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自我管理,擺脫壞習慣的困擾?

如何有效自我管理,擺脫壞習慣的困擾?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曾說:“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好習慣讓人身心健康、事半功倍,而壞習慣則會影響工作生活。都知道習慣的重要性,可怎麼才能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呢?

今天這張書單,咱們就與你分享習慣養成的秘密。

一、為什麼我們會沉迷一些壞習慣?

1. 有些事情我們明知不好,比如沉迷遊戲,為啥還是忍不住呢?這和我們的大腦構造有關。大腦中有一塊叫“快感中樞”的區域,能從生理上導致我們行為上癮。上癮的過程,分為快樂、學習、期待、渴望四個階段。

2. 第一階段:快樂。如果我們在做某件事時,刺激到了快感中樞,就會使人體分泌大量多巴胺,讓我們感到愉悅。

3. 第二階段:學習。我們做這件事的同時,快感中樞會驅動大腦中負責學習、記憶的迴路,讓它記住這種愉悅感。

4. 第三階段:期待。當我們產生寂寞、無聊等負面情緒時,大腦就會記起這種能讓我們產生愉悅感的事情,引導我們去做,從而替代心理的痛苦。

5. 第四階段:渴望。這件事做多了以後,就會導致“行為上癮”。不論你是否喜歡它,都會不由自主地去做,因為它已經深深地刻在了你的大腦中。

二、如何制定目標,改掉壞習慣?

1. 改正壞習慣的第一步,是找到改變方向,為自己設定目標。一個好的目標,要遵循兩個原則:① 有願景,必須是你真正想要的;② 可執行,必須是你付出努力能做到的。

2. 目標儘量單一和具體,避免“新年任務”式的目標——今年多運動、少花錢、多做家務……看似目標很多,但其實每個都很籠統,它們會分散你的意志力,到最後可能一個都無法達成。不如只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標,比如每週做一次大掃除,堅持兩個月。

3. 設定目標時,可以把最難做到、最需要調動意志力的行動,放在早上完成。研究發現,早晨是一天裡意志力最強的時候。所以,上午10:30以前做完最重要的事,是最簡單、高效的自我管理技巧。

4. 重視監督的力量。不僅是把目標記錄下來、告訴別人,達到外部督促的效果,也可以讓自己監督自己。研究發現,僅僅在房間裡放一面鏡子,就能讓人的自控能力增加。

三、怎樣才能將好習慣堅持下去?

1. 計劃制定得很好,但往往半途而廢、堅持不下去,是很多人的困擾。給你介紹一種簡單到幾乎不可能失敗的習慣養成法——微習慣。把一件事拆成無限小,要求自己每天執行。比如,把每天100個俯臥撐縮減成每天1個,把每天寫3000字縮減成每天30個。久而久之,“負擔”就會變成自發的習慣。

2. 微習慣最大的好處是,完成任務非常簡單,能減少內心的牴觸情緒。而且因為沒有心理負擔,我們反而可能做得更多。比如做了1個俯臥撐完成了任務後,你很可能意猶未盡,會去再做做其他運動。

3. 可以給自己設置“獎勵機制”。因為微習慣很小,往往不能在短時間內給你帶來鉅變。而有了獎勵機制後,你會更願意堅持。比如以一月為單位,只要堅持夠一個月,就請自己看一場電影。

4. 怎麼判斷微習慣是否變成了自發的習慣呢?有三個信號:① 身份認同發生改變,比如堅持每天寫作一段時間後,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寫手”“作家”。② 行動前不再深思熟慮,而是主動去做。③ 不再有堅持不了的想法,默認會一直這樣做。

四、高效能人士該具備哪些好習慣?

1.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高效,是每個職場人都必須要思考的問題。這七個讓自己變得更高效的好習慣,可以著重培養: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

2. 要事第一,即按照事務的重要性,來決定處理的先後順序。可以按照四象限法則,將事情分為“重要且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不緊急且不重要”。花大部分的精力,優先處理重要且緊急的事情,砍掉大部分不緊急且不重要的事。

3. 雙贏思維,就是在交往中本著雙方獲利、互相尊重的態度,基於“我們”而不是“我”來思考。不僅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連損己利人的事也要拒絕。實現雙贏思維的前提是,主動去了解對方,然後再去尋求對方的瞭解,這也是人際關係的關鍵所在。

4. 統合綜效,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合作方式。每個人都有做事的方式,在協作中如何高效合作呢?不是完全按自己的來,也不是各自妥協去遷就對方,而是將彼此的利益統合,讓雙方都發揮實力。做到這一點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甚至要能夠理解和接受各種看似奇怪的想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