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導讀:2018年深秋來臨,降溫一輪接一輪,而

券商行業已經提前過冬,業績下滑、股價破發、信用違約等等,每一個話題都能讓券商從業者陷入沉默。

營收、淨利雙降

熊市中的券商有多慘?數據最具有說服力。截至10月14日,多家券商陸續發佈三季報預告,結果令人失望。

其中,國海證券、長江證券、第一創業、國元證券、東北證券等多家券商,淨利潤同比下滑均超50%。其中,曾經“蘿蔔章”事件的主角國海證券,淨利潤下滑最嚴重,同比下降76%-77%。

同樣令人失望的還有券商月報。截至10月14日,共有10家券商發佈9月報。

除剛上市的財通證券暫無可比數據外,其餘9家券商均出現淨利潤下滑。國元證券、第一創業、東北證券、長江證券、華安證券等5家券商,淨利潤同比下滑超過50%。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其中,東北證券9月淨利潤為2199.96萬元,同比下滑81.73%;第一創業淨利潤為841.54萬元,同比下滑84.99%;國元證券淨利潤281萬元,同比下滑95.47%,這是真正的“斷崖式下跌”。

此外,9家券商的營收也不樂觀。其中,太平洋證券營收1.71億元,同比下滑49.29%;東北證券營收1.7億元,同比下滑52.67%,下滑幅度居於前列。

事實上,2018年前8個月,國海證券、太平洋證券等個別券商整體處於虧損狀態。連合資券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中德證券、瑞信方正,也出現不同程度的虧損。

股價“破淨”頻現

今年以來,上證指數從3500多點跌到2500多點,足足下跌了1000點,跌幅接近30%。

而券商作為一個“靠天吃飯”的強週期行業,行業指數跌幅已經超過30%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除剛剛上市的南京證券和中信建投外,券商股年內全部出現下挫,跌幅在40%-50%的多達11只,跌幅超過50%的個股有5只。

國慶假期後的第一週,券商股整體表現並不好。32只A股上市券商全部下跌,大部分跌幅處於15%-20%之間,導致券商板塊在各大版塊跌幅榜排名中居於前列

其中,跌幅最大的是財通證券,累計跌幅達到20.18%,而跌幅小於10%的個股只有4家,即廣發證券、招商證券、中信證券和華泰證券。

在股價下跌影響下,券商板塊的市淨率隨之下降。僅國慶假期後的一週內,就有國海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國金證券、西南證券、長江證券、中國銀河等7只券商股的價格跌到每股淨資產之下。

而國慶假期之前,已經有海通證券、興業證券、光大證券、國元證券、東吳證券、東北證券等6只券商股“破淨”。二者相加,“破淨”券商股

在全部A股上市券商中的佔比,一下子從不足20%提升到40%之上。

此外,還有3只券商股在“破淨”邊緣徘徊。截至10月12日,方正證券、東方證券、華西證券的市淨率都不到1.1倍,分別為1倍、1.05倍、1.08倍。

除大面積“破淨”外,券商股“破發”數量也在增加。截至10月12日,光大證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太平洋證券、華安證券、第一創業、山西證券、浙商證券、財通證券、東方證券、華西證券等12只券商股,收盤價(後復權)低於首發價格,佔比達到37.5%。

業績下滑疊加股價下挫,遭遇戴維斯雙殺的券商股,未來難言樂觀。股價“破發”很可能影響投資者情緒,“破淨”可能直接影響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計劃。不管哪一個,都不是好消息。

信用違約風險

與券商板塊股價下挫相對應的是,今年以來券商業務步履維艱。在以資管新規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管制下,券商傳統業務全線承壓

東北證券坦言,2018年1月-9月,公司權益類自營業務、投資銀行業務、資產管理業務、經紀業務等主要業務收入同比減少,導致公司整體經營業績與上年同期相比出現較大幅度下降。

信用違約也成為券商不得不面臨的一個難題,其中股權質押融資違約事件首當其衝,而公司信用債違約事件頻發,也讓券商頭疼不已。

9月末,中信建投公告披露了因股權質押業務引起的仲裁事項。實際上,8月份至今,西部證券、西南證券、東興證券、華鑫證券、華安證券、興業證券和銀河證券等多家券商,扎堆兒發佈了股權質押訴訟公告。

