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木耳變成了「毒木耳」?這個錯誤,可能很多人還在犯!

我們都知道,黑木耳不僅是含鐵量很高,而且營養價值也是極其豐富的,我們經常吃點黑木耳對身體是非常好的,只不過,黑木耳這樣吃對人是一種致命的傷害。

黑木耳變成了“毒木耳”?這個錯誤,可能很多人還在犯!

最近浙江有一條新聞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浙江一個家庭因為吃了一盤泡發了兩天的黑木耳,媽媽和兩個孩子都食物中毒住進了醫院。這個案例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確有此事,讓人不得不防。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情況出現的呢?

首先正確泡發、食用黑木耳是不會出現食物中毒的,因此沒有必要就此放棄吃黑木耳。

而這個案例出現問題在於泡發了兩天的黑木耳。浙江疾控中心的專家實驗後也發現,危險應該就在於泡發時不夠乾淨。

黑木耳變成了“毒木耳”?這個錯誤,可能很多人還在犯!

接診當天的主任醫生,也懷疑泡久的黑木耳內滋生了一種特殊的細菌:椰毒假單胞菌。“這種細菌會產生一種叫做米酵菌酸的毒素,細菌雖然能被開水燙死一部分,但是細菌的產物在高溫下也能生存。” 葉主任還說,一旦不小心把這種細菌服入體內,米酵菌酸的潛伏期是24小到48小時,發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

一般患者初期症狀僅有噁心、嘔吐、腹瀉、頭暈、全身無力等,隨後可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嘔血、血尿、少尿、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昏迷等嚴重的症狀。

黑木耳變成了“毒木耳”?這個錯誤,可能很多人還在犯!

浙江省疾控中心和金華市疾控中心分別在各自實驗室對中毒患者家裡剩餘的幹黑木耳開展了浸泡試驗,為了證明長時間浸泡的黑木耳到底能否產生米酵菌酸等毒素。其結果表明,浸泡一至五天的黑木耳均未檢查出米酵菌酸等毒素。

但是從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食物接觸史、中毒患者血液檢測結果和中毒症狀,都明確了此次中毒事件的元兇確實是米酵菌酸,那麼事實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黑木耳變成了“毒木耳”?這個錯誤,可能很多人還在犯!

通過 “涉事”幹黑木耳及其長達5天的模擬浸泡試驗,得出的一個結論是患者食用的導致中毒的黑木耳,推斷與其家中特定外部環境有關。如浸泡時周邊存在過期變質的食物,或浸泡容器未洗滌乾淨而殘留食物殘渣,而這些變質的和殘留的食物殘渣都會成為米酵菌酸形成的溫床,還有就是浸泡的時間過長。

所以,在泡黑木耳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環境,且當天泡的黑木耳,應該當天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