶為什麼那麼受人喜歡,無非這三個特徵

1、許多人比較關心泥料好壞,總感覺原礦泥料泡的茶好。原礦泥料一般指宜興本地泥料,更有說特指黃龍山泥料。其實,泥料沒大家想象中的那樣名貴,在紫砂壺製作的中成本是不高的,之所以有原礦一說,無非是炒作的一種手段而已。而以現在的技術,要仿造其實是很簡單的,而之所以不去仿造,也正是因為不值得。外地泥料經過煉製以後,效果與原礦泥料基本相似,所以現在宜興的紫砂壺絕大部分是用外地泥料。這不影響紫砂壺的美觀和泡茶的效果。還有化工泥一說。化工泥究竟有什麼毒?毒性有多強?至今為止,還沒有什麼確切的科學依據和實驗數據來證明,但影響壺的美觀和泡茶的效果是一定的,所以在選紫砂壺的時候,這一類壺還是不用為好。

2、有人認為紫砂壺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時日後能增積“茶鏽”,所以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此說意會成分偏多,從未見有專業理論數據。就算有,也只能認為是喝茶之人不講究衛生罷了。否則,大家還買什麼茶葉,人手一把老壺就行了。

3、有人認為紫砂壺有“盛暑越宿不餿”之功效。且不說是真是假,而是實在沒有必要。難不成有人喜歡喝隔夜茶?

4、有人認為一把紫砂壺只能泡一種茶,理由是防止 “串味”。此說也沒有必要,且不說同一品種茶的香味未必相同,就是同一棵樹上的茶葉也會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再說,壺內殘留的茶味,對泡另外一種茶會有多大影響?你又能品出幾分?因此,好茶的決定因素是好茶葉,而非紫砂壺。

5、有人認為高型的紫砂壺適合泡紅茶,矮型的紫砂壺多適合泡綠茶。此說也無必要。紫砂壺不適合泡綠茶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喜歡喝綠茶的朋友沒必要用紫砂壺泡綠茶,用瓷杯遠比紫砂壺好。

由上可知,紫砂壺適宜泡茶,用合適的紫砂壺泡好茶,能讓人品味茶之佳味。

紫砂泡茶為什麼那麼受人喜歡,無非這三個特徵

 第二特徵:壺之韻。

看一把壺在視覺效果上帶來的感受,是最直觀的。無論是時大彬仿的古器,還是陳鳴遠仿的瓜果花木,無一例外,都是建立在傳統審美的基礎之上的。而脫離了對傳統審美認知的紫砂壺,是沒有藝術的含量的。因此,承載傳統審美的認知,是紫砂壺的第二境界。

相對於其他藝術品,紫砂壺很好地融合了傳統,將許多成熟的藝術形式用紫砂壺的器型展現出來了,因此,紫砂壺具有以下特徵:

1、紫砂壺色彩豐富,具有傳統國畫的色彩美。紫砂泥分紫泥、朱泥和本山綠泥,經過配製,顏色千變萬化。同時,由於紫砂泥料的粗細變化,使壺身呈現出一種特殊而豐富的視覺效果:砂而不澀,光而不亮;粗而不糙,細而不膩。而經過使用之後,還能產生如珠玉般細膩的“包漿”效果。

2、紫砂壺型制多樣,具有傳統雕塑的器型美。紫砂壺在型制上大致分圓器、方器;在工藝上大致分光貨和花貨。其造型主要是借鑑古代陶瓷器、青銅器、漆器、竹木器、玉石器、生產用具、生活用器以及花果樹木,如將鼎、罐、帽、秤砣、樂器、瓜、葫蘆等實物之形改裝成壺等。

3、紫砂壺製作的工藝特殊,不同於其他以輪制或拉坯成型的陶器。它是在精雕細研中打造成型的,如傳統成型方法“打身筒”、“鑲身筒”,以及特殊的壺面處理“明針”等,它具有嚴格、規範、準確的表現力,堪稱一絕。

紫砂壺的審美,包含了對器型、製作工藝和泥料質感的審美。一把優秀紫砂壺的產生,必定符合對傳統審美的認知、對紫砂泥的熟知和對製作工藝的熟練應用,而這“型”、“泥”、“工”也成為欣賞紫砂壺器型的三大要素。由於現今絕大部分紫砂壺器型仍是沿用數百年以來的成熟器型,因此現今紫砂壺的優劣基本以“泥”和“工”作為評判標準。

