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從小愛運動的孩子,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熊爹老餘/文

為什麼從小愛運動的孩子,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很多家長喜歡看奧運會,四年一度的全球體育盛會值得大家期待。體育運動的激情四射、金牌大戰,會給生活帶來許多樂趣。但是,回到現實日常生活中,家長就喜歡看著孩子坐在那裡寫作業、看電視、玩手機,至於運動不運動,毫不在意,這是不是在坑娃?

西方國家的教育,崇尚運動為本,通過加強孩子的體育運動,尤其是籃球、棒球、冰球等集體運動,培養出強壯的體格、堅韌的心性、合作的意識、完美的人格。青少年就應該朝氣蓬勃、樂觀向上,反觀我們的孩子,大多數課外運動時間很少,為了補習奧數英語語文,擠佔了大量本該運動的時間。導致體型管理失常,大多肥胖或者瘦弱,眼睛近視,個性脆弱,意志不堅定。

這些問題,可能家長都看見了,卻會自我安慰:只要孩子成績好,這些都可以忍受。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在漫長的一生中,衡量孩子是否成功和快樂的,並不僅僅只有學習成績一個標準?健康、自信心、面對困難的勇氣、合作和關愛,都是不可欠缺的。

而且你怎麼認為,一個眼睛近視,個性脆弱,意志不堅定的小孩,學習成績會很好?而一個體育好、身體好、能吃苦、能堅持的小朋友學習成績會不好呢?

恰恰相反,體育好、身體好的小朋友學習成績會更加出色。

身體健壯,會促使孩子的大腦發育良好、供能良好,可以支持較長時間的專注力,讓他們學習效率更高,學習起來更加輕鬆。

身體健壯,體育課可以輕鬆完成老師的指令,被同伴羨慕,運動會上獲得冠軍,會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自信心使孩子在學習上也不甘人後,增添許多內在動力和自覺性。

身體健壯,孩子不易生病,就會情緒良好,每天快樂上學,如飢似渴地吸收文化知識。而且不缺課,跟著老師的知識點走就行,根本不用報課外班補課,不無謂消耗孩子的時間和體力,孩子學習的快樂指數更高,形成良性循環。

身體健壯,孩子能吃苦,從小學到高中、大學,孩子可以逐步適應強度越來越大的學業壓力,具有持續抗壓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會像現在許多大學生,考上大學就開始厭學了。

為什麼從小愛運動的孩子,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而這一切,實現起來都並不困難。老餘在這裡介紹一個育兒小竅門:慢慢來,每天運動一小時。

這個標準並不高,實現起來也很簡單。

比如,小余6歲的孩子,每天去遊樂場或者公園玩耍一個小時就行了。在家裡,也應該多爬、多跑、多跳,增加四肢力量。

6到9歲的孩子,建議可以參加一些體育興趣班,不用進行體能等正規訓練,玩耍式學習,是最好的方式。游泳、籃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網球、高爾夫等,總有一項運動會吸引孩子去學習。

9歲以上的孩子,如果已經培養出對某一項或兩項運動的興趣,可以尋找合適的老師和機構,進行較為專業的訓練,並且可以參加兒童體育比賽,提高孩子堅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12歲以上的孩子,基本上已經養成了良好的運動習慣,身材健碩強壯,超出同齡人的一般水平,有一項長期堅持的體育專長,在業餘比賽中獲得成績。這個時候,經過訓練有天分的孩子,可以去追求更加閃耀輝煌的人生。

參加全國比賽、亞運會甚至奧運會比賽,也不是不可能,人生因此多了許多美妙的色彩和風景,讓孩子感受激情人生。

即使不成為專業運動員,也有更好的狀態面對學業和生活:身材標準,精力充沛,生活中興趣廣泛,朋友眾多。

● 吳亦凡15歲時在廣州市第七中學就讀初三,期間擔任七中籃球隊的隊長,參加了2005年舉辦的少年NBA中國初中籃球聯賽,並獲得華南地區冠軍。

● 2016年,被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與生物科學雙學士項目錄取的17歲的成都姑娘王怡茜,不僅是學霸,而且還是學校排球隊主攻。王怡茜7歲時,因為哮喘“結識”了游泳,後來又喜歡上網球,射箭、馬術她也很在行。

● 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在學校時,是相當出色的校橄欖球隊隊員,還當過校板球隊隊長,後來又喜歡上了籃球和網球。

這些,都是從每天運動一小時開始的!

我小時候一直踢足球,這個業餘愛好一直保持到現在,也深深影響到我兒子,激勵他從小堅持訓練,一點一點進步,成為全國游泳冠軍。每天運動一個小時,已經改變了我和兒子的人生軌跡,使得我們具備運動員的堅毅、自律、自信和終身運動的良好習慣。

我也希望每天運動一小時,能夠改變更多孩子的人生軌跡。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