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殲8IIM作為引進技術與自行開發相結合的一個項目,採用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航電設備,並整合了俄國的雷達。通過該項目,國內開始探索建立俄式航空裝備的國產化設計試驗體系,為蘇27戰機的引進消化吸收提供了經驗,促進了國內航空技術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1996年,殲8IIM參加第一屆珠海航展。在那個年代,這是當時公開的國產最先進戰機,機頭雷達、兩側進氣、可發射中距彈,最多掛載6枚空空導彈……當年的軍迷很喜歡殲8IIM的外形,那時候沒有網絡,就將軍事雜誌贈送的彩色大圖張貼於宿舍床頭,如今回憶起來仍感慨不已。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七、機載武器的拓展

殲-8IIM不但較好地綜合了引進的雷達與國內的航電設備,而且機載外掛管理系統也能混裝兩國的機載武器。近距格鬥導彈可以使用國內的PL-5C、PL-9,也可以使用俄國的R-73,中距空空導彈可以使用國內自行開發的半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實際還不成熟),也可以使用俄國的R-27P,並具備擴展更先進的R-77的能力。對地攻擊時,可以使用國內的90-1、57-2航空火箭彈、250公斤低阻炸彈、雙用途子母彈、反跑道炸彈等武器,還能夠使用俄國的激光/電視制導炸彈和Kh-31型超音速空面導彈。

當然,殲8IIM只是理論上擁有的較大的外掛載荷和較強的外掛靈活性,實際外掛能力比殲8II並沒有太大改進,只是在對空作戰的同時具備基本的對地武器外掛條件,對於體積較大的空對地導彈的掛載條件並不理想。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八、可維護性

比之前的國產戰鬥機相比,殲8IIM在可維護性上有明顯的進步。機體的全機開口率超過20%,前機身開口率為30%以上,大部分口蓋都採用了方便維護的快卸接口,地勤人員通過機身上的開口就可以對飛機絕大部分設備和系統進行檢查和維護。機載電源、氣、液系統和空調採用了國際通用的標準接口,可以利用中國和國外大部分地面維護設備進行油、氣、電的補充。全機的電纜、導管、索線和其他活動件都有防錯設置,機載電子設備具備自檢功能並可以將故障分系統隔離。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九、人機工程學

殲8IIM在人機工程學的進步也非常明顯。首先,擁有由平顯和多功能下顯/雷達顯示器組成的綜合顯示系統,飛行員在飛行過程中可以通過顯示器獲得導航、飛行和武器瞄準/投放數據,配置的頭盔瞄準裝置增加了近程空空導彈的離軸發射功能。其次,殲8IIM還實現了雙杆操縱(HOTAS),飛行作戰中的操作基本都可以在手不離開駕駛杆和油門杆下完成。上述改進的大大降低了飛行員在飛行作戰中的操作負擔,改進後的座艙在人機界面、操作簡便性、舒適性上都明顯優於原型機。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總之,殲8IIM的飛機平臺比較落後,但是該項目採用的“甲蟲”8II雷達、563慣導(INS/GPS)、外掛總線、雙杆操縱和平顯等系統在當時都具備較高的技術水平,部分指標甚至比同期引進的蘇27戰機都更為出色。空軍在九十年代初期購買的早期版蘇27SK側重對空作戰,並不能掛載精確制導彈藥執行對地攻擊任務,因此,殲8IIM的多用途能力給空軍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軍事史林—我國通過殲8IIM項目學到了什麼(三)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