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課堂」挑選私募基金,要看哪些風險指標?

「私募課堂」挑選私募基金,要看哪些風險指標?

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人們的消費觀變得越來越理性。同樣,投資觀亦是如此,人們不再盲目追求收益,而是更注重風險。

對於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基金來說,收益固然重要,畢竟是自己的飯碗,但風險同樣不能忽視,否則可能會將你長久積累的收益付之一炬。對於風險,私募重視,投資者也不能放鬆。因此在挑選私募基金時,一般會從兩個方面來衡量產品風險,分別是定性和定量。

定性分析,說白了就是看人、看公司、看產品。靠不靠譜,通過基金經理的背景、投資風格、產品表現都能一目瞭然。至於風險,主要看以下幾方面:

基金經理投資風格

在私募界,基金經理的背景各有不同,因此投資風格也各不一樣。公募派,風控做得比較好;券商派,在市場的認知和專業性更勝一籌;學術派,更注重基本面;民間派,藝高人膽大。

因此,我們選擇私募基金時,更需關注所操盤的基金經理的背景,這樣才能比較精準地選到適合自己投資風格的基金。當然如果從穩健的角度出發,公募派、學術派會更有優勢一些。

管理人資質

一般而言,在管理人牌照、代銷牌照等合規方面,問題一般都不大,但別忘了看成立時間,基金管理人在行業內歷練的越久,往往業績穩定性、風格穩定性等各方面表現都不會差。此外,良好的口碑和信譽是長期以來積累的,因此老牌私募跑路的概率幾乎不可能,沒人會傻到用無價的品牌換有價的金錢。

經營狀況

這方面就需要更深入的對私募管理人進行了解,比如通過私募排排網的路演,獲取管理人的更多資料。在線上路演中,私募一般都會介紹公司的基本情況,這是個信息點。投研部、交易部、風控部、合規部、市場部、運營部、法務部等治理機構部門的設置是否齊全;合規運營有沒有合規運營官?如何防範員工違規?如何保證客戶利益?等等,都是判斷管理人或基金是否靠譜的依據。


定量分析,其實很大程度上就是把定性的東西量化罷了,比如收益表現、波動程度、風格漂移等。我們看一下比較系統的量化指標:

最大回撤

最大回撤是指一定時期內,基金淨值表現最好和最差時的差值。小回撤,大回報,是無數投資者和機構都夢寐以求的。如何把控好回撤,考驗的是基金經理的操盤實力和管理人的投研實力。

夏普比率

夏普比率是衡量基金風險收益比的重要指標之一。比如某隻基金的夏普比率是2,這意味著它所投資的標的每波動1塊錢(承擔一個單位的風險),會給該基金帶來2塊錢(獲得相應的單位收益)的收益。因此夏普越高,說明該基金的“性價比”越高,投資就越穩健。

年化標準差

標準差是衡量一隻基金收益波動程度的風險指標之一,標準差指標越小,說明收益率波動越小。而優秀的基金往往在個區間的波動性指標都表現不會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