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2月2日上映的新片《坏爸爸》宛如一匹“黑马”,超高票房下透露出的更多是“诡异”……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这部电影里几乎没有明星,唯一有点名气的就是邵兵,没有点映,也没有在互联网上进行大规模宣传,然而这部电影从预售那天起,就持续霸屏预售榜第一,从2月2日至2月13日,《坏爸爸》预售持续排在第一,直到2月14日,才被《西游记女儿国》这部贺岁大片的点映打败。上座率高达52%(超过《战狼2》,中国电影平均上座率14%),娱评官看到这个数据时也是一脸震惊!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说到这里你们可能会说,也许是因为电影本身超高的质量,事实上从豆瓣看,虽并未对该影片评分,但是纵观微博、豆瓣影评,有关《坏爸爸》的评价呈现出明显“两极分化”,有人甘之若贻,更多的则是一星差评。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在众多影评中不难发现,很多观众的电影票并非通过正常购买途径,实则是超市、书店、学校赠票,影院也有电影票表面卖光实则空无一人的情况,这让人很容易想到“虚假票房”。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事实上,除了“虚假票房外”,《坏爸爸》已经涉及到了电影“传销”。

传销性质:下线、提成

1.与商贸公司合作,消费送电影礼品卡,参与活动并卖给他人电影票,有20元提成。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这样具有鼓动性的话语,像极了传销组织的洗脑课程!

2.通过强制会员“认领”售票人物,通过线下宣传直销电影票。

除麦点影业外,《坏爸爸》背后有家号称拥有500万用户的所罗门(SoLoMo)公司,而这家公司被称为“中国互联网最大骗局”,他们的模式也被质疑是“传销”的互联网+的升级版。2017年8月便奔走“预售”,边发动会员“认领”(认领销售任务)电影票,目标一百万张。

截至到目前,《坏爸爸》票房已经达到1574.32万票房。

在电影《坏爸爸》的票房销售上,售价35元一张的电影票“所罗门”成员卖出30万张,总额就已达1050万元。

“所罗门矩阵”的许多成员,一口气买入200张、300张甚至400张电影票。仅四川一组,购买超过1000张电影票的成员就超过7人,认领任务是一万张电影票。 他们之所以疯狂买入,是因为他们普遍乐观地认为,该电影的票房可以突破20亿元,更何况还能享受全球影片收入纯利的5%-10%。

从星美票房看,上座率均为100%,几乎可以断定为“所罗门”成员所买。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这部电影,是由“所罗门矩阵”和东方明星谷联合出品的。(所罗门内部宣传资料)所罗门内部关于这部电影的销售奖励机制是这样的:电影票售价35元一张,购买者获得等量的数字资产,系统达成销售30万张的目标,所罗门成员会获得该电影总票房的10%,销售达到100万张,获得总票房的15%。所有收益,以流动数字资产的形式进入购票者的超买账户。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但是,高票房的表面下是无“纯利”的根本,这种“传销式”的任务式买票机制,最终只能成为所罗门自己内部的狂欢,而这场狂欢背后,还是所罗门的组员们的集体买单。

所罗门“教主”刘少丹一共注册了三家公司,已经有一家被吊销影业执照,仅剩的“深圳市所罗门世纪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也是因为认缴才出资5万,看来传销组织也并非表面上的光鲜亮丽,他们的压力比许给成员的承诺还要大。

过度商业化的“骚”操作

从这次《坏爸爸》的“类传销”行为,我们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影视行业并不平静,这基本归因于过度商业化,由此衍生的票房造假手段也很多。

1锁场

去年火极一时的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因为涉及到虚假票房、锁场严重而引发热议。

锁场在影视界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只是以前都是暗中操作,并没有人把它拿到明面上来,而且一般为小规模锁场,影响并不大。那次“三生粉”却被爆出疯狂锁场,一个月前便开启了锁场计划,并且声明粉丝后援团会给予报销,最终锁场数量多达七万场。

我国所的影院一天也就只有二十六万场,粉丝们锁了将近三分之一的院线场次。结果,很多影院出现了以下这种情况。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就连《战狼2》也涉及锁场,相对于《三生三世》的锁一两个位置,被锁位置比较多。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2偷票房

这是较“古老”的造假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在电影同期上映时,竞争对手使了手段,也有可能是院线自己搞的鬼,当你买的是A电影时,影院给你打的票据单上写的是B电影,票房和收益全算到B片头上去了。

在《我是影院经理,我来起底中国电影票房黑幕》的文章里就提到了,2015年440亿的中国电影票房里,至少45亿都被影院偷去了。

3买票房和送返点

在有同期电影竞争的情况下,为了取得排片优势,有可能出现买票房的情况。影片砸千万到全国院线,便可直接买下院线黄金时段的一半票房,并据此与院线达成协议,买下一个厅一半票房,就得以在黄金时间排片一场。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很多院线会接受这样的协议,因为片方买下的50%票房已经可以让院线稳赚了,更何况另外50%的票房还可能卖出去一些。

送反点即提成,例如《小时代3》上映时,就有业内人士曝光了片方与院线达成的返点协议:影院排片达到40%的给影院一个点,45%的给影院两个点。

4幽灵场

与买票房买一半票房不同,幽灵场是整厅全包,时间往往是晨间或者深夜的冷门时段,甚至那是影院未开门或者已经关门了。“幽灵场”这一名词的流行,来源于《捉妖记》,因《叶问3》发扬光大。

“类传销”的互联网升级版?电影《坏爸爸》预售票房模式被质疑

5补贴

这种情况是比较隐形和软性的造假方式。片方与购票软件合作,购票软件中“9.9元优惠购票”等都是片方烧钱给购票软件的低价售票,事实上官方统计票房仍以35元的价位估计。例如《叶问3》片方与百度糯米方合作,推出过3.7元看电影的套餐。

现如今影视行业诸多乱象已经不是秘密,这些“虚假票房”的“高招”也是屡见不鲜,但是这次《坏爸爸》的“传销”方式销售与以往的虚假票房不同,加入了“传销”形式后的影片销售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影视行业的形象。

对于影视行业的作假行为,管理部门暂未严格处理,这也让各影片方和影院“艺高人胆大”,屡出“奇”招。如果再不加以治理,影视行业的未来将越来越不明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