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湟惠渠:蘭州首個人工自流灌溉渠修建往事

一條渠道見證了抗戰時期一段悲喜交集的往事。這渠道,就是今天被許多人漸漸淡忘的湟惠渠。湟惠渠是橫亙在蘭州市紅古和西固之間的一條水渠。它也是蘭州首個人工自流灌溉渠。這條修建在抗戰歲月中的渠道,不僅有許多創舉,更圍繞著渠道展開“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湟惠渠渠首



湟惠渠於1939年3月開工,起初計劃兩年半完工,然而由於物價飛漲,施工條件複雜,直到1942年5月才正式建成。這條水渠全長31.5公里,從紅古區花莊鎮河嘴村引入湟水河之水,經花莊、張家寺、河灣、岔路、河嘴、吊莊入黃河。為管理湟惠渠,並便於進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甘肅省政府特地設立“湟惠渠特種鄉公所”(縣級),直隸於省。這是全國唯一一個“特種鄉”,專門管理湟惠渠灌區。

在黃河邊長大的著名農學家張心一,對湟惠渠的修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張心一是甘肅第一個考上清華的學子,和梁實秋等人同時留學美國,白蘭瓜的種子就是張心一在美國留學時的同學華萊士專門給他帶來的。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這段傳奇往事。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講述人楊佳祺 供職於西固區地方誌辦公室 《圖說西固》主編

引來湟水,荒灘要變良田

說實話,在沒有修通湟惠渠之前,紅古平安、西固達川這一帶靠近黃河邊的地,基本上是荒草灘和老砂地,只有靠近黃河的地方才有最上等的地(水車澆灌地)。人們只能靠天吃飯,看著黃河水嘩嘩地流淌,而無法利用。可是,當湟惠渠修通後,人們卻爭搶耕種。我曾聽當地人說,在河嘴、平安、達川等鄉鎮至今還流傳“瘦田無人耕,耕開萬人爭”的俗語。

這條湟惠渠,為何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呢?這就要從湟水說起。湟水是黃河上游的一條重要支流,發源於青海省海晏縣北的科都灘,流經西寧、海石灣後和大通河匯合,最後在西固區達川鄉流入黃河。大通河和湟水的水量非常充沛,引大入秦工程就是引的大通河河水。引水灌溉,是人們長久以來的願望。可是,在解放前,要開通這樣一條渠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特別是一些引水洞,更是人們修渠的攔路虎。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抗戰爆發後,東南沿海地區逐漸淪陷。為建設抗戰大後方,發展西部經濟,為抗戰提供物資支持,開發大西北再次成為有識之士的共識。在這個大背景下,國民政府對甘肅開發給予了大力支持。1937年4月至1940年11月,朱紹良第二次在甘肅主政,極力提倡興修水利。湟惠渠的建

設,就這樣被提上了議事日程。1938年5月,甘肅省政府電請國民政府中央經濟部撥款興修湟惠渠。

當時,先撥款建築工程費60萬元(法幣),而土石方工程款30萬元,則由甘肅省政府籌措。很快人們就組建了湟惠渠設計測量隊,王立仁任隊長併兼主任工程師。於1939年3月8日正式開工修建。在當時的施工條件下,不僅要攻克一個個施工難題,而且要對工程施工遇到的問題建立模型進行模擬實驗。我看到一份資料,當時的中央水工試驗所西遷重慶後,為適應戰時需要,職能逐步擴大,並於1938年劃歸經濟部領導。1939年3月到5月,進行了甘肅湟惠渠進水閘及陡坡模型試驗。可見,當時人們對湟惠渠的修建是非常的重視。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實際上,湟惠渠的施工很快就遇到了困難,其中既有施工方面的,也有經濟方面的。經濟困難尤為嚴重,因資金沒有按期到位,加之物價飛漲,資金短缺。困難時,連工區食糧都出現了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工程的進展。同時,湟惠渠要打通九段隧洞,修建一大批涵洞、閘門。這在當時,都是比較大的技術難題。

以至於有段時間,工程處於時修時停的狀況?這該怎麼辦呢?

張心一,造福桑梓,貸款修通湟惠渠

就在人們著急的時候,傳來一個消息,張心一要當甘肅省建設廳廳長了。這下,人們對湟惠渠的修通充滿了期待。

張心一是永靖鹽鍋峽(出生於撫河村)一帶長大的,他對這塊土地非常熟悉,於情於理,都要修通湟惠渠。張心一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農業推廣系主任、經濟系副教授。此時,他早已是國內知名的農學專家,他不僅開創了中國農業統計學,更以推廣“小額貸款”而聞名,被人們稱為“小額貸款之父”。張心一被任命為甘肅省建設廳廳長時,還在歐洲考察。或許是時局緊迫的緣故,國民政府沒有徵求他本人意見,就公佈他為甘肅省建設廳廳長。儘管很意外,但張心一還是義無返顧來蘭州出任建設廳廳長,為桑梓建設出力。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張心一