時間再往前推,2018年上半年,東方證券和西部證券都因踩雷樂視網相關股東股權質押,而發佈了類似的訴訟公告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其中,西部證券除踩雷樂視網外,還一併踩雷中南文化,因此被當地證監局點名批評,提示其業務存在較大風險。

據西部證券公告顯示,踩雷樂視網涉及金額高達10.18億元,公司被迫計提4.394億元資產減值準備金,減少2017年合併利潤總額4.394億元,減少合併淨利潤3.29億元。

傳統業務全線承壓,券商不得不努力開拓其他業務,經營成本也水漲船高。長江證券表示,公司業績下滑除受傳統業務收縮影響,還與業務佈局及改革成本的增加脫不了干係。

降薪裁員潮

2017年9月底,號稱“史上最嚴”發審委走馬上任,IPO審核趨嚴呈現常態化,券商在IPO保薦業務中的盈利空間也被壓縮。

據21世紀經濟報道統計,在98家從事IPO保薦業務的券商中,只有44家參與到2018年上半年的IPO當中,還不及總數的一半。

並且,在44家參與IPO保薦業務的券商中,31家有項目上會,其餘13家顆粒無收,佔比約為三分之一。券商仍處於“看天吃飯”的尷尬階段。

此外,券商行業的馬太效應愈演愈烈,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申萬宏源證券、廣發證券處於第一梯隊,而中小券商的日子在股市低迷之下也越來越難過。

券商行業分化加劇,人員流動也不可避免。據券商中國統計,在23家有可比數據的上市券商中,9家減員,14家增員。其中,9家券商上半年合計減員2503人,14家券商增員1768人。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以招商證券為例,其半年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公司共有在職員工9908人,相比去年末減少725人,減幅達6.82%;職工薪酬開支同步下降,上半年發放薪酬共計15.66億元,同比下滑16.52%。

即便如此“精簡開支”,招商證券也沒能避免淨利潤下滑的命運。2018年半年報顯示,公司實現歸母淨利潤18.07億元,同比下滑29.21%。

資金面捉襟見肘的招商證券,甚至都沒錢報銷員工的異地差旅費了,缺錢程度可見一斑。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而券商中國統計發現,有7家券商降薪幅度超過兩成,包括國海證券、廣發證券、西部證券、國金證券、國元證券、海通證券等。

研報被“打臉”

券商還有一項傳統業務,就是發佈研報。

券商作為獨立於上市公司與投資者之外的第三方,其研報曾一度被投資者當做重要參考

但是,近年來券商研報卻屢遭“打臉”。據證券日報統計,截至2018年8月,共有433只個股被至少15篇券商研報推薦,但真實的股價走勢引發投資者質疑。


曾經年薪百萬,如今月入三千,這個行業大洗牌來了


在這433只被推薦個股中,有374只個股價格不及券商給出的最低目標價,佔比達到86.37%;203只個股價格較最低目標價下浮20%,佔比達到46.88%;甚至有18只個股較最低目標價下浮50%。

券商研報也不是毫無可取之處,在這433只被推薦個股中,有56只個股價格達到最低目標價,佔比達到12.93%;僅有15只個股較最低目標價上浮20%以上,佔比3.46%,實在少得可憐。

以三七互娛為例,2018年3月-4月,三七互娛股價連續走低,在18個交易日內跌幅超過25%,大批投資者被套牢

但是,在此之前,中原證券、廣證恆生、財通證券、財富證券等多家券商,均在研報中給予“增持”或“推薦”評級,引發投資者質疑,也因矇眼唱多被集體打臉。

結語

歷史上,券商股集體走弱曾被當做股市見底的信號

。但本輪券商股集體走弱,是否預示著股市轉機的到來,仍需時間給出答案。

寒無疑問,券商行業大洗牌已經來臨,未來大型券商還能經受住市場考驗,而中小券商能否經歷大浪淘沙活到最後,也許就完全看運氣了。

但是,無論何時,券商的投研能力仍然是安身立命之本。趁著股市調整期間提高自身的投研水平,或許是比盲目開展新業務更加重要的事。


另:長期堅持原創不容易,大量粉絲還沒有養成閱讀後點贊的習慣,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