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之以德——法、理、情並重的楊自懲的故事給我們的啓示

道之以德——法、理、情並重的楊自懲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道之以德

鄞(yín)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宰為之霽(jì)顏。

鄞縣人楊自懲,最初做一名縣吏,心地仁厚,處事以法為原則且公正無私。當時的縣令非常嚴厲,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打得囚犯渾身是血,但縣令的怒氣還沒有消散,楊自懲跪下為囚犯求情,也為縣令緩解怒氣。縣令說:“只是這個人觸犯法律違背天理,不由得人不生氣。”楊自懲叩頭說:“如果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如果查清他們犯罪的實情,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高興。高興尚且不可以,更何況發怒呢?”縣令聽了之後,臉色便緩和了許多。

道之以德——法、理、情並重的楊自懲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鄞縣人楊自懲,最初做一名縣吏,心地仁厚,公正無私。當時的縣令非常嚴厲。有一次鞭打一名囚犯,致使血肉模糊,血流不止,但他仍然怒氣未消。面對犯罪的囚犯,縣令難以遏制內心的憤怒,對其施以重刑,以示懲戒。但相對於刑法,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儒家學說更注重德治。孔子曾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楊自懲看到鞭打囚犯的血腥場面,於心不忍,跪倒在地替囚犯求情,為縣令寬舒憤怒。縣令說:“此人違背法律天理,讓人無法不生氣。”

道之以德——法、理、情並重的楊自懲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

楊自懲叩首說:“在上位的人離開了正道,百姓早就離心離德了。如果能弄清他們的實情,就應當憐憫他們,而不要自鳴得意。欣喜尚且不可以,更何況發怒呢?”楊自懲借用《論語》中曾子之言勸解縣令,百姓之所以有犯法行為,可能是因為上層統治者的政策措施有了偏差,其中必有隱情。沒有誰願意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將自己置於不利地位的。對於他們要有憐憫之心,得知案件的實情後,就應該哀其不幸。縣令聽後,神情馬上緩和了許多。

---彌勒內院看門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