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40年前,短途出行騎上一輛“永久”牌自行車絕對讓人刮目相看。如今,每到假期開著私家車飽覽大江南北,搭乘高鐵、飛機出行也不是什麼稀罕事了。10月8日,記者來到鄖西縣,瞭解40年交通工具的變遷給教師李朝斌一家帶來的影響。

20公里上班路不再用腳丈量

1963年出生的李朝斌家住鄖西縣觀音鎮天河口村,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在澗池鄉娘娘山下的新茂小學任教,每週往返兩地一次,從家帶些生活用品。

“當時,我們週六上午還上半天班,中午吃了飯,要抓緊時間從學校趕到泥河口渡口,坐下午4點半的渡船。”李朝斌對剛上班時的情景記憶猶新,他介紹說,從學校到渡口不到10公里,如今開小汽車,可能就十來分鐘,但在當時,連自行車都買不起的情況下,要翻山越嶺2小時左右。如果坐上渡船,順流而下,40分鐘就可到天河口;如果沒趕上渡船,那就只有星空作伴,沿河步行回家。

1986年,李朝斌有幸進入鄖西師範進修,當時他用辛苦積攢下的工資買下人生第一輛“飛鹿”牌自行車。從鄖西縣城回觀音鎮天河口村,近20多公里路,騎行只需一個多小時。

從此無論是上班路,還是回家路,都無需再用腳丈量。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500公里進貨路只需兩天往返

1998年,一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讓李朝斌的妻子汪名英所在的製鞋廠破產倒閉。無奈之下,汪名英只能開起鞋店。

2000年左右,鄖西縣到武漢市還未通高速,從鄖西到武漢近600公里,對於進貨的人來說,坐長途臥鋪客車是最好的選擇,既可坐人,又可把貨帶回來。

“當時,坐下午1點的車,第二天早上七八點才能到。下了車,在漢正街挑好貨打包,再坐臥鋪客車返回。一來一回需要三天時間,低速顛簸、彎道多,我們一般上車先吃一顆暈車藥。”汪名英回憶說,當時,由於貨都在車頂和座位下,行駛中,載人載貨的客車重心太高,車禍時有發生,進貨的人總是膽戰心驚。

2008年,鄖西到武漢的高速全線通車,距離縮短到了500公里,時間也從18個小時縮短到了7個小時,同時,隨著貨運物流的興起,實現人貨分離。

“現在進貨的時間縮短了,旅途更安全了,所以人也感覺輕鬆了很多,家人也少了很多擔心。”汪名英高興地說。

1400公里回家路三小時可達

今年9月30日下午,李朝斌夫婦的女兒李婉楠搭乘飛機從廣州到達武當山機場,地圖上橫跨兩個省份1400公里的路程,現在只需兩個小時即可到達。

“當初考公務員,父母不太想讓我考那麼遠,怕一年見不到我幾次。現在兩個小時就能從廣州到十堰城區,再換乘汽車,一小時就能到家,多方便啊。”李婉楠興奮地說。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早在2015年,李婉楠還在重慶讀研究生時,往返十堰大多選擇搭乘火車,雖說比汽車更快、更安全,但每次看到女兒坐10來個小時的火車後非常疲憊,父母希望女兒以後能夠工作離家近一點。隨著2016年武當山機場通航及國內各大城市航線的開通,只要能搭乘飛機,距離已不再是問題,一家人很快在思想上達成了共識,決定讓女兒去南方大城市闖一闖。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我聽說,將來到廣州還可以坐高鐵。”李婉楠對未來充滿憧憬。“不僅是高鐵,還可以坐火車、坐大巴,甚至是自駕,選擇多得很啊。”李朝斌插話說。

從雙腳丈量到抬腳上車。40年來,鄖西人民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多,出行時間越來越短。隨著交通的發展,鄖西已不再是閉塞小城,而是通南達北的旅遊名城。(十堰日報)


「改革開放40年」鄖西:從閉塞小城到通南達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