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王獻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名官奴,漢族,祖籍山東臨沂,生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書聖王羲之第七子。東晉著名書法家、詩人、畫家,晉簡文帝司馬昱之婿。官至中書令,為與族弟王珉區分,人稱"大令",與其父王羲之並稱為"二王"。

《中秋帖》,傳為晉王獻之書(又傳宋朝畫家米芾所臨摹)紙本,手卷,縱27cm,橫11.9cm。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現藏故宮博物院。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

等大軍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書斷》中說:“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脈不斷,及其連者,氣候通其隔行”。《中秋帖》書法縱逸豪放,應是王獻之創造的新體。《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世傳草書大家張芝有“一筆書”之絕技。“一筆書”就是順應線條的走向,縈帶連續,不僅一字之間不斷線。就是同行中字與宇之間也不斷線,就像一條淚淚長流,前後相銜不絕。王獻之被認為是晉代能繼承張芝“一筆書”技法的第一人。從這點來看,王獻之的行草不僅取法於其父,同時也取法於其他書法家,才能使他的書法創作有了超越的可能。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帖》字勢渾厚,毫不拘謹,大膽屈伸,放縱無礙,這是大家公認的。王獻之的外拓筆法,大大增強了通篇的厚度,比起王羲之的作品,雖然有些不夠‘“義雅”、“妍美”,但從另方面看這件作品,他運筆快,在飛快的速度中處理好線條的空問結構和線條的質量是很不容易的事。除了基本功外,我們還看到了王獻之的才氣,沒有才氣也駕馭不了這種筆法。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該帖刻入《三希堂法帖》中,後由清宮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關懷下,有關部門以重金收回,現藏故宮博物院。此帖運筆如火箸畫灰,字勢連綿不斷,極備法度,譽稱“一筆書”,是學習“二王”的珍貴資料。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帖高清賞析】

首先,《中秋帖》是王獻之將其父王羲之“字群結構”放大化、普遍化。“不復不得”最為典型。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其次,外圓內方,頗顯創意。王獻之書法看似隨意,實則不然,在運筆過程中非常精緻自然,方圓結合,妙趣天成,“為”“即”“何”為典型。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最後,欹側明顯化,線條粗細對比強烈,運筆過 程中側鋒翻轉豐富,藏露互見,“大軍”二字把王獻之的風流瀟灑表現得淋漓盡致。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全文僅22字,而變化萬千。就此帖而言,王獻之筆勢迅猛,氣貫如虹,在極其快速的運筆過程中把提按頓挫表現得明顯而又自然,運筆靈活,線條豐腴飽滿,連綿如帶,整體順暢空靈,用墨巧妙自然了無飛白,既有風流之行書,亦不乏綿延草勢,行草結合非常完美,打破了單個字的空間概念,通篇開合有度,實為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行草精品。米芾贊曰:“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末端,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全帖賞析: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值此中秋佳節,恭祝各位書友:

中秋快樂,闔家幸福!

中秋賞此帖,比賞月還陶醉!

(書法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