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維修專業者,每天和你分享不一樣的飛機新鮮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現在的中國最重要的戰機生產基地成飛。成飛全稱: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名“國營132廠”,隸屬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還有一個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原名“611”也隸屬於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簡單來說611負責設計圖紙,132負責生產,是同級的兄弟單位。按道理611設計的飛機也可以讓其他廠生產,132也可以接其他所的活兒。但這事好像很少發生,所以非體制內人員通常將二者視為一體統稱為成飛。
起步: 從殲-5甲到殲教-5
根據1956年4月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協議,132廠建設項目是其中之一。1958年7月,132廠正式動工興建。
1964年10月,132廠基本建成,11月,殲5甲飛機首飛。殲-5甲是我國在殲-5基礎上自行測繪仿製改進的夜間殲擊機。1960年代初,美蔣飛機P2V經常夜間低空入侵沿海各省進行偵察騷擾。我國雖有一些進口的、配備搜索瞄準雷達的米格-17PF夜間截擊機,但已不夠滿足緊迫的需求。而且中蘇關係破裂後,已不可能再進口該機。於是成飛自行測繪仿製了米格-17PF,這就是殲-5甲。
相對於一開始原始技術資料和圖紙,還有蘇聯顧問指導的沈飛,成飛明顯從一開始就就走的Hard模式,也許正是這個基因讓成飛在自主研發的路上越走越好!
殲-5甲,開啟了中國航空測繪仿製的先河。
殲-5甲,成飛的“發家機”!
殲教-5是成飛自行開發的第一款飛機。於1964年初開始研製,第一架原型機於1966年4月出廠並進行靜力載荷實驗;1966年5月第二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66年12月國家正式批准殲教-5定型投產,至1983年底共生產974架,1979年得以進入“八一”飛行表演隊,一直使用到1995年。
1966年5月,工廠自行改型設計的首架殲擊教練機--殲教5型機成功首飛,成飛的生產由測繪仿製轉變為改型試製。
殲教-5,我國第一代戰鬥教練機
殲教-5B 從1979年開始,八一飛行表演隊就成為了成飛的忠實擁躉!
磨礪:從殲7到FC-1
殲-7是中國研發的第一種兩倍音速噴氣戰鬥機,是仿製的蘇聯米格-21Ф-13型,也是中國引進的最後一種米格機。
米格-21Ф-13,原始作業本!
1966年1月17日,首架殲-7在瀋陽飛機廠首飛,後來由於沈飛投入到殲-8等新飛機的研製,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業部確定成都飛機廠和貴州飛機廠也生產殲-7,後者主要生產的是雙座的殲教-7。
由於引進米格-21 之後不久中蘇公開分裂,使得大部分對於仿製極其重要的技術資料並未交付沈飛。加上當時“文革”等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使得殲-7 的仿製工作進展極其緩慢。
1970年4月12日,成飛版的殲-7Ⅰ型才進行首飛,但試飛後發現問題很多,於是進行了多項的改進。但直到1978 年 12 月,殲-7II 首次試飛,中國人才算完全掌握米格-21的製造,這時候距離米格-21首飛已經過去了23年,美國的F-15也首飛過了6年。建國後,空軍裝備的差距也就是這段時間拉開的。
殲-7I,1979 年自衛還擊戰,全數調往南疆的殲-7也只有數十架,可見當時中國空軍的尷尬。
改革開放後,百廢待興,同時中國與西方關係緩和。這時成飛推出了整個西方航空電子火控設備的殲-7M。殲-7M於1983年8月31日首飛,是我國1980-1990年代航空出口的主力。
殲-7M系列出口超過了300架,是迄今為止我國最成功的戰鬥機出口。
美軍版的殲-7,不是米格-21哦,貨真價實成飛版的!1980年代,美軍買去測試評估怎麼對付米格-21。
1990年5月18日首飛的殲-7E將原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並安裝了前後緣機動襟翼,號稱機動性能最好的二代機,只可惜晚生了20年。殲-7E的性能也全面超過了米格-21。
空軍的殲-7E
八一表演隊的殲-7EB(1995~2005),可以清楚的看到雙三角翼。
殲-7系列的終極改進型是殲-7G,2002年6月28日首飛,是在殲-7E的基礎上改進了航電和前檔,並採用了有手不離杆(HOTAS)設計。到了殲-7G,估計米格-21的媽——米格設計局都認快不出了!