在紫砂壺器型審美中,有些誤解說明一下:

1、有些朋友喜歡問一些“大紅袍”、“天青泥”等關於泥料的問題,認為這些泥料比較珍貴,所以這一類泥料做的紫砂壺價格必定高。這種說法不必信,一則是泥料的價格主要和現存泥料的數量有關係,數量少的價格高些可以理解,但泥料在紫砂壺的成本中相當少的,它不是紫砂壺價格的主要因素;二則是在紫砂壺製作的過程中,應是根據紫砂壺的大小及器型來選擇泥料品種,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紫砂泡茶為什麼那麼受人喜歡,無非這三個特徵

2、有些朋友對於紫砂壺是全手工還是半手工的討論比較多,認為全手工壺的價格應遠遠高於半手工壺。這種說法其實也是不準確的,一則是現在沒有人對全手工和半手工做過詳盡的分類,其概念是相當模糊的,大致認為是否藉助模型是判別的標準,而現在所有的紫砂壺都藉助了機械工具和模型,比如紫砂壺的“整口”,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說,這還算不算全手工呢?二則藉助模型主要是便於成型,無論壺的“圓”或“方”,都比手工標準,有利於提高紫砂壺的美觀性,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而其他工序還是要靠全手工來完成的。所以,不論全手工還是半手工,都是建立在對傳統技巧的熟練掌握之上的。

3、有些朋友認為紫砂壺越花哨就越難做,價格也就越高。這其實也是個誤區,一則是任何一把壺,都有其相應的製作難度,並不是說一把壺越花哨越複雜就越難做。反之,有的時候,越是簡單的素材,越難做出好的效果;二則是對於壺的審美並不是以繁簡為標準,而應以壺所體現的整體效果為標準;三則是越繁瑣的壺越可能借助模型,其成型看似複雜實則也很簡單。

由上可知,紫砂壺的器型之美,主要是藉助傳統的審美認知,再通過特殊的製作工藝和紫砂泥這種特殊的材質體現出來的。

 第三特徵:情之切。

紫砂壺所承載的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壺銘”來體現。“字隨壺傳,壺以字貴”的這個“字”,就是指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也只有通過這個“字”,才能瞭解一把紫砂壺所表達的理念和思想。因此,傳統文化的體現,是紫砂壺的第三境界。

“曼生壺”大多請楊彭年製作,“壺銘”的刻制也由他人完成,陳曼生及幕僚僅僅設計了壺型、題寫了“壺銘”, 為何“世人皆說曼生壺”?原因就在於陳曼生將紫砂壺與“壺銘”完美結合,通過書法的形式,反應了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因此,紫砂壺的“壺銘”具有以下特點:

1、紫砂壺的“壺銘”是由壺而生,所以,“壺銘”必須切茶、切壺、切情。

2、“壺銘”的書寫和刻制必須符合傳統書法的規範和審美。

3、必須根據紫砂壺的器型和大小來設計“壺銘”的內容和書寫方式。

關於“壺銘”的誤解,主要在於兩點:

1、紫砂壺是載體,書法是裝飾。因此,書法家的字與名家紫砂壺的結合就是一把好壺。此觀點的主要問題在於看似藝術與藝術的結合,其實忽略了兩種藝術的結合點。好的“壺銘”必須來源於紫砂壺的創作理念,而同過“壺銘”來表達,使“壺銘”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曼生十八式”中的“箬笠壺”,此壺早在明代就有人做過,為何成了“曼生壺”?箇中原因主要是由於陳曼生那句充滿禪意的“壺銘”:“箬笠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無說。”

2、紫砂壺的價值在於“名頭”,“名頭”越大越多,價值就越高,因此,紫砂大師加書法大師加美術大師加刻繪大師的結合,價值也應是最高的。此觀點的誤解在於紫砂壺是否能融合這麼多的元素,而像在紫砂壺上刻畫,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原因很簡單:刻畫無助於提高紫砂壺的藝術品質。

由上可知,紫砂壺對於傳統文化的承載是由壺而生,而傳統文化又提升了紫砂壺的藝術品質。

總之,由茶香到壺美再到情深,是紫砂壺由淺入深的三重境界,只有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才能將傳統文化與紫砂壺完美結合,也才能使紫砂壺正真具有“文人氣”、“文化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