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偉大」企業邁進!爲發展普惠AI,華爲欲每年10億美元做AI晶片

據外媒報道,今年的全聯接大會上華為很可能將傳言已久的“達芬奇計劃”公之於眾,併發布華為雲數據中心Ai芯片。

華為“達芬奇計劃”想要打造一個從訓練到應用、從芯片到設備到雲端的統一AI底層開發架構,適用於所有行業、所有AI應用。它還肩負著挑戰英偉達等國際AI芯片巨頭的使命。

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華為已經了從面向運營商到面向移動互聯的轉型。這次“達芬奇計劃”以及AI芯片的公開,毫無疑問將標誌著華為實現了從面向移動互聯,到面向AI人工智能技術的又一次重大轉型。

轉型AI是華為在生產力上的戰略選擇

眾所周知,華為早先是做通信起家,但當時華為的很多手機產品都是為了運營商而定製,這種依託運營商關係進行銷售的方式導致華為終端業務的收入利潤低,品牌影響力也極低。後來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智能機和3g、4g流量的出現,取代了傳統機型短信業務和語音業務。華為也開始大幅度降低對運營商的依賴,不再打機海戰術,開始學習小米的營銷方式,走精品手機的中高端定位,終於在2014年華為手機迎來了爆發口,開始從To B轉向To C的的智能手機業務。

在傳統通信企業向終端廠商的巨大變革中,華為憑什麼能夠一路猛進發展到如今的口碑呢?華為最主要是一直有敏銳的市場眼光,抓住了轉型的戰略機會點,在當時移動互聯網並不盛行的年代,華為和諾基亞愛立信等通信企業的起點一樣,都在做手機終端,但只有華為成功掌握住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從面向運營商的B端企業成功轉型,並把手機業務做到了出貨量全球第二。

向“偉大”企業邁進!為發展普惠AI,華為欲每年10億美元做AI芯片

如今華為在AI領域的深耕,也是其捕捉到物聯網時代的來臨,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半場,華為的戰略選擇是在生產力上做突破。其次,華為目前已經擁有自己的芯片設計能力,麒麟芯片就是最好的象徵,但真正實現AI芯片,還需要和人工智能之間的相互結合才能生產出有價值的AI芯片,沒有人工智能這個生產關係成立,大數據和雲計算、AI等都只是沒有價值的生產資料,所以華為

AI芯片的全面轉型是順應物聯網時代,更是戰略選擇。

打破壁壘,華為要做AI芯片領軍者

業內最早曝光華為AI芯片相關情況的是The Information,他們在七月份就透露,華為被稱為“達芬奇計劃”或者“D計劃”的秘密研發項目,其中就包括為主句中心而研發的華為AI芯片。這種芯片的商業樣品已經生產下線,並被業界認為能夠與英偉達類似芯片相競爭。

華為達芬奇計劃基本就是圍繞著AI芯片研發展開的,據信其設計工作主要有華為旗下半導體部門海思的研發隊伍負責。達芬奇計劃的直接負責人就是海思的董事長。這一款芯片對於華為甚至整個國內企業界來說,都具備“打破壁壘”的重要意義。所謂打破壁壘,首先在於消除行業障礙,讓業界能夠在華為深度學習開源框架之下,打通不同平臺之間的開發體系。更重要的是,將能夠打破國際芯片行業巨頭的壟斷,為國內產業開拓生存與發展的空間。

對於此,華為高層早在2016年就指出,在芯片產業裡行業實力前20%的企業已經拿走了80%的利潤,即使華為這樣的巨頭也不得不長期使用英偉達等企業的芯片,來為服務器提供AI功能。新的自主AI芯片的研發,就是華為逐漸減少對美國公司的依賴、建立自身獨立AI技術研發能力的重要舉措。

雖然這款AI芯片還必須等到10月份聯接者大會上才會正式公佈,但實際上華為已經在與微軟進行合作,並調集了專門的工程師隊伍進行測試和調校。甚至有消息透露,Bing搜索引擎就在利用華為AI芯片進行語音識別軟件的測試,如果運行效果達到微軟的要求,不排除雙方將會有大規模的商業合作。這對微軟的另一大芯片供應商英偉達來說,顯然會帶來很大的競爭壓力。

AI人工智能引入到華為旗下的一切產品和服務中,除智能手機外,還包括電信基站、雲數據中心、監控攝像頭等等設備。這些產品和服務未來對AI芯片的需求是驚人的,華為如果在這個領域的研發真正取得進展,無疑將大大增加華為自身以及整個中國科技界企業的實力,打破國際巨頭的競爭壁壘,同時也讓華為成為AI技術、科技領域真正的領軍者。

普惠AI之路任重道遠,華為仍需努力

在世界互聯網科技和人工智能領域裡,越來越呈現出贏者通吃的局面。在國際科技巨頭的重壓之下,中國企業界需要華為這樣有雄心壯志的領先者。在中興事件的陰影之下,華為普惠AI戰略為國內產業界帶來了打破壁壘的曙光,但是華為為自己規劃的這條路並不好走。實現普惠AI戰略的關鍵環節之一,就是要確保自主AI芯片的成功推出。目前國際芯片巨頭早已形成自己完整的佈局,華為要實現突破仍需付出極大努力。

首先從硬件角度來看,英偉達仍然是市場上的銷量冠軍。中國目前已經成為英偉達的第二大銷售市場,其最近一個季度在華的銷量佔據了公司總收入的23.5%,華為的AI芯片必然成為英偉達主要競爭對手,在其全方位的市場營銷攻勢之下華為AI芯片即使順利推出市場,又能否挺過最艱難的初期階段?華為面對的困難不小。

向“偉大”企業邁進!為發展普惠AI,華為欲每年10億美元做AI芯片

其次,由於顯而易見的原因,美國政府對中國科技企業採取了嚴厲的壓制措施。不久前的中興事件就是例子。華為的普惠AI戰略直指AI芯片研發,意圖將AI應用到幾乎所有產品上,也肯定會令美國當局更加警惕。今後其有可能出臺更多的政策來對華為進行限制,這一點不可不防。

最後,像英偉達、谷歌這樣的國際AI巨頭,除了芯片外還在整個軟件框架和AI生態上佔據了極大優勢。華為要想打破他們的壁壘,只是在芯片硬件上發力遠遠不夠,還必須推出自己的類似TensorFlow這樣的深度學習開源框架,並且讓世界範圍內的大量開發者都認同、並樂於使用這個框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普惠AI戰略的美好願景。

當然,今天的華為已經是一個擁有18萬全球員工、8萬名以上研發人員的龐大企業。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瑞典、俄羅斯和印度都有研發中心,僅2017年華為就在科研方面投入了130億美元以上的資金。其不但有雄厚的資金實力為研發提供支撐,而且在通信設備和手機領域裡有眾多的產品供自己的AI體系進行應用實踐,並使技術能夠隨價值鏈不斷迭代上移。華為在在華為自身的努力以及國家對科技事業的強力支持之下,華為普惠AI戰略雖然任重道遠,但其前景無疑是充滿希望的。

我們期待華為在這場AI技術世界級的競爭中實現突破,真正從一個“巨頭”進化成一個“偉大”的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