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漢正街:演繹「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

江漢匯流,三鎮鼎立,是大武漢的城市格局之魂。而被譽為“天下第一街”的漢正街,是古漢口鎮的發祥地,因南臨漢水、東接長江、得水獨厚而商貿發達。

縱觀漢正街自明成化年間以來五百年的滄桑變遷,堪稱是武漢商業發展歷史的縮影。從民國前的“中國四大名鎮”,到改革開放後在全國率先開放的小商品市場,漢正街被譽為中國市場經濟的“試驗田”和改革開放的“風向標”,是“中國對內搞活的成功典範”。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商業形態和落後的基礎設施已經成為漢正街未來發展的障礙,特別是在武漢長江主軸戰略規劃的背景下,漢正街啟動“二次創業”,立志告別傳統批發物流倉儲業態,打造以時尚創意、現代金融、文化旅遊休閒於一體的中央服務區,重構漢正街的商業版圖。

“天下第一街”遭遇發展桎梏

40年前,一條有著500多年商貿歷史的老街,成為我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的探索者和先行者。漢正街小商品市場在全國率先開放,發揮其承東啟西、引南接北和廣納四方商賈、吞吐九州貨物的集散功能,形成全方位開放、大跨度串聯、多成分競爭的市場格局。

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漢正街小商品市場的經驗值得重視”的社論。在輿論引導和政策推動下,個體工商戶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漢正街市場個體工商戶數量從1982年上半年的209戶,增加到1984年底的1063戶,其中約有200餘戶先期成為“萬元戶”。

90年代,漢正街市場開始向綜合型、專業化、商場化方向發展,並逐漸形成了服裝、布匹、鞋業、副食品、日用化工品等46個專業市場,個體戶達1.3萬戶,經營商品6萬多種,日均人流量達15萬人次,年銷售額約100億元,年貨物吞吐量150萬噸,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武汉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

“對外開放看深圳,對內搞活看漢正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朱延福教授說,沒有漢正街的體制機制創新,就沒有今天中國商業的繁榮。漢正街對改革開放的貢獻不亞於安徽小崗。

然而,進入新世紀的漢正街開始顯露疲態,交易額從全國十大小商品批發市場的前三位降至第七位,市場地位則逐漸降級為一個區域性市場。

武漢鑫寶物流公司負責人葉愛珍2003年在江漢橋底開了家物流公司專門承運漢正街商品。當時,從江漢橋底到龍王廟集家嘴碼頭沿岸,最高峰時這裡聚集著300多家物流公司,無證照的黑物流更是多如牛毛。

“起初,我們駐紮在江堤內的臨時建築裡,2009年政府全面清理威脅防洪堤的臨建,我們就被趕進了漢正街市場,幾家物流合租一個門面。”葉愛珍回憶說,武漢市三環線以內全面“禁貨”後,大部分在漢正街做生意的物流公司就改用“小板車+依維柯”拉貨,“武漢市場上的依維柯5座客車一時間賣斷了貨”,漢正街一帶的“客改運”依維柯一度超過2000輛,加劇了漢正街的擁堵。

治安問題同樣困擾著葉愛珍。“幾乎每天都有客戶來投訴收不到貨,或者貨少了。”葉愛珍抱怨,漢正街一帶的盜竊團伙猖獗,改用依維柯分散裝貨後,更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在漢正街跑物流本就是微利,丟貨不僅要賠償,還損害了公司信譽”。

有著20年漢正街童裝批發生意經驗的魏紅喜則告訴記者,漢正街的商鋪租金10年翻了近8倍,加上高昂的物業管理費,每年光租鋪開支就高達100萬元,分攤到單件商品上的成本增加了4倍多,“同款服裝,客商在漢正街進貨要20元/件,但在鄭州、株洲等地進貨才12元,大量外地客商放棄了漢正街,就連湖北本省也有一半的生意被別人吃掉了”。

此外,漢正街前店後廠的小作坊模式長期欠缺管理,2005年、2009年、2010年、2011年,漢正街多次發生火災事故,致數十人死亡。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分析,漢正街區域內商鋪、倉儲、加工、住宅高密度混雜,已超出城市中心的容納極限,消防、交通、治安、環境等問題更成為漢正街做大做強的桎梏和枷鎖。

2011年,武漢市政府祭出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方針,漢正街批發物流功能將中斷,一座鬧市核心區的傳統批發市場漸行漸遠。

