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張大千《沒骨荷花》,紙本設色93×173cm,1976年

沒有骨氣的人,

人人都瞧不起;

沒有“骨”的畫,

卻人人都稱讚。

沒骨(mò gǔ),中國畫技法名,用彩色直接繪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線條勾描的畫法。

沒骨的“沒”字,即淹沒而含蓄之意,其精要在於將運筆和設色有機的融合在一起,不打底稿,更不能放底樣拓描。作畫時,要求畫者胸有成竹,一氣呵成。將墨,色,水,筆融於一體,在紙上予以巧妙結合,重在蘊意,依勢行筆。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徐崇嗣《牡丹蝴蝶圖》,軸·絹本·設色126.5×60.5cm,唐代

五代後蜀黃筌畫花鉤勒較細,著色後幾乎不見筆跡,因有“沒骨花枝”之稱。北宋徐崇嗣效學黃筌,單以色彩作花卉,名“沒骨圖”,後人稱這種畫法為“沒骨法”。另有用青、綠、朱、赭等色,染出丘壑樹石的山水畫,稱“沒骨山水”,相傳為南朝梁張僧繇所創,唐楊升擅此畫法。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張僧繇《雪山紅樹圖》軸·絹本·設色118×60.8cm,六朝·梁

沒骨畫法,介乎工筆與寫意中間,不類同工筆的嚴謹,逼真卻有些刻板;又不相同於寫意,恣肆張揚,酣暢卻有些誇張。別開生面自成一家,無論是山水還是花鳥,皆一揮而就。

沒骨花鳥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惲壽平 蜀葵

沒骨法是花鳥畫在技法形式上的一大變革,不用墨線勾勒輪廓,只用著染色彩的水跡形成花葉形象,整個畫面色彩清柔、風格清秀、雅緻、飄逸。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惲壽平 甌香館寫生冊-桃花

在花鳥畫中使用沒骨法,傳是北宋徐崇嗣所創,但經考察因為清惲壽平所創。他中年以後專攻花鳥,創沒骨法,這種畫法不採用墨筆勾勒輪廓然後敷色的傳統方法,而是以色彩直接渲染,粉筆帶脂,點染並用。同時,講究以寫生為基礎,極力摹寫,得其活色天香而後已。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惲壽平 芙蓉

在創作中,惲壽平追求以宋法運元格,以極似求不似,重在“攝情”,畫風清新雅麗、淡冶秀美,於絢爛中求平淡天真,表現了“清如水碧,潔如霜露”般理想化的美的境界。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牡丹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色借相公袍上紫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紫薇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甌香館寫生冊-枇杷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甌香館寫生冊-萱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秋海棠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桑蠶圖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牡丹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牽牛花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沒骨山水

“沒骨山水”相傳為五世紀初南北朝時期,張僧繇所創立的一種山水畫技法,直接以青綠、赭、白諸色,堆染成山石雲水樹木。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唐 楊升 蓬萊飛雪圖頁 故宮博物院

沒骨山水作為不同於淺絳山水或青綠重色山水的另一種畫法,創始於張僧繇或楊昇,經過董其昌的提倡和身體力行而得以發展光大。歷代畫家中也有不少人畫過沒骨山水,例如唐代楊昇,明代藍瑛、董其昌,清代劉度,近現代吳湖帆、張大千等。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明 藍瑛 白雲紅樹圖 軸 絹本 設色 縱189.4釐米 橫48釐米 1658年(戊戌)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明 藍瑛 丹峰紅樹圖 軸 絹本 設色 縱184.3釐米 橫50.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董其昌 燕吳八景圖(之七) 冊 絹本 設色 縱26.1釐米 橫24.8釐米 1596年(丙申) 上海博物館藏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董其昌 仿張僧繇白雲紅樹圖卷 局部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董其昌 翠岫丹楓圖軸 紙本 設色 縱64釐米 橫78.5釐米 吉林省博物館藏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董其昌 仿楊昇沒骨山水圖軸 絹本 設色 縱76.8釐米 橫34.3釐米 1615年(乙卯)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吳湖帆《快雪時晴》,設色紙本60×35cm,1930年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吳湖帆 山村秋意圖1958年作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吳湖帆 江上雲林閣圖 1950年作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謝稚柳《山水》 1988年作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謝稚柳《黃山雪霽》1980年作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俞子才《仿楊升峒關蒲雪圖》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陸儼少《峒關蒲雪》1956年作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張大千 1936年作 巫峽清秋

這種繪畫技法,只有中國有!

張大千 1934年作 巫山

後記

南朝齊謝赫曾提出“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的“六法論”,在他看來,“沒骨”也即意味著沒了“筆”的表現力。這一論述對用筆的要求影響了中國繪畫一千多年。直至明末,西方繪畫“直以色彩圖之”的思想傳入中國後,這種情況才略有改變。從那時起,一部分中國畫家才認識到,原來,西方繪畫中的很多技法,我們的前輩早已經應用過。

目前中國畫又進入了創作環境和審美標準的重大轉變時期,沒骨畫既然是中國畫的一部分,又有中西繪畫交融的有利條件,應該高舉“注重光色,融合中西”的旗幟,讓這個古老的畫種煥發青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