自然,湟惠渠是他面臨的一個挑戰。說起來,張心一是一個有良心、有骨氣的知識分子。張心一到甘肅後,就和甘肅省政府主席谷正倫約定了幾條:工作由他全權負責,不受省政府的干涉,不許其他官員插手。

當然,張心一也是有備而來。他充分利用同學朋友關係,邀請了不少專家學者到甘肅任職,其中有留學德國的水利專家原素欣、林業專家鄧叔群(鄧拓的胞弟)、農業專家汪國興,甚至還把他的同學——社會活動家吳文藻也邀請到甘肅。更為重要的是,他利用金融界的關係,引進了資金。為解決湟惠渠的經費,他專門從農業銀行貸了款,有資金工程進度就加快了。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湟惠渠過水涵洞



有了張心一的大力推動,在水利專家王立仁的主持下,對一些隧洞進行整修的同時,也加快了工程的施工進度。當年參加施工的達毓相老人曾回憶,在一個叫馬回子的地方,隧洞原本是青磚砌的,可後來發現,青磚不耐水沖刷,必須要換成青石板。

施工隊在隧洞上方,又打了呈葫蘆狀,上面小下面大的六個豎井,以便加快工程進度。年僅17歲的達毓相,在2號豎井當小工。他們每天乘坐著繩梯上下,繩梯就是在繩子上綁著木棍,人

就站在木棍上,依靠著轆轤上下。洞內是齊腰深的淤泥和水,通風也不好,人很容易累。他的同伴就是站在繩梯上睡著,頭被岩石卡住而死的。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張心一也非常辛苦,身為建設廳長的他,沒有專車,經常騎著自行車去工地。從蘭州到張家寺一帶,單趟就是八十公里。經過兩年的艱苦努力,湟惠渠終於在1942年5月24日修建完工,由翁文灝等人為之題字,至今石碑尚在。

湟惠渠全長31.5公里,灌溉土地3.5萬畝,整條渠道上有各種建築212座(處)。從這個數據上,我們也能看出工程施工的艱難。

特種鄉,科學試驗,一個灌區造福一方

湟惠渠雖開通了,可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擺在了張心一的面前。

當時,張心一和民政廳廳長鄭震宇,準備在湟惠渠流域進行“耕者有其田”的試驗。可是,原本負責此事的當地土地局卻遲遲不見動靜。而一些地方土豪,卻開始大肆購買土地。一時間,達川、張家寺一帶的地價猛漲,原先六七元錢一畝的地,竟然飆升到了幾十元,有的甚至達上百元。這樣下去,還怎麼施行“耕者有其田”的試驗呢?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當年湟惠渠職員的名冊



張心一非常著急,他一邊報請省政府發佈文告,一再強調,在湟惠渠修通以後買賣的土地,一律不算數。同時聲明,要把這裡的土地分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張心一推出了一個贖買土地的辦法。豪紳們自然不幹,他們軟硬兼施,威逼恐嚇,阻撓試驗進行。而張心一也採取了相應的對策,一方面成立金恆保任鄉長的特種鄉,給工作人員配發武器。另一方面,採取收購、贖買的辦法,利用銀行的貸款和發行水利公債的方法,籌集了大批資金,把地主手裡多餘的土地統統買下來。這樣,才把土豪的勢頭打下去。按照計劃,土地被分成了10畝、20畝、30畝不等的農場。再按人口、勞力的多少,賣給那些沒地和少地的農民。這些人沒有錢怎麼辦?可以申請長期貸款,有10年,20年不等的期限。這樣一來,豪紳、農民、政府三方都受益了。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最關鍵的是拉地,就是給農民分地。張心一他們想了一個辦,將豪紳集中到蘭州開會,好吃好喝招待,還安排戲班唱戲。而在湟惠渠灌區現場,則抓緊拉地。即便如此,還是引來豪紳的強烈不滿。據說在達川的一個拉地現場,一紳士質問谷正倫:“你們搞的這是‘三民主義’,還是共產主義?”

有了特種鄉的保駕護航,皋蘭、永登、河口等地的無地農民,紛紛來到這裡,分得了屬於自己

的土地。1945年大早之年,唯獨灌區豐收,可見湟惠渠帶來效益是非常的巨大。


蘭州湟惠渠:抗戰時期,國民政府“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試驗

當年的石碑



不僅農民有地,而且科學試驗也有條不紊展開。著名甘薯學家盛家廉,曾率人在湟惠渠灌區開荒600畝,成立甘肅省農業改進所張家寺農藝試驗總場,他撰寫的《從甘肅的砂田來看鋪砂防旱的作用》論文,經張心一的推薦,發表在1952年3月6日的《人民日報》上。這是對甘肅砂田比較早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後,在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由國家投資170萬元人民幣,進行整修擴建,如今湟惠灌區依舊在造福一方。





王文元(蘭州老王)原創作品。轉發惠己利人!讚賞堅持動力!留言精神鼓勵!



歡迎朋友們轉發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