撐過陣痛期 重構漢正街商業版圖

將位於中心城區的批發市場外遷,這是城市功能升級發展的必然趨勢。

武漢市漢正街管委會統計,自2011年啟動整體搬遷改造以來,通過搬遷改造,老鼠街、十三行等40多家傳統市場徹底消失,依附於這些市場的部分工廠也大量外遷;在漢正街1.67平方公里的核心區,經營面積從200萬平方米縮小至100萬平方米。原先的2.7萬戶商戶,一大半遷往了漢口北和漢川等地。目前,仍有1.2萬商戶留在漢正街打拼,其中八成從事服裝及相關行業。

“我們漢正街的孩子,都是睡在衣服堆里長大的。”費德羅服飾負責人張磊回憶起父輩的創業史時總忘不了這一幕。1994年,張磊的父親張立忠從工廠下崗回家擺地攤謀生,向親戚朋友借了一萬元創業啟動金隻身來到石獅進貨,不料貨不對路虧得血本無歸。

30多年來,石獅、廣州、常熟等地都曾留下張立忠打貨的足跡,父輩人靠著薄利多銷在漢正街站穩了腳跟。

2007年,張磊開始幫父親打理服裝生意,從傳統批發轉型為品牌加盟商,主要代理希尼亞男裝品牌。一切都順風順水,期間還見證了希尼亞男裝在美國上市。然而,2015年,中國服裝業庫存連續五年增長,積壓存貨之多可供全國人民穿3年。

“我一邊求解如何快速清倉,一邊在反思,中國服裝行業為什麼會陷入這般困境。”張磊坦言,還要歸結於過去粗放型經營,產品同質化嚴重,“建品牌、原創設計、縮短供應鏈”是服裝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如今,費德羅服飾籠絡了一批國內一線設計師,每季都有三個波段、近2000款新品推出。位於漢正街品牌服飾批發廣場六樓的費德羅專賣店早已不再貨堆如山。記者到訪時正巧碰見兩名從外地來打貨的精品店老闆。記者看到,客戶在專賣店showroom中心選款,在iPad上下單,位於武漢市郊的總倉收到指令後直接備貨、配送,運輸週期縮短一半。

為解決漢派服裝原創設計力量不足的痛點,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與漢正街市場管委會簽訂意向協議,雙方將合辦漢正商學院,助力打造“時尚漢正街”。

張磊認為,武漢紡織大學服裝學院直接向漢正街品牌服裝商輸送原創設計人才,一解商戶轉型升級的燃眉之急,也為漢派服裝崛起再添動力。

漢正街黨工委書記胡亞非表示,撐過了整改陣痛的漢正街,正在實踐中探尋轉型升級之道,以千億服裝產業為基礎,以時尚漢正街為轉型旗幟,助力武漢打造中國服裝名城。

武汉汉正街:演绎“天下第一街”的浴火重生

而隨著復星、綠地、香港恆隆等大鱷扎堆落戶,武漢國際時尚中心、漢正街金融島、綠地長江中心、恆隆廣場等一批投資過百億的現代商貿、金融項目在此拔地而起,500年商業老街華麗轉身,徹底重構了漢正街的商業版圖,一個世界級濱水高端商務區漸行漸近。

漢正街的長盛基因:勤奮和誠信

採訪過程中,記者接觸了大量新老漢正街商戶,他們有的已退居二線、頤養天年,有的隨著漢正街整體搬遷改造轉戰漢口北,還有的依然堅守漢正街。無論他們現在身在何處,身家幾何,在談及經商之道時,記者聽到最多的詞就是“勤奮”和“誠信”。

鄭舉選是80年代首批在漢正街闖蕩的一百零三將之首,他雖雙目失明,但做生意的套路比誰都“看”得清。

市場價格是波動的,上次賣給客戶的貨物跌價了,客戶下次來進貨時,他會將差價退給對方;有時被騙了,他也不計較,心裡知道就行了。這反而讓對方覺得愧疚,為他贏得了一批固定客戶。

鄭舉選說,雖然時代在變,但誠信不能變。不管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等新型商業模式如何,誠信經營不會變,因為“靠忽悠經商長久不了”。

大眼睛服飾創始人田明芝2004年從湖北沙市來到漢正街,當年她已經50多歲,在沙市經營著3家精品服裝店,生意紅火、生活富裕。為了追逐更大的舞臺,田明芝來到漢正街從零開始,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每年都要去日本、韓國、米蘭、巴黎接受最新的時尚薰陶,徹夜與設計師討論每一件衣服的細節也是家常便飯,就連到工廠盯打版的事也要親力親為。

40年過去了,漢正街的商戶在變,經營模式在變,甚至經營場景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商不言商、義字當先的經營理念沒有變,勤奮、誠信的漢正街基因還在代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