八一飛機表演隊的殲-7GB(2006-2009),這個塗裝我認為是最漂亮的八一塗裝!
魔改的殲-7FS,沒量產。前半身完全和米格-21沒關係了。
殲-7FS雖然是魔改版,但還不是終極魔改版。殲-7系列的終極魔改版是殲-7MF,當時應該叫超-7來的。現在看已經和FC-1有點像了,只是進氣道用的是殲-10版的下頜進氣。
殲-7MF
殲-7MF應該是1990年代中期的事情,那個時候巴基斯坦和西方關係熱鬧,有山姆大叔軍援的F-16也還不著急。但到了1998年印巴核試後,面對西方的制裁巴基斯坦急了。當時殲-10剛剛首飛,問題很多。巴基斯坦的需求根本排不上號。
除了繼續訂購成熟的殲-7P以外,1999 年巴方出錢的FC-1開始正式開始研製。2001 年 9 月確定了技術指標,半年就完成了初步設計,凍結了技術狀態。2002年9月16日,FC-1正式開鉚,2003 年 8 月 25 日 第一架原型機01 號機首飛。
大邊條翼的FC-1,相對於動輒10多年的三代機研發週期,“梟龍”可謂神速!從中也可以看到成飛駕輕路熟!
從04號原型機開始採用DSI進氣道的梟龍,是世界上第一種投入服役的使用DSI進氣道的代戰鬥機哦。
2005年後中國軍工研發馬力全開,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這種神器都給FC-1準備好了,只待款到發貨。
聽到梟龍Block III將配AESA,三哥的LCA再次哭暈在廁所裡了。
小目標:從殲-10到殲-20
殲-10項目於1984年立項,號稱:“十號工程”。其技術基礎是我國在60-70年代研究的殲-9。
殲-9,已經是鴨翼佈局了…
殲-10項目在使用了殲-9項目前期預研攻關和大量的技術儲備的基礎上,還先後從以色列和俄羅斯活動了技術支持。殲十1001號原型機1994年開始建造,1998年3月23日首飛。
2004年1月,空軍第44師132團第一批裝備殲-10。
殲-10的發展讓國產戰機基本上趕上了國際航空發展的大部隊。2004年開始服役的殲-10機動性與同期入役的法國“陣風”和歐洲“颱風”接近。殲-10單發和相對較小的體積,一開始讓習慣了重型的蘇-27系列的空軍不待見。
但採用了先進氣動佈局和數字電傳的,在裝備部隊和蘇-27多次PK後,總出現類似“三架殲-10壓倒性打敗六架蘇-27”,“殲-10零損失擊落五架蘇-30”的新聞,空軍也慢慢喜歡上了殲-10。
殲-10的缺點就是機體相對較小,載彈量和掛架數量比“颱風”、“陣風”少,因此武器評分算是中等水準。
殲-10,這樣滴訓練照,容易讓人想到也是老只帶枚PL-2的殲-7!
八一表演隊的殲-10。
2009年開始出現採用DSI進氣道的殲-10B,但多年未見服役,後來有說法是由B升級到C型。據信是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DSI進氣道和國發“太行”。2013年下半年,殲-10C戰鬥機已正式開始批量生產,將使其成目前中國空軍最先進的現役戰鬥機。
號稱:東半球第二強的殲-10C,已經服役啦!
如果說2009年出現的殲-10B是讓中國走進藍星戰鬥機俱樂部的前排的話。2011首飛的殲-20,讓中國穩坐藍星第二的位置。
殲-20,全球第二款隱形空優戰機。
DSI和EODAS,全球只有中美兩家有!
殲-20雖首飛比F-22晚了14年,但採用了F-35才有的EODAS光電分佈式孔徑系統和DSI進氣道,在設計理念、氣動、航電上有後發優勢。雖然當前關於殲-20的一切性能都還是推斷,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它絕對是一款可以和F-22一爭高下的貨真價實的四代機!
閱讀更多 航空維修專業者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