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鍾靈水木地,毓秀清華園。2018年10月16日下午4時,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媒體見面會在清華大學隆重舉行,拉開了河南稀有劇種在清華大學展演的序幕。豫劇名家李樹建、越調名家申小梅以及稀有劇種傳承人等戲曲大腕將悉數亮相媒體見面會,該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趙洪主持。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清華大學合影留念

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活動由清華大學教育中心、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藝術報社主辦,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承辦,河南廣播電視臺巜梨園春》欄目、河南廣播電視臺文藝部、恆品文化。戲緣APP、河南恭禧文化、鄭州贏冠傳媒協辦,河南省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洛陽豫劇院演藝有限公司、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內鄉縣宛梆藝術傳承保護中心演出。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現場圖片

現場圖片

清華大學戲曲進校園——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由《藝術名家講堂》和稀有劇種展演兩大部分組成。《藝術名家講堂》由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豫劇名家李樹建主講,並於2018年10月16日19時在清華大學蒙民偉樓多功能廳舉辦;稀有劇種展演涵蓋四平調、宛梆、道情、越調、豫劇五大劇種,並於2018年11月21日至23日在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分別展演四平調《小包公》、宛梆《銅臺關》以及道情《張廷秀私訪》,11月26日至27日又分別在新清華學堂展演越調《老子》和豫劇《北魏孝文帝》。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現場圖片

此次媒體見面會活動精彩紛呈,既有四平調、宛梆、道情等河南稀有劇種現場助興表演,又有互動問答環節,戲曲名家李樹建、申小梅等還將與清華師生進行零距離互動,並贈送有精美的戲曲文創產品。著名稀有劇種演員劉柳、拜小榮、李豔玲和劉粉霞分別登臺演唱宛梆《打金枝》、四平調《小包公》、道情《王金豆借糧》中的經典唱段。值得一提的是,屆時豫劇名家李樹建與清華學子張鵬飛互動,共同演唱豫劇《大登殿》選段“我一見老母親跪金殿”。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現場圖片

2018年10月16日19時,《藝術名家講堂》準時在清華大學蒙民偉樓多功能廳舉行,由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豫劇名家李樹建主講,演講題目為《星耀梨園——堅定文化自信 堅守文化立場》,講座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員趙洪主持。

本次講座以影像資料+名家講課+戲曲欣賞+互動體驗+學生問答的形式,讓青年學子們能夠參與戲曲、體驗戲曲,親身感受戲曲的魅力,並在輕鬆愉悅的課堂氛圍中瞭解中國豫劇的發展脈絡以及河南稀有劇種的發展狀況。為增加趣味性和互動性,講座開講前,主辦方專門在入場通道設置戲曲體驗工作坊,有專職化妝師為學生們現場化戲曲妝、穿戲曲服裝、戲曲演員現場教唱等。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現場圖片

此外,講座現場還設有戲曲文創產品展示區,戲曲光盤、畫冊、帽子、手提袋、馬克杯、文化衫等精美戲曲文創產品將集中亮相展示,向清華師生呈現多姿多彩的戲曲文化。戲曲名家齊飛、申小梅、張松曉、付梅、拜小榮、張天印、胡紅波等親臨講座現場,與清華師生進行互動。值得關注的是,講座中間還穿插有表演,分別是武新建表演宛梆梆胡獨奏《伏牛春早》;付梅、拜小榮演唱四平調《小包公》;劉粉霞演唱道情《王金豆借糧》;孫翔宇(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演唱豫劇《穆桂英掛帥》,張松曉演唱豫劇《北魏孝文帝》;越調名家申小梅演唱《老子》。

2018校園戲曲節“河南戲曲藝術周暨稀有劇種展演”開幕

現場圖片

附件:豫劇名家李樹建簡介

李樹建,現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河南省戲劇家協會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委員、河南豫劇院院長,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共“十八大”代表,曾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德藝雙馨藝術家、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等榮譽稱號。曾五次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兩次榮獲中國戲劇“梅花獎”,四次榮獲國家“文華”表演獎,兩次榮獲中國電影“華表”獎和上海“白玉蘭”獎,中國電影“金雞”提名獎。

由李樹建主演的“中華美德三部曲”《程嬰救孤》《清風亭》《蘇武牧羊》囊括了中國戲劇一系列最高獎,演遍世界近28個國家和地區,29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登上美國戲劇中心百老匯舞臺,全球電影中心好萊塢杜比大劇院等世界頂級舞臺,成為當代中國對外文化交流的名片。他創立的李(樹建)派藝術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和高度評價,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師範大學等高等院校聘為客座教授,是當代中國豫劇的領軍人物。

稀有劇種簡介

宛梆,即南陽梆子,是生長並流行在河南南陽的地方戲。她形成於明末,完臻於清代,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很早人們稱它為“南陽調、老梆子、南陽梆子”。因南陽簡稱為宛,解放後,改名為“宛梆”。

宛梆曲調豐富,唱腔激昂,其聲腔高亢豪放,男聲用大本嗓,給人以粗獷、豪邁、奔放、明朗的感覺。花腔是宛梆聲腔藝術中,比較突出和獨特的重要組成部分,幾乎各類板式的結構中都有花腔,生、旦、淨、醜各種行當皆可用之。特別是女聲唱腔的高八度嘔音花腔,娓婉清亮,配之主弦(梆胡)發出的“唧唧”聲,猶如鳥鳴,是其聲腔主要特色,堪稱一絕。

道情,太康道情源於道教樂歌,歷史悠久,唱藝新穎、唱腔歡快流暢。大約清同治十一年間,豫東一帶的道情藝人吸收借鑑了曲藝、豫劇、越調等有機成份,形成了道情劇種。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和改進,太康道情得到了較大的發展。

太康道情以唱功為主,其聲腔或低迥婉轉、嫵媚柔情,或俏麗活潑、歡快激越,以聲腔塑造人物,多以“三小”戲為主,擅長敘事抒情,表現家長裡短之間民間俚俗,充滿鄉土氣息。在豫東南、皖西北一帶流傳著“少鋤二畝地,也要聽聽道情戲”、“寧可面發酸,也要看看太康道情班”的民謠。

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

四平調,系由豫、魯、蘇、皖四省交界之黃淮地帶(以碭山為中心)的“花鼓”演變而成。1930年由鄒玉振、王漢臣組建花鼓大興班,1931年燕玉成、許若海率班到商丘古城演出,被身為戲曲愛好者的衛主田某(人稱“大蘇瓜”)改稱“四平調”。幾經周折,於2004年,被批准為省級保護項目(2007年正式揭牌)。2006年,又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本劇演出劇團商丘市梁園區四平調藝術研究中心於1963年《河南日報》以“鐵腳劇團”之美譽,並冠以“天下第一團”之稱。

本次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河南省文化廳,河南省文學藝術屆聯合會,中國藝術報社主辦,河南省戲劇家協會,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河南廣播電視臺《梨園春》欄目,河南廣播電視臺文藝部,恆品文化·戲緣APP, 河南恭禧文化傳媒,鄭州贏冠傳媒主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